<p> 2020年的春天,已经到来。</p><p>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大疫当前,众志成城。虽然我们的身体不能远行,但我们的思想可以带我们飞翔。3月1日,我们共同相约未来学校云论坛,聆听了全新的统整项目课程与全息阅读,受益匪浅。</p> 首先,由南方科技大学教育集团第二实验小学的唐校长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怎么样”几个方面,向我们介绍基于跨学科学习的统整项目课程,包含了他对课程开发和思考,取得的成果等。 什么是“统整项目课程”?基于互联网思维,以STEM理念为引领,多样化的阅读与写作为基础,针对"数字原住民"即现代儿童的特点设计的以跨学科为特征的开放性课程体系。“STEM”是以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为主要课程的教育,它强调多门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结和整合,支持学生以多学科、多视角、多维度的方式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获取学科知识是基础,能够理解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本质。<div><br></div> 唐校长提到它的三个关键词:统整、项目、技术。“统整”主要是学习内容的组织方式,聚焦学科的融合,跨学科学习,触发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有意义的学习;“项目”指课程形态,力图从程序性课程向项目性课程发展,以项目的学习方式推进统整课程的实践;“技术”是指让技术与学习直接链接,让技术成为师生交流的支持,贯穿学习的整个过程。 课程的核心是让学习与生活深度连接,把学生置于开放的真实世界中解决真实性问题,其核心目标是聚焦学生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培养。 课程有着大课、分组、学科三种形态。大课是以年级为单位一起上的大合堂,之后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点自主去选组,学科则是以基于学科的教学。它的主题是螺旋上升的,与传统授课方式并不是非此即彼,各个主题之前是相互交叉,相互关联的。 唐校长又谈到,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在科技变革的时代,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我们的教育,需要用共进的思维,与未来共进、与时代共进、与国际共进、与师生共进,让孩子走向未来,与未来共进。课程的开发要放眼世界,观察世界课程发展的趋势,做真正为儿童设计的课程。 唐校长介绍了课程的设计思路,以学习者为中心,逆向设计;基于学科,基于主题,传统应试学习与跨学科创新学习进行融合。 四类课程:“生涯教育”、“绿色STEM”、“学科拓展”、“研学旅行”。 每个年级有每个年级的主题课程,不断摸索,精心设计,对于怎样设计统整课,统整课和学科课的关系,学科课怎样支持统整课,还需深入理解研究。 嵌入PBL项目学习,像科学家一样思考探索,发现问题,合作探究,作品答辩,为学生创造深度学习机会。 好的课程有好的策略,教师合作制,项目负责制,角色体验等等。 唐校长说到:“有困惑很正常,就是要成长。每年的课程都是在老师的困惑之上不断迭代的。”不断尝试未曾涉及的领域,才能不断成长。 跨学科统整课程成果不断壮大。 人生不再迷茫,给自己一个努力的方向,遇见更美好的自己。 最后,唐校长引用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的一句“未来隐于现实之中。”让设计改变一切,以此共勉。 常州市新北区三井实验小学校长徐燕娟带领她的团队向大家分享了全息阅读•云课堂 。 徐校长讲道:“全息阅读是儿童用整个生命在进行阅读,对于学生来说是培养他们的兴趣思想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是回归对生命本身的教育,基于阅读又超越阅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让阅读基于当下,又超越当下,面向学生未来人生的发展。” 三井实验小学紧扣“求原”教育理念,自2005年至今,引领学生历经了从“书香校园——全阅读——全息阅读”三个阅读时期。 “全息阅读”作为特色校本课程,倡导“全时空、全领域、全人员、全学科、全素养”,以课程为载体,整合家庭、学校、社区相关资源,打破三者界限,进行学科整合,打通学科课程的壁垒,为儿童提供创造的可能。 朱永新教授提出“引领孩子过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面对疫情,追问教育目的,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徐校长动情的说到:“让教育回到原点,回到它本来应该有的样子”。让孩子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生活。 要有爱国情,公益心,康健体,探究力,阅读眼,乐劳动,为我们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可行的发展方向。 “全息阅读”有学校阅读,家庭阅读,社会阅读三大板块,涉及爱,成长,自然,历史,生命的主题。 “全息阅读”行动路径<div><br></div> “全息阅读”不仅仅在于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本身,而在于通过阅读,着眼于人格完善、人的全素养的发展。让孩子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引导和帮助学生过美好的生活。 徐校长最后说到“一个生命就是一个宝藏”,未来已来,与未来共舞,一起寻找未来学校。 <p> 教育一定是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网络让知识插上翅膀,让知识在“云端”飞翔。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我们的教育,用共进的思维,与未来共进、与时代共进、与国际共进、与师生共进,让孩子走向未来,与未来共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