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阳第一乡贤周道/周吉灵

秦岭隐士周吉灵

<p class="ql-block"> 周道,南宋进士,陕西略阳县徐家坪镇保公山人,官至侍郎,致仕保公,为略阳县第一乡贤,也是略阳县有史以来官阶最高贤达。</p><p class="ql-block"> 据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李遇春编写的《略阳县志》科贡条下载:“周道,建炎初举进士,仕至侍郎。”又在墓邱条下载:“宋侍郎周道墓,在县西三十里保公山。”另据雍正九年(1731)范昉《重修略阳县志》山川条下载:“宝虹山,西三十里罝口,沿江迤西五里许者是。在学宫坛社中:“乡贤祠,在極星门右,祀南北朝益阳侯垣护之、冀州刺吏垣询之、齐都督垣崇祖、唐礼部尚书同平章事权德舆、宋侍郎周道。”据考,上述乡贤祠所祀之人仅周道为略阳本土人,其余四人均非略阳籍人,属编志者考证失误。因此,周道是略阳县官方祭祀乡贤第一人也是古时略阳县唯一乡贤。另在贤达中载:“周道邑人。不阿时好,官至侍郎,清慎,足为楷模。”</p> <p class="ql-block"> (略阳县志相关记载)</p><p class="ql-block"> 道光十七年(1837年)《重修略阳县志》载:“周道,《旧志》邑人,不阿时好,累官侍郎,清慎,足为楷模”。“宝虹山,《旧志》在西三十里。一作保公山,在罝口沿江迤西约五里许。神女洞(即女儿洞)与宝虹山对峙,左有烟墩山、银洞山,右有黄帽山,洞深丈余,高二丈余,内有清泉潺潺,洞后高数丈,上有一穴与洞相通。相传昔年有神女在洞。”从以上史志记载中可知,周道为略阳县西路罝口周家坝一带人,为建炎初进士,清正廉洁,一身正气,官至南宋朝廷侍郎,死后葬在略阳县故乡罝口(周家坝对面)以西五里保公山上(又名宝虹山),墓与女儿洞相对,右有烟墩山、银洞山,左有黄帽山,正对周家坝,是略阳县有史载周家坝附近第一位周姓户族,应为周家坝最早始祖。</p><p class="ql-block"> 据考建炎为南宋高崇皇帝赵构年号,仅四年,从1127年至1130年止。建炎进士,仅举行了一次,即建炎二年(1128)戊申科,也称特恩科。之前,北宋徽宗重用童贯等奸臣,导致天下大乱,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虽然宋江、方腊等农民在义被降服,却使北方金人兴起,宋朝国势衰落。1126—1127年北宋宋钦宗靖康年间,金兵越过古北口攻宋,1127年四月攻破东京(开封,又称汴梁),掳徽宗、钦宗二帝及贵卿数千人北撤,北宋灭亡。金人扶持张邦昌建立“大楚”傀儡政权。时为河北兵马大元帅的赵构于五月初一庚寅日(公元1127年6月12日)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称帝,改元建炎,成为南宋第一任皇帝宋高宗。随即撤往扬州,1129年2月3日由扬州经镇江到杭州,改杭州为临安。</p><p class="ql-block"> 宋代科举每三年进行一次。自北宋宣和六年(1124)四月取士后到1128年因靖康之乱已有四年时间了。1128年五月,高宗赵构在扬州决定开诗赋、经义二科取士,以振士气;九月,李易等451人赐及第出身、同出身进士,川陕、河北、京东各路进士104人因战争路阻不能赴行在,则在其家赐第。特奏名张鸿举以下五等,皆许调官。据查建炎进士,虽因战乱,但都给予了任用。从《略阳县志》载:“周道,建炎初进士、累官侍郎”看,周道当为南宋建炎二年(1128)进士,且授官阶。1128年五月高宗以诗赋及经义二科试进士,按规定考取人数分两科录取。周道千里迢迢赴扬州参加了进士考试,按惯例应在扬州听候放榜,但因金兵南侵已返回兴州故乡,等待消息,不能前往。1128年 九月宋殿试于扬州举行,高宗在扬州集英殿面见诸路进士,李易等四百五十一人及第、出身、同出身。惟川、陕、河北、京东进士一百四人,因道途梗阻不能赴行在,乃均就其家赐第。</p> <p class="ql-block"> (略阳县徐家坪镇保公山)</p><p class="ql-block">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载“1127年秋七月,贼史斌据兴州,儹号称帝。”此时,金人占领汴梁,关中流民沿故道南逃,被阻兴州,流民困饿而死不计其数,随流民而来随宋江招安的渭南华州史家庄史斌,不得已再举义旗在兴州(今陕西略阳)号召饥民揭竿而起建立忠义国,兴州知州向子宠怆惶出逃,义军先攻剑门,后于十二月攻兴元(汉中)复回兴州,1128年引兵关中。当1128年九月宋高宗开榜殿试时,河南唐河、邓州及湖北房州、均州已被金兵占领,周道正好处于西部兵患路阻的情况下,不能面圣,未能前去扬州行在赐第,但属“皆许调官”行列,而被朝廷任用。</p><p class="ql-block"> 侍郎一职从汉代设置,宋仍设置,元丰(1080)改制后,以尚书右仆射中书侍郎,行中书令之职,与尚书门下侍郎同为宰相,又置中书、门下侍郎为副相。建炎三年(1129),中书侍郎乃废。因此,朝廷只设尚书门下侍郎,为正三品。建炎改相及副相官名后,并将中书、门下两省合并为中书门下省,与尚书省形成实际只有“两省”体制(一般为三省六部制)。六部除吏部和户部设尚书、侍郎外,礼部、工部、兵部、刑部只设侍郎,中书侍郎和门下侍郎随废。但从同时代《宋名臣言行录》记载的北宋政和三年(1112)进士王居正(1087—1151)生平看,南宋绍兴三年(1133)王居正官至兵部侍郎(从三品);另外,《宋史》载:“绍兴二十六年(1156)二月丁亥,权尚书吏部侍郎兼史馆修撰周绾引年告老,除集英殿修撰”。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南宋名将刘锜去世,获赠开府仪同三司,宋孝宗时追封吴王,加赠太子太保。由此可以推断周道至少应该担任南宋正部级官员或追封为公,为正二品以上。周道至少应该担任了南宋副相至部级以上官员,即正一品至正二品,最后致仕封为公,为略阳县有史来最高官阶。</p> <p class="ql-block">  而周道生活的南宋期间(约1108—1188年),周道的家乡陕西略阳县罝口、周家坝一带属南宋兴州长举县地界,为南宋抗金前线,一直在南宋控制之中,周道外出做官,退休归乡,死后葬于故里是完全可能的。从周道埋葬地名为保公山看,周道只有被任命为三公之一的太保,才有保公山之名。历史上三公指太师、太傅、太保。自赵匡胤建宋以后,三师、三公之制虽承唐制保留下来,但授于大臣者为数并不多,可南宋自蔡京擅政(公元1111—1118年)以后,拜三公者竟多达18人。据考证,南宋太保应为太子侍卫兼老师。被称为保公者周道,所处年代的太子只有孝宗赵昚。赵昚生于1127年11月27日,初名伯琮,后改名瑗,赐名玮,字元永,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1162年7月20日—1189年2月18日任南宋第二位皇帝,死于1194年6月28日。赵昚是宋高宗赵构所立太子夭折后被确定的皇太子。绍兴二年(1132年),被高宗选中育于宫中,养在宫中20年,以备被虏的北宋钦徽二帝返回时继任。1128年周道考取进士任用后,由于清慎正直、年轻力壮,1132年被选为年仅6岁赵昚的侍卫与陪读,负责对皇储进行培养和教育与护卫是顺理成章的。直到1160年二月二十四日,34岁的赵昚被正式确定为皇子,封普安王为建王,改名赵玮,高宗下诏给配直讲、赞读各一名,史浩被任命为建王府教授兼直讲。1163年金人再次南侵,高宗退位为太皇上,赵昚被推上皇位,是为孝宗皇帝。进士史浩被高宗正式聘为孝宗赵昚的太师。而周道专司保卫工作,被委以尚书门下侍郎。此时,年近六旬的周道主动辞官放还,告老还乡于史籍重合,也完全符合情理。因此,在赵昚登基后,清慎正直的周道致仕还乡居住在老家周家坝一带,最后去世葬于故土。周道去世时间约1160—1180年之间,此时正是赵昚任皇帝之时,帝师去世皇帝必封,而追封周道为保公是顺理成章的。因而才有史载:“周道,建炎初进士、累官侍郎、足为楷模”,才将所葬之山取名保公山。因周道特殊的身份,雍正范昉《重修略阳县志》才将周道列为略阳县第一位乡贤,其墓才被诸县志记载。明清《略阳县志》均载:“有碑无文”。据70多岁徐家坪一带老人周裕华、周怀昌、蹇怀礼回忆,在略阳县徐家坪镇罝口西原厂子背后保公山上,古来就有石碑梁之称 解放后梁上还有很多坟墓,但都是有坟无碑,有待出土文物进一步证实。</p><p class="ql-block"> 另外当地口口相传,在罝口与徐家坪之间的原厂子沟口,徐横道路上方与宝成铁路之间的悬崔上有一石崖壳,是古住今来路过行人歇脚避雨之处。周道其母当年由秦陇流落于此,生下周道后便在贫病交加去世,周道被附近周姓族人收养而考取进士,周道中榜为官后曾回乡立碑于崖壳以志母亲之恩,人称状元碑。后来状元碑流失,当地人们将下游两公里的郙阁颂称作状元碑至今不改。二十世纪七十年末代拓宽徐横公路,这一周道元状元碑遗迹完全消失,加之周道墓碑字迹漫漶,周道的历史才渐渐淡出了人们视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周吉灵,男,中国作协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林业作协理事、签约作家、陕西散文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秦岭印象》《秦岭文坛》主编、汉中市文联委员、汉中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陕师大文艺学方向研究生,曾任乡镇长、校长、局长、村第一书记等工种。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散文选刊》《读者》《文化艺术报》《延河》《特别关注》等全国各类报刊发表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文史等作品300余篇200多万字。著有散文集《华夏龙脉大秦岭》《给力西部》等。其作品荣登2011年全国散文排行榜,曾获海外华语散文创作奖、陕西作协征文奖和首届蒲松龄散文奖、天津散文奖、人民文学征文奖等。已走遍全国所有省市区和秦岭100余县市,访问亚欧非20多国家地区,崇尚 “一支笔一像机,仗剑天涯写真理”。QQ1984078598 邮箱1984078598@qq.com 微信zjl1970415或qlyxzj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