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您逛北京 : 协和医院别墅群

马德福

<h5>别墅群大门是一座三个并排拱形门洞的大门,颇似《爱在哈佛》里出现的美式大门楼。院落南北长约127米,东西长约140米。中轴线南端为大门,北端为两层半的连排式住宅,砖木结构,灰砖清水墙,十分典雅。</h5> <h5>协和医院别墅群2003年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h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协和医院别墅群2003年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861年,最早是英国伦敦教会在北京行医时开设了一家医院,但是很快它在义和团运动中被毁。1901年伦敦教会又来行医,重建医院。直到1906年由伦敦教会与英国、美国的其他五个教会合作,在北京共同开办了“协和医学堂”。“协和”两字也由此而来。</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就在同一时期,正致力于慈善事业的美国石油大亨洛克菲勒看到经济、科学落后又正在发生巨变的中国。1918年他出资先后修建了协和医学院,协和医院,医院别墅群。从此,它们都成为协和家族的一员。</span></p> <h5>院内鸟语花香,大树参天,美国式乡村别墅清雅别致。春天别墅区内的樱花盛开,玉兰花含苞待放,花坛中零星开着玫红色的小花,一栋栋建筑掩映在绿树之下,显得清幽美好、宁静安详。</h5>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在北京这个天朝首都,寸土寸金的黄金地段,竟然还保留着老美的尾巴,按照当下“拆”的建城思路,应该不会有她的存在了。可是她竟然活脱脱的生存到现在了,真是令人欣慰和感动。</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这儿的建筑是非常典型大洋彼岸的美国建筑风格。如今的外交部街59号,是三个并排的美式拱形大门楼。这里原来和马路对面的协和医院、协和小礼堂、协和医学院一样,这座大院也是协和家族的成员,大名叫做“协和别墅”。它是洛克菲勒财团所属的中华基金会,于1921年斥资建造,是专供协和医院的高级教授们享用的顶级住宅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这些别墅的建筑风格全部按照美国乡村独栋别墅风格设计建城,充分的显现出美式建筑的魅力风格。</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约翰·洛克菲勒是二十世纪初享誉世界的美国富商,他不仅是一位生意人,还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洛克菲勒基金会成立后,打算在中国扩展事业,建设一所大学。最终,洛克菲勒基金会决定在北京成立一个医学机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15年,他们以20万美元的代价购得了教会性质的北京协和医学堂的资产,将这所学校重新命名为北京协和医学院。还购得了老协和附近的豫亲王府的房产,并由美国设计师柯立芝(CharlesA.Coolidge)在王府原建筑的基础上修建协和的校园。</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为了给驻华外籍医生和协和医院的高级医学教授们提供舒适的生活,1918年,洛克菲勒基金会特地选址外交部街修造了别墅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这就是 北京 协和医院别墅群,均为 美国 近代折衷主义式独立别墅形式的住宅构成,砖木结构,清水灰砖墙,具有 美国 乡村风格。</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别墅群独特的建筑风格,也曾经吸引不少影视剧组来这里取景。二十几年前风靡全国的电视剧《渴望》中的王沪生家的场景,就是在这里拍摄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这里过去住的都是享誉国内外的医学专家。一进院门右手边第一家,就是中国妇产科‘万婴之母’林巧稚的住宅,现在听说还住着林先生的家人。左手边的第二家是病理学专家裘法祖的故居。对面曾经是胸外科学奠基人黄家驷教授的旧宅。</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炎热的夏季,走在别墅群里,绿树成荫,各种鲜花开的正艳,爬山虎绿油油地爬满小楼,树影婆娑。风儿吹过来,花儿草儿混杂在一起的香气,好像走在美国乡村的小路上,别有一番风景。</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为保证医学人员居住,在医院东侧外交部街购买了一块地皮建设了十几幢别墅,砖木结构,灰砖清水墙,建筑造型多样,大门处突出的三角门罩装饰,每栋建筑与中轴线基本对称,又相对灵活,有所变化,整个院落布局规则,道路、花坛等井然有序。</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大门内有一条小路,中心是一个花坛,小路两边坐落着八座形态各异的小洋楼(好像建的楼与楼的形状都不一样),这里曾经是著名妇产科专家林巧稚、外科专家裘法祖等高级知识分子的住所。</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协和医院别墅区环境优美,干净整洁,院内没有看到一辆小轿车(其他大多数小区是车满为患)。</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这片欧式的建筑,在当时的北京可谓是洋气十足,至今还完整地保留着当年的风韵,红墙绿窗青灰屋顶。春天的时候,绿树成荫,满墙的爬山虎,一派“绝胜烟柳满皇都”,在闹市之中独享一片宁静。</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为保证医学人员居住,在医院东侧外交部街购买了一块地皮建设了十几幢别墅,砖木结构,灰砖清水墙,建筑造型多样,大门处突出的三角门罩装饰,每栋建筑与中轴线基本对称,又相对灵活,有所变化,整个院落布局规则,道路、花坛等井然有序。</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别墅1918年开始建设,历经三年而落成。走进外交部街,由三个拱形门洞组成的大门尤其醒目,进了门,就进了完全不同的一个世界。这里有独特的异域风情,有星落其中的美式乡村别墅,有草坪,高大浓密的树木,和鸟叫蝉鸣。</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虽然经历百年,但今天小楼依然风韵不减。据说修建房屋的砖石是特意从开滦定制的红砖,它质地坚硬,唐山大地震时这些小楼纹丝不动,没有任何损坏。</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别墅的玻璃是整块从美国运来的,它们比普通玻璃厚,小孩调皮时用气枪打过,都没有打坏。这一切,都是院内老人对儿时美好的回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这里的十几栋别墅,有联排而成,也有独立式住宅。有的是古堡式尖顶,有的是乡村别墅式斜坡顶。每一栋都是独特的,每一栋也都是中国西医科学进步发展的见证。</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庆幸的是,现在这个小院儿依然保存完好,只是一般人难得见到它的“庐山”真面貌。</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协和医院别墅群,可称得上“北京胡同里的美国乡村别墅”。</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北京东城东单北大街,这里几乎任何时刻都处在喧闹和躁动中。那一天,偶然的,我们竟从吵闹里闯入了一片幽静,像在沙漠中遇见绿洲。</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这里曾经是名医聚集的协和医院别墅区,是具有百年历史的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然而“被保护”的古老建筑终究没能抵挡住城市化问题的侵蚀。如今,私搭乱建、群租房与独具特色的古建筑混杂在一起,居民多次向各相关部门反应投诉,均无果。文物保护单位内的私搭乱建,到底谁来管?</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就像这承载了科学精神的小楼一样,协和医学院,医院的建成也有过一段不寻常的经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别墅设计大多为楼上两层或者两层半,配有地下室,据说过去是作为储藏室和服务人员居住。</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大院有住宅12栋,其中独立式10栋、联排式2栋。南院原有11幢独立式住宅。为美国乡村独立别墅形式的住宅构成,灰砖清水墙,大门处用突出的三角门罩装饰。</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协和专家别墅群主要由美国近代折衷主义式独立别墅形式的住宅构成,砖木结构,灰砖清水墙。中轴线南端为大门,以突出的三角门罩装饰。西临东单北大街,向南步行不足千米则为东长安街。据说,这座别墅区较之当年的部长楼,品质不在其之下。</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这里曾经是名医聚集的协和医院别墅区,是具有百年历史的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然而“被保护”的古老建筑终究没能抵挡住城市化问题的侵蚀。如今,私搭乱建、群租房与独具特色的古建筑混杂在一起,居民多次向各相关部门反应投诉,均无果。文物保护单位内的私搭乱建,到底谁来管?</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有些房屋的建设有没有经过批准就不知道了,但是确实存在安全隐患,看起来风格也与周围建筑差异也很大,严重影响建筑的历史价值。</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76年唐山大地震,北京东单是重灾区,老外交部的楼都塌了,可院里的小楼却纹丝不动。</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即使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这个院子的维修经费及材料,仍有远在大洋彼岸的洛克菲勒基金会提供。</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在千年帝都的心脏地带,居然隐藏着这样一组异样建筑,但这群大隐隐于市有特立独行的隐者,却是如此令人心动,其实就功能而言,这座老百姓口中的协和大院,也是一座地地道道的家属院,但这座家属的品质要远胜于当年的部长楼,这里每栋楼的地下一层,都设计给佣人居住,地上两层作为正式住房,不算公摊面积怎么也得有个300多平方米。</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如今数十载轮回过去,除了日常维修几乎就没变样,不仅建筑面积大,协和别墅区还是十足的真材实料,见证房子的砖石没有用北京地区的青砖,而是用的特意从开滦定制的红砖,坚硬无比。</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中国从几千年的传统医学到今天的西医科学,走过漫长的路程。我们从一栋栋别墅中穿过,它们大都被绿植包围,灰红的墙砖在一片浓绿里显得沉静而内敛。如此安静的氛围更像一个个小型的图书馆,阅览室。午后,就在树木未曾遮蔽的草木间,光渐渐亮了起来,像百年前悄悄照进的那束理性之光。</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这里曾住过的知名学者,更是让这个小院身价倍增。林巧稚、裘法祖、皇家寺……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恍惚之间仿佛空气中飘扬着一股清新的来苏水味道,仿佛在提示着这里曾经的辉煌。</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游览结束,走出小区大门。</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走在东单北大街的人行道上,可隔墙看见协和医院别墅群的建筑。即使在街面上行走也能看到围墙里露出的灰墙绿顶,它们在川流不息的街市上探出头,像上个世纪的老人优雅而神秘。</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走在东单北大街的人行道上,可隔墙看见协和医院别墅群的建筑。</span></p> <h5>协和别墅位置图</h5><h5>东城区外交部街59号,与协和医院一路(东单北大街)之隔。距我的故居遂安伯胡同62号院(现已被金宝街所取代)直线距离不到500米,可谓是近在咫尺。</h5> <h5>协和医院</h5><h3></h3>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谢谢观赏!</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