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回响|瑽然:脚下有土 心中有诗

福根一字乡愁🍎三作品流量过亿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yzs.com/zhgshg/shigepinglun/8565.html" target="_blank">中诗网:脚下有土 心中有诗</a></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脚下有土 心中有诗</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似无还有”读湘竹</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文/瑽然</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诗人湘竹,本名廖翌湘,福建尤溪人士,出生于一个叫象山的小山村。</p><p class="ql-block"> 尤溪是千年古县,宋代理学家朱熹诞生地,中国竹子之乡,此地不仅群山缭绕、竹语清风,而且文化底蕴深厚、人杰地灵。湘竹,便是从这诗画般美丽的尤溪,日益走近读者面前。</p><p class="ql-block"> 湘竹,这两个字是有典故的,使人在追忆娥皇女英泪洒斑竹的深情故事的同时,也感慨着诗人湘竹诗情画意的人生。他说:“因为感动自己,才有了诗;因为感动别人,才有诗的生命力。”在他近30年的创作生涯中,始终保持着一颗初心,无不把真心贯穿其中,用真情呼唤读者,使作者˙作品˙读者之间产生共鸣,不经意间达到动人心魂的效果。</p><p class="ql-block"> 印象中,湘竹作品大多以诗歌为主。《湘竹诗草》收集了他早期在八字桥乡耕耘时的风言物语,记录了他内心点点情丝,即“一切景语皆情语”,无不细致入微。他那简洁的笔墨,勾勒出家乡特有的物像,根植了醇厚的乡情。在他笔下,山百合花成了有灵魂的少女,秋海棠也是那多情的窈窕淑女,而湘竹呢,便成了那对土地爱得深沉的诗意少年。后来,日渐成熟的他不断用思想浇灌,赋予景物灵魂,或物性人移,或人性物通,一切显得那样灵动自然。所有的生命情丝随着笔尖游走,行云流水,低吟浅唱,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湘竹诗”。</p><p class="ql-block"> 在我看来,湘竹的诗歌大体可归为两类:乡土诗和家国情怀诗。这两类诗歌中,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流露出他的思想情感,云淡风轻,看似“无用、无为”,也似“无我、无华”,却令人沉思回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无用之用</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庄子·人世间》说道:“无用之用,方为大用”。</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栎树因为无用才活得长久,又因为长寿而被世人尊为神树。</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世人皆知“有用”的事物,例如金钱、地位、利益等看得见、摸得着的,而不太注重追求精神层次上的“高大上”。因此,曾有人认为“百无一用是书生”,自然也有人不怎么关注“无用”诗歌的力量。</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这种无形的力量,在中国诗歌史上主要是表现为“诗言志”上。诗歌,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花朵,是德、智、美的殿堂。古往今来,中国诗歌博大精深,特别是一些优秀诗人的创作,往往体现着诗人的高尚情操和人格力量。</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湘竹的部分诗歌所渗透出的丰富内涵,也可以从中看出诗人在久经磨砺之后展现出的哲学思考和精神张力,这在迷茫时为人点亮一盏明灯,给予精神上的慰藉和鼓舞。如《磨砺》: “磨砺&nbsp;&nbsp;使得筋骨/ 可以更嬗地承接光阴敲打// 磨砺&nbsp;&nbsp;使得肉身/一切浮华可以烟消于云散//磨砺&nbsp;&nbsp;使得思想/一切困顿可以葬身于火光//磨砺&nbsp;&nbsp;使得灵魂/一切空寂可以荒芜于伟大/磨砺&nbsp;&nbsp;使得心路/一切平凡可以归根于脊梁//磨砺&nbsp;&nbsp;使得脚力/可以更铁地去收缩与伸张”。</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人生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凡事都顺心如意的。也许风雨骤变,荆棘遍布,令行路者伤痕累累。然而,风雨中的敲打和历练,可以使筋骨、肉身、思想、灵魂等经过锤炼而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不正是孟子所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吗?</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因为,脚下有土,心中有诗。因而,无论遇到何事,湘竹依然能发出这样的感念:“因为内心装得下十里长坡/尽管 千帆过尽/归来仍似兰舟初发//因为玉在椟中求善价/纵然 一无所有//也要把梦想嫁给飞翔”。</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是的,如果千帆过尽,仍能用最好的心态去面对生活,那么人生遇到风雨,便也无畏无惧。生活给予我苦痛,我却报之以阳光。纵使我们一无所有,梦想依然会飞翔,创造未来的奇迹。这些不正是湘竹诗带给我们的无形力量吗?</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网友青青小荷曾这样评价湘竹的诗:“读先生的诗,是在读人世的风景。为其画所动,为其诗意所感,一点绿色,一枝花意,便是整个天意人事!”</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诗歌若能给人一种身心愉悦之美,让读者参与到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当中来,不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大用吗?</p><p class="ql-block"> 从中也印证了一个道理,文艺作品之所以创造价值,在于能够“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无我之我</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在道家和佛家文化中皆有“无我”文化,庄子认为人一旦有了“你我”之分,就会有明显的喜怒哀乐,而“至人无己”是他心目中圣人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外交场合说过:“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他愿意为中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可见,“无我”是一种多么崇高的情怀和境界。</p><p class="ql-block"> 欲达“无我”境界,对普通人而言,应目的“无我”、行动“有我”,在家国情怀中能见人见物,见思想见行动;同时,通过自己无私的作为,设身处地地让人感受到处处“有我”。</p><p class="ql-block"> 湘竹正是这样,作诗为人,首先不是为了自己着想,而更多的是考虑大众的所思所想,所创作的作品让人感觉到此中“有我的情感寄托”。通过把特殊性融入到普遍性之中,来增加作品的可读性和感染力。</p><p class="ql-block"> “雨水寒轻了/便化作雪片飞花/花儿薄透了/便张开羽翼呼吸//誓言攥紧了/便化作磐石坚守/意志成城了/便崩出生命交响”。有感于北京春寒中全国“两会”宪法宣誓之庄严,湘竹写下《宣誓》一诗。</p><p class="ql-block"> “生命必须有管道/思想才会来交换”“生存必须有硬土/价值才会刨得出”“长空必须有疾风/脊梁才会挺得直”。湘竹在《生而必须》中分享了他的生命体验:一个人若是,理解了生活中所有的苦,就会原谅自己无限的弱,也因为永不言弃,继而重生无敌的强。</p><p class="ql-block"> 他在小微诗《少年中国》写道:“一步 一少年/一梦 一中国/一醒 一世界”。三言两语中寄托着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梦,以及少年是未来希望所在。</p><p class="ql-block"> 湘竹这种共性可感的情愫中,包含着自己的独特灵魂。</p><p class="ql-block"> 这在他写的《一字乡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一厝古阶 勾勒出雨碎江南的青石疼痛/却还原一片隐约敲打心头的涛声起起落落//一杯矿泉 经过层层净化/仍不能把母亲古老的心事看透//一棵小麦 站在网络的村口/能把城市的目光牵着走//一只电话 不用穿针引线/就能移动原乡细细的暖流//一个声音 梨花落落地呼唤 回来吧/她长发盈空已从乡间的高速公路穿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乡情是大多数中国人亘古不变的情怀,湘竹也不例外。 全诗并不是从“我”开始着墨,而是从大众普遍熟知的物象开始润色。他睹物思情,以十个“一”把故乡的古厝、泥燕、小河、小船、水车、矿泉、小麦等用电影画面的形式展现在听众面前。画中有声,声中有画,呈现出家乡古老的愁韵,像是一首永远读不完的小诗。诗文以“她长发盈空 已从乡间的高速公路穿过”结句,这是古老情愫与现代情思“欲走还回”的交融,其中又蕴藏着诗人深情的展望吧!该诗创作手法极其简单,线条和画面都是大众普遍熟知,这种显在的直白或白描,是生活巨画的留白,是万丈深情中的浅出,其意韵和内涵无疑是极其丰富的。《一字乡愁》根在尤溪,源自尤溪,是柔肠万千的“原乡之恋”,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乡情不时濡湿读者双眸。</p><p class="ql-block">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而“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湘竹的诗歌,便属于后者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无为之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说起“无为”,有人会有种“花非花,雾非雾”的感觉,认为是庄子消极的避世思想。其实不然,庄子主张不强为,道法自然,而不是不作为。</p><p class="ql-block"> 湘竹则认为,有机会时要为社会多做事,平时要不负韶华,不断充实自己,为将来有更多作为蓄积力量。而调研、读书、写作,不失为一条提升自我的重要途径。有时,看似无为,却是在做有心准备的人,到其用时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p><p class="ql-block"> 湘竹的前半生,并非一帆风顺,也曾“红瘦惹心疼”“绿肥布荆棘”。在八字桥基层扎根12年的时光里,他常常披星戴月往返于乡村之间,也曾因为贫苦困难而迷茫。每当夜晚,星空上升起皎洁的月亮,他内心有的并不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而是那漫无边际的孤寒,当时的他潸然泪下。但是,这种状况并没有维持多久,他在苦苦求索中找到了出路。那就是在敬畏土地、投身劳动中,以热情的诗歌感恩土地、讴歌劳动。</p><p class="ql-block"> 有一年,湘竹穿行在省城与县乡之间的大巴车上,当时高速公路刚开通不久,两旁大面积随风舞动的稻谷给他这“乡下人”以独特灵感。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你站在南方的天空底下/一大片一大片地挥洒金黄/因为你从来不知道自己有多重要//你立在城市边缘的地方/一遍又一遍地呼唤秋风送凉/因为你也不知道人们的要求有多高//你是一株普通的稻草/不知爱意有多少/只见目光坚毅 心肠柔小”。这首诗名叫《城市边缘的秋娘》,在沉寂多年之后,它在省“两会”期间被《福建日报》珍贵的版面发表。</p><p class="ql-block"> 他在驻村时,也曾躺在山岗与月亮对话:“月是山岗晶莹垂泪/埋藏钻石的声音/山是祖国心声/歌颂伟大的劳动人民”。</p><p class="ql-block"> 这些诗句,使人看到了:诗人作为农民的孩子,有着与生俱来的乡土情结,那些“一句十年得”无不是,为农民而诗,为农村而歌,为农业而呼。</p><p class="ql-block"> 后来,他在《稻人吟》写到:“人淡菊生恨,河清泥吐新。潮低月藏海,稻弯天垂金。”小诗仅有四句话,但孕含着爱农的含金量不言而喻。</p><p class="ql-block"> 在2020年新冠状肺炎疫情“战疫”中,对那些美丽的医护逆行者们,湘竹用他细腻的笔墨讴歌了这群不畏生死的时代英雄。“在疫情面前 所有历难前行的英雄/都是一块闪闪发光的煤 因激情燃烧/一颗心把一颗心温暖 一群人把一座城照亮”。他又在《给抗疫英雄的平安蛋》中谱写,这种用赤子之心感动中国,用温热之心诠释“同呼吸,共命运”的英雄赞歌。</p><p class="ql-block"> 湘竹后期的诗歌,所关注的不仅有生命体验,更多的是延伸到了生活层面。他用自己独特的视觉和诗人所特有的悲天悯人的情怀,把生活中普通劳动者的感人瞬间记录下来。他关注的不单有逆行的医护人员,还有战时急人所难的快递员这个“特殊群体”。对于他们的“雪中送炭”,路途中的奔波劳碌,他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感在笔下:“奔梦加油吧 待到疫情战胜时/困难在为你让道 花儿在为你心跳/界在为你变小 幸福在为你增高”。</p><p class="ql-block"> 是的,这些如此努力奉献的人们不就是最值得世界温柔以待的吗?湘竹为他们而歌,为他们点赞,为他们献上最真挚的祝福。这不正是一种“诗言志”“诗有为”吗?</p><p class="ql-block"> 湘竹不仅写诗,还在“文以载道”上下足了功夫,2009年他在海峡都市报报官方论坛“海角社区”发帖建议,探索在海西20个城市内实行医保、社保、住房公积金等“联网互认”;取消银行业“同城跨行”和“同行不同城”交易手续费;试取消省内9个地市的手机漫游费,进而推广到海西20城等打破海西20个城市之间区域阻隔,让区域发展门槛变得更低,积极推进区域一体化。经30万人次省内外读者参与投票,这一建议成功入选“海西建设十大金点子”之一,影响颇为深远。</p><p class="ql-block"> 湘竹曾写过一篇人生感悟,题目叫《做人要有立体感》,该文入选发行量过千万的《读者》后,被深圳中考语文试卷阅读题引用,近年在网络广为流传,累计阅读量超过1亿人次。受网友提示,他写了姊妹篇《用立体的眼光看人》,该文缩写成800字的卷首语,恰巧成了诗人当初调进省城时的超越学历之外的“敲门砖”。此间,诗人的作为可见一斑。</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无华之华</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璞玉未琢,质朴无华。质朴实在而不浮华,确实是一个人的宝贵品质。</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湘竹诗歌语言清新自然,简练而不简单,有温润如玉之感。无外乎著名编审宗鄂评价其诗:“寥寥几笔,便将内心的感受化为灵动的画面,还真有水墨画的意境。情之所至,浓墨重彩尽兴挥洒,笔法简洁;既随意又经心,疏缓雅致又不失热烈。虽然是寻常心态,并无高深的主旨,在文字的背后却也有让人回味之处。这与画理相通:需有笔外之笔墨外之意,即臻上乘禅矣。”</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早在1999 年,《诗刊》 6 月号“好诗力荐”栏目推出了三位青年诗人,湘竹荣列其中,当期发表《写意》(6 首)组诗,配发了宗鄂先生这样的力荐评语。这种“墨外之意”,就是无华之华。</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湘竹的诗歌语言少有斋气馆味,颇野。他似乎不讲究语言精度,但却贴切、独特,体现出韧性。这样的诗让人耳目一新,怦然心动。”著名诗人昌政先生(已逝)也曾这样提点。</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是的,湘竹的诗句并无特别章法,也无矫揉做作的华美之句。然而仔细品读,却隐约透射出光华之美。 湘竹的用字并不晦涩难懂,而是善于运用大众化的字词。这些字词在他的鬼斧神工之下,却有着别样的雅致,有余音绕梁之感,同时又给读者道尽人生的哲思。试读小诗《幸好》:“所谓美好/是一时时的美/化为一世的好/一生少烦恼//所谓幸福/是一朝朝的幸/化作一生的福/一世少痛苦”。寥寥几笔,粗看平淡无奇,仔细回味,却是意蕴无穷,道出人生的真谛。确实,人生应该感念生活中遇见的美,把一时时的美牢记心中,用长长久久的感恩来好生相待。人生困顿时,多想想美好的事情,向阳而行。人生有十之一二的幸,便把它化为一世的福分。只有把幸、福二者的广度和时间维度无限放大,那么你有一世的逍遥自在。这些思想的高光点便是你幸福的起点。</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又如《记一棵树的本命年》中:“一生所藏不过是根植大地的暖/一生所破无非是度日高处的寒/一生所护不过是树洞藏海的伤//江湖收纳光芒前总是体无完肤的浪/要么在人海飞鸿中让生命硬核去火为碳/要么在林海雪原上静静成长为的一棵树”。诗中,湘竹首次提出了命轮的概念:“所谓命轮,就是一打生命的年轮,逐圈闭合形成一个大的闭环。命轮闭合那一年,即本命年。本命年顺和圆满了,又将迎来新的命轮。”这样年轮叠加实际上是一种客观定义。在此间感悟:无论是“去火为碳”还是在“林海雪原上静静成长为的一棵树”,期间总是经受风雨的击打,但同时也有来自它方的暖意。一棵树尚且有它的坚守和筋骨,何况我们?凤凰浴火重生时总要体会体无完肤的剧痛,才能凤舞九天。如此哲思,怎能不是湘竹多年磨砺下的思想光亮呢?</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诚如湘竹诗人所言:“读懂太阳耀眼无敌的白/只需一块煤发亮的黑/因万古埋藏 同释了光年的距离和价值” “ 高山矮林站得高/所以不求长得快/亦不问长得多高”。是的,只顾耕耘,不问收获。正如,黄沙吹尽始到金。</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年轻时&nbsp;&nbsp;你牵手/让她走在足以悬空的高度/她让你牵手/握住平行踏实不移心的理由//年迈时&nbsp;&nbsp;你牵手/让她走在你处处避让出平坦的路/她让你牵手/找到你背包携她云游四方的幸福”。对《相爱无非是这样》这首小诗,曾有读友笑称:“太白嘛,要欲说还休”。在我看来,字面上确实“浅白”了点,但背后是比海深的爱情,诗外之音实际上是生活巨画中的一种“留白”。</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谁说朴素无华的语言不能锤炼出筋骨呢?湘竹的诗歌做到了,用他独特的大众语言与读者擦出思想的火花,彼此之间找到了心灵的慰藉,不也是“无华之华” 吗?</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掩卷嘘唏间,读湘竹,更似在音里、在诗里、在画中。</p> <p>  附:北京诗人郭雷的点评:“翌湘兄多年来笔耕不辍,有讲述;有倾诉;有记录,文学造诣在血管里流淌着,文艺情怀在骨髓里徜徉着。因为那是您的精神在土壤里生长着,根深才能叶茂。该贴中的评述亦准确有力。请于忙碌中保持状态,期待和相信有更好、更多的作品面世,以成大众之养。”</p> <p>  <b>旁注:</b>此文读友高评,省直机关文联微信公众号推送,文友诵读,美篇加精,颇为感人,且当自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湘竹近期简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 </span>又名湘竹,南有湘竹。</p><p class="ql-block"> 三个作品全网流量超过1亿人次,分别是:2022年华侨华人春晚公益歌曲《一字乡愁》(作词)、中国国际教育电视台播出的庆祝建党百年歌曲《风展红旗如画》(作词)和深圳中考语文试卷阅读题引文《做人要有立体感》(选自《读者》)。</p><p class="ql-block"> 庆祝建党百年歌曲《风展红旗如画》获得河南省群众文艺作品征集二等奖。</p><p class="ql-block"> 诗歌朗诵作品《新时代新福建》入选省文联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诗词朗诵音乐会节目。</p><p class="ql-block"> 《诗刊》“好诗力荐”栏目推出的青年诗人之一,当时发表《写意》(6首)组诗并配发著名编审宗鄂力荐评语。</p> <p>注:感谢瑽然读友解读;并感谢部分网络图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