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绝活“盘金绣” 【原创】

大宁🌺

<p>🏆美篇推荐精华作品</p> <h3><br></h3><h3>图/文:大宁🌺<br></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从来没有怀疑过“盘金绣”是世界上人见人爱的绣品,它金碧辉煌,灿烂夺目,凹凸有别,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是,提起“盘金绣”,也许就连老苏州们也要在记忆中探索一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种糅合了中国四大名绣之苏绣和奥绣两种技艺之长的绣法,在苏州已近“绝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专家们在呼吁,谁来继承“盘金绣”的衣钵?</p> <p>大宁惊遇“盘金绣”</p><p><br></p><p>一天,一位50多岁身材矮小的绣娘经人介绍找到了我。</p><p><br></p><p>她用标准的吴侬软语笑着对我说:“林阿姨人家说你人好肯帮忙,我就来找你了”。她一边说一边从那不起眼的布袋袋里拿出了很多绣片。</p><p><br></p><p>当时我惊呆了,虽然退休前在女儿那里见过“盘金绣”也特别喜欢,但是,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门类的“盘金绣”片。</p><p><br></p><p>有平绣的,凹凸的,立体的。从十五圆到六十圆直径,大小不一的金光闪闪的绣品。</p><p><br></p><p>我情不自禁地说:太美了,太精美了!拿在手中不舍得放下。</p> <p>绣娘见我兴奋的样子,也连声说:林阿姨你这么喜欢,就买几片吧,买几片吧。</p><p><br></p><p>真是发自内心的对“盘金绣”的喜爱,看来看去,几乎将她带来的“盘金绣”全都留下来了。</p><p><br></p><p>她报了价,因为特别喜欢我没还价。</p><p><br></p><p>在算好价钱付款给她时,她又一个劲的说:“不着急,不着急,下次买再付吧”。(后来才知道因诱品没有供货渠道,是绣娘们走街串户身背绣片自已找人买,都是首次购买的钱,在下次购买时再付钱的)我还是付了全款。</p><p><br></p><p>看得出她很感激,初次见面我对她的善待,真诚和爽气。她一连说了好多个“谢谢你林阿姨”。</p><p><br></p><p>临别时,我让她留下联系方式。她不好意思地说:“我不识字你写吧。我姓林名字叫小白妹,我姐姐叫林大白妺,我们乡下人都这么叫得”。</p><p><br></p><p>我并留下了林小白妹的手机号码。</p><p><br></p><p>我说这么巧我们都姓林,以后见面就互相叫林阿姨吧!</p><p><br></p><p>就这样在小白妹的牵线下,我与"盘金绣"结了缘。</p><p><br></p><p><br></p> <p>往后,小白妹就经常换着花样将她的“盘金绣”片带给我,每次我都热情的接待她,我们一起喝茶,一起吃饭。了解绣娘们的生活,“盘金绣”工艺流程的周期,“盘金绣”的市场………我们交流的是那么的友好与和谐。</p><p><br></p><p>林小白妹告诉我:“盘金绣”是采用金线铺面,各种颜色的丝线垫底。“盘金绣”的绣品是以金线、黄色丝线、龙文为主要特征。</p><p><br></p><p>她还告诉我:在清代只有皇家和贵族才能用得起,因为“盘金绣”显现“大富大贵”经常被皇家作为藏品。</p><p><br></p><p>她还邀请我到她们的村子里去看一看“盘金绣”的绣制过程。</p> <p>一天,由我先生开车,我们找到了苏州吴中区的长桥镇,那里是苏州唯一绣“盘金绣”的乡镇,林小白妹家就在那里。</p><p><br></p><p>进入长桥镇,车子没开多久,就是很窄的小路了,我们只好停车,延着村子狭窄的青石板路,在密集的农户群中,顺着林小白妺手机指挥的方向,找到了林小白妹的家。</p><p><br></p><p>她和老伴住在老屋的平房,光线很暗。她告诉我们:紧挨着的两幢宽敞的楼房,是他两个儿子的家。</p><p><br></p><p>我们提出想看看“盘金绣”的绣制过程,林小白妹领我们到了她家对面的邻居家。</p><p><br></p><p>只见一位80多岁的老阿婆,(她的年龄是小白妺告诉我们的),带着老花眼镜,用抖动的手,正在绣“双龙”,凑近细看龙的身体全部是用黄色的丝线垫底,金钱是盘在上面的,龙眼和龙爪处,使用黑色、白色、红色丝线,采用平绣的针法。</p><p><br></p><p>老阿婆抬起头来用吴侬软语笑着说:“抬头三针功”呀。小白妺告诉我们:老阿婆的意思是,她抬头和我们说说话,就要耽搁她绣三针的功夫),阿婆还说:我现在老了,一天也绣不了多少,做三、五个铜钱解解厌弃。</p> <p>我对林小白妹说:想再看看年轻人是怎么绣“盘金绣”的。</p><p><br></p><p>小白妹告诉我,白天不大会有年轻人在家里绣“盘金绣”了,因为年轻人都去读书、去工厂、公司上班了。现在绣“盘金绣”的大部分平均年龄也都在60岁往上了。</p><p><br></p><p>当时我对小白妹说:这样下去,“盘金绣”不就是没人绣了吗?</p><p><br></p><p>小白妹说:不仅如此,老年人也不太愿意绣了。</p><p>一是,年轻人上班,老年人要帮助带孩子做家务;</p><p>二是,老年人久坐眼睛,脖子都吃不消了;</p><p>三是,很多人不了解“盘金绣”,没有见过“盘金绣”,绣了也卖不掉;</p><p>四是,很少有人愿意象我这样带着“盘金绣”走街串巷的托人买了。</p><p><br></p><p>去了就知道了绣娘们的不容易,虽然身边很多人和我一样喜欢“盘金绣”,但我们根本就不知道这门传统的工艺绣品已近“灭绝”。</p> <p>2004年2月24日,我永远不会忘记这天。</p><p><br></p><p>我拿起《苏州日报》,看到头版的独家报道,醒目的标题【煌煌盘金绣寻找继承人】</p><p><br></p><p>我被震惊了,难道这就是小白妹她们的故事吗?</p> <p>苏州日报的第二版,又大篇幅的报道了,【煌煌盘金绣难道就这样没落】,并配有林小白妹带着老花眼镜,在绣盘金绣的照片时,我的心为之震动!</p><p><br></p><p>难道这就是林小白妹,吆喝着推销“盘金绣”的原因之一?通过文章,我进一步了解到这门技艺精湛的传统手工艺,正面临着失传“灭绝”困境!</p><p><br></p><p>当天,我把这篇文章反复看了多遍,边看边想,我能为“盘金绣”做点什么?我应该为“盘金绣”做点什么?</p><p><br></p><p>作为一名退休了的共产党员,眼前不断出现80多岁的老啊婆带着老花镜,用抖动的手还在绣“盘金绣”的情景。责任告诉我,要做自己喜欢的事,尽自己的努力,参与到这门民间“绝活”的保护和振兴中去,这是我经过再三思考后做出的决定。</p> <p>文章中“要重新振兴当地盘金绣,除非自己做市场”。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p><p><br></p><p>第二天,我联系上了“盘金绣”的传人林小白妹。我直奔主题的说:看了苏州日报【煌煌盘金绣难道就这样没落】后的感想及思考。</p><p><br></p><p>小白妹告诉我,她们长桥镇的新南、新北村是“盘金绣”的发源地,也是目前唯一保留“盘金绣”的村镇了。大部分都是老阿婆在绣,你不是看见了吗?</p><p><br></p><p>我问她这么贵重的绣品,你为什么要背着“盘金绣”大街小巷吆喝着卖?那为什么不去找镇政府和单位呢?</p><p><br></p><p>她说:政府办的同志也说过,“要重新振兴当地的“盘金绣”除非自自已做市场”。但是,作为一种高档消费品用产品开拓市场,必定会有好多的风险,没有资金,没有市场基础,有谁愿意承担风险,作为政府部门最多的加以鼓励和扶持。至于其他镇里也爱莫能助。小白妹接着说:林阿姨你能帮助我们吗?我们一起做市场啊好呀!</p> <p>之后我配合绣娘们做了三件事。</p><p>一是,做市场调查,再把具有吴文化底蕴的,面临灭绝的民间“绝活”盘金绣推向市场;</p><p>二是,落实中间环节开盘金绣专卖店;</p><p>三是,筹集落实资金到位。</p><p><br></p><p>说的容易,做起来难呀!但我心里清楚“盘金绣”是高档的艺术品,加上精心的包装,它就是“奢侈品”。通过前期的市场调查,我知道选择“盘金绣”的人并不多,就是有了专卖店市场也不会有多大。</p><p><br></p><p>因为我喜欢“盘金绣”,我要让更多的人知道“盘金绣”,就要把“盘金绣”当成一种文化,一种事业来做,让“盘金绣”成为苏州刺绣中的一大亮点,和绣娘们一起,能让苏州的民间绝活“盘金绣”走遍祖国走向世界,这就是我一个老共产党员心中的目标和愿望。</p> <p>盘金绣专卖店开业了!</p><p><br></p><p>手捧鲜花前来祝贺的绣娘、绣婆、裱画师、卡纸镜框设计师、刺绣大师、刺绣专家从各自的村镇赶到了“盘金绣”专卖店。</p><p><br></p><p>报社,电视台的记者们来了。</p><p>当晚,苏州电视台播放了“盘金绣”有了专卖店的报道。</p><p>而后,苏州日报头版刊登了“本报一篇报道促成私营企业主与绣娘合作《盘金绣专卖店里继传承》的报道”!</p><p>接着,江南时报刊登了“盘金绣”苏城求“重生”的报道。</p><p>姑苏晚报也刊登了“盘金绣”与私企“联姻”,盘活一门“绝”技的报道。</p><p><br></p><p>更多的是看热闹的市民来了,大家问个不停,赞不绝口。</p><p><br></p><p><br></p> <p>经过努力,我们抓住2004年世界遗产大会在苏州召开时机。</p><p><br></p><p>将列入世界遗产的,苏州园林桃花坞木刻年画“圆圆”为制作原版,与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的吉祥物“圆圆”一起搬上了“盘金绣”。</p> <p>2004年6月23日,苏州日报刊登了“圆圆”搬上“盘金绣”的文章。</p><p><br></p><p>并称这些传承着苏州文化的使者,将为世界遗产大会添上一笔重彩。</p> <p>为了不断的使“盘金绣”走遍祖国走向世界,是我和绣娘们共同的心愿。几年来,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在朝着这个目标。</p><p><br></p><p>我们做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p><p>一是,加大了宣传力度,</p><p>二是,将眼光投向窗口服务业,</p><p>三是,走向全国及国际性的招商会,</p><p>四是,用心服务,争取回头客,</p><p>五是,让更多年轻人了解“盘金绣”。</p><p>多年来,我们努力了,我们做到了,我们让“盘金绣”走遍了中国,走向了世界。</p><p><br></p><p>我们还将专卖店作为中外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基地,经常有国内外的留学生来了解“盘金绣”的故事了解感兴趣的问题。</p><p><br></p><p>他们对“盘金绣”了解了,喜欢了,感兴趣了,就会做宣传了。</p> <p>非常不舍得的是,10年前长桥镇就整体拆迁了,由于我很长一段时间,在国外照顾孩子,也没有再见到林小白妺了。后来我又去那里找过绣娘们,小白妹的孩子们告诉我,他们的母亲已经过世几年了,现在也很少有人做“盘金绣”了,那片土地一幢幢高楼巳拔地而起了。</p> <p>因为经常回顾多年来,在将“盘金绣”推向激烈市场竞争中的多少个不容易。</p><p><br></p><p>因为时常想起在与绣娘们共同努力中的真人、真事、真情。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时,我就想把我经历“盘金绣”的故事写出来,在建党90周年之际,向党组织做一次汇报。</p><p><br></p><p>留给自己看,是对退休后走过这一段路的总结。</p><p><br></p><p>留给绣娘们看,一是,对“盘金绣”传人林小白妹的思念和追忆(林小白妹于2007已离开人间),二是,因为绣娘们所在的村子巳拆迁,很多阿婆也没心思聚在一起拿针弄线了,好让她们留下这段,两位林阿姨合作打造“盘金绣”的美好回忆。</p><p><br></p><p>写给朋友们看,如果您对“盘金绣”感兴趣,也许可以一起加入到宣传“盘金绣”的行动中来,为“盘金绣”传播出份力。</p><p><br></p><p>大宁笑对这段无人喝彩而平凡的日子,因为我为他人营造了一份惊喜,为社会奉献了一份温馨,为自己增添了无比的快乐。</p><p><br></p><p>我为“盘金绣”付出的努力,能在别人的心田里播下真、善、美的种子,能让“盘金绣”走遍祖国走出国门,就是我最大的收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