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月14日,退休厅长风波把李跃华医生从幕后推到了前台。李跃华医生“穴位注射低剂量苯酚能够防治新冠肺炎”引起热议!近日《调查报告》又爆出其似乎涉嫌“非法行医”!本文仅从个人的认识及专业角度,探讨穴位注射低剂量苯酚的合理性以及可能的原理是什么?</p> <p>李跃华从小患有慢性鼻炎,1987年第三军医大学(现中国人们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军医系军医专业毕业后,立志攻克鼻炎,试了很多种方法都没治好。采用针灸治疗,取得了一点疗效,但是效果不持久。先试用电针灸感觉不理想,后来尝试穴位注射自己身上试验。</p> <p>2000年,突然想到用苯酚作为针剂(称为“穴位增效剂”)迎香穴上注射取得成效,把自己的鼻炎治好了,后又治好了她夫人的扁桃体肿大。</p> <p>2004年,李跃华采用穴位注射治疗病毒性疾病:如感冒、口唇疱疹、带状疱疹、手足口病等,认为疗效甚佳。</p> <p>新冠肺炎疫情来袭,李跃华认为其穴位疗法应该对新冠病毒有效!先开始在自已身上作试验,后来在亲朋好友和一些志愿者身上进行穴位注射治疗。不管合不合规,至少精神可佳。</p><p><br></p><p>李医生与确诊新冠肺炎患者在一起,无任何防护措施(不戴口罩)都没有感染(可敬可敬)。对潜在的无症状感染患者,穴位注射后会出现发烧,继续巩固两次体温很快就恢复正常。原因是已经注射自己配制的“疫苗”起到了“预防”作用。“疫苗”制备方法是:取自患者的自体静脉血(具体剂量不详)与苯酚混合,24小时后再肌肉注射回体内。</p> <p>自述:治疗疑似冠状病毒病人近20人左右,确诊10例,轻症治疗1-3次就好了,临床症状消失,重症患者时间会长一点,一共治了100多新冠患者,使用低浓度苯酚穴位注射,是安全的。不仅有理论推导,还有大量的实践经验。</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李跃华治疗新冠肺炎的理论依据是:</b></p><p><br></p><p>1. 病毒主要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无论哪一种病毒,它们都至少有一种碱基含有嘧啶环。而苯酚的化学结构就是一个苯环加一个羟基,苯环与嘧啶结构非常相似。所以,可以用苯酚来阻断病毒的复制,注射微量的苯酚可以治疗病毒性疾病!?</p><p><br></p><p>2. 苯酚是临床上最早使用的消毒剂。常用5%-10%的苯酚溶液作为神经根阻滞剂治疗顽固性腰痛,每次注射的剂量达2-5毫升。</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关于穴位注射低剂量苯酚,有几个方面的疑问,需要澄清或者需要证明:</b></p><p><br></p><p>1. 人体或病毒其DNA或RNA都是由嘧啶和嘌呤组成的。病毒进入人体细胞后,只能利用人体细胞的DNA和RNA复制机制来复制。如果苯酚可以阻断病毒的复制,那么人体正常细胞的DNA和RNA复制也会受到阻断?!</p><p><br></p><p>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证据表明苯酚可以在不损伤人体正常细胞的浓度下,阻断病毒的复制。所以,李跃华的相当低浓度的苯酚穴位注射能够“杀病毒”的说法是不成立的!其无法自圆其说,这也是引起专业人士质疑的地方!</p> <p>2. 与苯酚结构相似的对乙酰氨基酚是广泛应用的退烧药,苯酚自身也有退烧的作用。苯酚之所以没有被用作退烧药,主要是因为它有很大的副作用。苯酚可使得蛋白质变性,引起头痛、头晕、咳嗽、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严重者引起蛋白尿。因此,低剂量苯酚注射可能会暂时起到退烧的作用,但是它并不能杀死病毒。</p> <p>3. 苯酚作为抑菌剂广泛应用于医药工业。胰岛素制剂中含有苯酚,其主要作用除了为抑菌剂外,苯酚还有维持胰岛素空间结构稳定的作用。</p><p><br></p><p>不能因为胰岛素制剂中含有苯酚,就说明苯酚穴位注射是安全的。注射苯酚是安全的,不代表注射苯酚可以抑菌,可以抗病毒。其解释有些牵强附会!抑菌和杀病毒是有性质区别的。</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阑尾切除术中,阑尾残端处理常用苯酚和乙醇。苯酚又称石炭酸,其作用是烧灼阑尾残端,主要是因为苯酚能使细菌细胞的原生质蛋白发生凝固或变性而杀菌,还能够破坏粘膜层细胞的分泌。酒精起到中和石炭酸的作用。】</span></p> <p>4. 如果认为:穴位注射苯酚有效,那么皮下注射苯酚,肌肉注射苯酚,静脉注射苯酚是否也有效果?缺乏相应证据?是苯酚作用,还是穴位效应?还是全身作用?一家之词,无法自圆其说!</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晚期癌痛如果偏重于一侧身体,30年前有介绍可以采用蛛网膜下腔,鞘内注射神经毁损药(神经脱髓鞘):苯酚或无水酒精,破坏感觉神经后根,起到阻断疼痛传导的目的。】</span></p> <p>5. 在扶突穴(两个)、肺俞穴、天突穴四个地方,采用低剂量苯酚穴位注射,可以退烧和治疗新冠肺炎?那么,在其他穴位注射是否也有效果?如果有效果,说明穴位是主要因素,而药物不是决定因素!</p> <p>6. 穴位注射历史:传统中医没有穴位注射疗法。中医“穴位注射”在上个世纪60-70年代就开始盛行,常用药物有丹参和当归等。西医“封闭疗法”主要采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加利多卡因痛点注射治疗;封闭疗法不同于神经阻滞治疗,后者多将药物注射于神经丛、神经干以及细小神经分支部位。日本称“枝川注射”,治疗药物为小剂量激素加生理盐水。美国称“肌筋膜扳机点注射疗法”,我称之为“齐点注射疗法,即潜伏肌筋膜扳机点异常收缩肌小节注射疗法”,常用药物有皮质类固醇激素,维生素B12和利多卡因等。</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如果临床观察低剂量苯酚穴位注射治疗新冠肺炎有效,那么其可能的机理又是什么呢?</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齐点医学之我见:</b></p><p>约占人体体重一半的躯体体壁肌筋膜组织上多可触及一个或多个条索或硬结,其特定部位(中医按照经理理论称之为“穴位”,为针刺“得气之点”;气齐同音,“气点”我简称之为“齐点”)是存在病理生理变化的,并不是没有解剖学变化(我们认为并证实其病理改变是一个或多个异常收缩的肌小节);其异常兴奋(无菌性炎症)刺激临近的植物神经(尤其颈部交感神经异常兴奋,交感副交感神经平衡失调);最终导致相应神经支配区皮肤血管代谢异常及粘膜腺体分泌异常!这就是我的“齐点致病”假说或理念。</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齐点医生:苯酚穴位注射机理推测?</b></p><p><br></p><p>苯酚穴位注射利用苯酚的蛋白变性(神经脱髓鞘)特点,使得特定穴位及周围神经炎症得到改善,继而导致相应支配区域的交感神经(星状神经节)兴奋性降低,最终导致咽部、气管、支气管、终末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减轻,粘膜腺体分泌异常减少症状改善。推测:局部注射苯酚其作用可能是利用其局部的抗炎机理(蛋白变性作用,降低局部炎症刺激)为主,而不是通过苯酚全身吸收起到抗病毒的功效!</p> <p>新冠肺炎患者病理解剖近日证实:新冠肺炎终末支气管含有大量粘液分泌,堵塞小气道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穴位注射低剂量苯酚可以改善患者的部分症状,但起不到杀病毒和杀细菌的目的!</p> <p>从专业观点以及临床研究角度思考:如果现有的治疗新冠肺炎方法,结合特定的穴位注射方法治疗,能否大大提高临床治愈率?缩短病程?还需要严谨的临床研究设计,还有一段路要走!</p> <p>另外,还得强调一下:颈背部穴位注射,需要很高的技术支持(并非李跃华所言:只要护士几分钟就能学会),还需要有一定的临床经验的医生来操作。</p><p><br></p><p>颈背部含有重要的神经血管心肺等脏器。扶突穴周围有颈内动脉和椎动脉,如果注射药物进入动脉可直接进入大脑引起毒性反应;天突穴周围如果注射过深可引起气胸呼吸困难;肺俞穴注射过深可引起颈胸段脊神经变性以及气胸等严重并发症发生!</p> <p>如果李跃华拥有执业医师资格;如果遵循防止传染病原则(戴口罩,消毒隔离);如果他能做好治疗患者的医疗病案记录;</p><p><br></p><p>如果他能在其他部位(三角肌或臀大肌)行肌肉注射苯酚,并与扶突穴、天突穴、大椎穴进行对比,肌肉注射是否也有效?</p><p><br></p><p>如果在浮突穴、天突穴、肺俞穴不注射苯酚,而是注射其它抗炎药物,同样是否也有效?或者选择安全性更大的药物进行临床验证?为临床治疗疾病提供新的思路!</p> <p>如果治疗的病例数量足够,而不是安慰剂效应,也不是病毒的自愈过程?排除以上两个干扰因素,其有效性及说服力则更加容易被认可!</p><p><br></p><p>如果有说服力更强的理论依据支撑,临床观察设计严谨合理,还有多中心大数据的结果支持;太多的如果…太多的不确定……一切的一切,均有待进一步验证???</p> <p class="ql-block">地址:齐鲁医院国际医疗部(华美楼1层)</p><p class="ql-block">时间:周四下午</p><p class="ql-block">预约电话:0531-8216689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