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区里的铿锵玫瑰——徐艳雁

小占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nbsp;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2020年春节原应有的团圆喜庆,反让全国人民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恐慌。女性,原来是柔弱与美丽的代名词。在这场战斗面前,柔弱不复存在,美丽愈加灿烂。今天,我要介绍的是浠水县人民医院隔离专区的一朵铿锵玫瑰。</p><p>&nbsp;&nbsp;&nbsp;在这场战役如火如荼之时,本应全城戒严。但总有一些患者,无论天寒地冻还是烈日当头,都必须每周至少2、3次往返于医院以维持生命,他们就是尿毒症患者。而血液透析,就是他们的“生命线”。对于肾病病友来说,中断肾透析就等于结束生命。</p><p>&nbsp;&nbsp;&nbsp;徐艳雁,血液肾内科资深护师,是第二批进隔离区的透析护士。1月底以来新冠肺炎确诊患者集中在我院诊治,当中不乏长期透析患者。每天早晨,她在清洁区准备好当天所需用物,拎着沉甸甸的袋子来到病区内。透析机又重又高,是个庞然大物,要用上不少劲儿才推到病房,安置到合适的位置,调试机器,安置管路,需要半个小时的时间。当呼出的热气遇到冰冷的护目镜,雾气挡住了视线,透析护士需要以极强的专业操作与沉稳的心态为患者进行内瘘穿刺。与其他护士相比,这份工作多了一分遭遇职业暴露的风险,也多了一份心理压力,既有穿刺中遭遇针刺伤或者沾染患者血液的危险,更怕在重重防护工具下操作不如平时灵活导致穿刺不顺利。她以自己的精湛技术与沉着冷静的工作态度,既保护了自己,也给病人打开了生命的通道,兢兢业业完成了每项工作。</p> <p>  一切准备就绪,四个小时的透析开始了。常有人问?透析的作用是什么?好比正常人可以正常喝水排尿,而透析病人摄入水分后不能自行排出。长此以往,身体水肿,器官衰竭。透析就是打开排水的通道。所以透析护士的重要性有时候甚至超过了医生。四个小时里,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询问主观感受,注意机器参数,随时处理突发情况,她一刻也没有松开紧绷的那根弦。</p> <p>有的病人是肾内科的老病友,早已对她十分信任。有的病人从前在别的医院透析,新的环境难免焦虑,提出种种疑问,徐艳雁总是耐心一一解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拂去悲伤。病痛中的人难免也会生出一些怨怼,可她从来都是轻声细语,温柔抚慰,即使面罩和护目镜挡住了表情,你仍可以从她的声音中感受到重重防护下的笑脸。是啊,医院在寻常人家眼中,总是个充斥着愁云惨雾的地方,身体与经济的消耗让病人们已经备受煎熬,我们若是再不能提供一丝丝暖意,何以温暖人心?她就是这样一个人,总是带着同理心与爱心去体谅每个人。一站就是四个小时,她不累吗?当然累,但当职业的责任感胜过了躯体的疲惫。她自己消化了所有的疲劳与委屈,转而化之为对人类苦痛的共情与怜悯。 红色,是血液流动的颜色,是旭日初升的颜色,这就是困境中的希望,黎明前的日光。</p> <p>  在新冠肺炎确诊人数的上升期,隔离区内的透析患者也同步增加。在科室黄主任的大力争取与院领导的强力支援下,新增了一台透析机器,保证了患者的临床需要。如果上午两个病人同时透析,她就要在两个病房之间来回奔走。兼顾安全与效率,这绝非容易事。笨重的防护服挡不住她灵活的脚步,穿梭于病房间,给患者带来生的希望与慰藉。最高峰时,一天四人次的透析,两台机器连轴,她和王鑫护士一起精诚合作,他们俩也和机器一起丝毫没空休息。医院里常说,一个老护士可顶一个好医生。透析护士的专业程度与工作强度的确不是一般人可比的。 </p><p>&nbsp;&nbsp;&nbsp;最忙的时候,两个病区最多有10个透析病人,工作满15天后,她服从安排,延期两天,坚决站好最后一班岗,善始善终。下班后她常常去到护士更衣区域打扫卫生或者到清洁区的治疗室帮忙配药,我们这些病房护士常常是上班时候看见她已经在忙碌,下班时间看到她还在工作。我们可以每4-6小时轮换一次,可她总是匆匆吃了饭又投入工作。她常常十点以后才回到休息区吃晚饭。</p> <p>这就是徐艳雁,平凡的透析护士,但绝不平庸。她用感性去理解病人的痛楚,也用理性创造高效的工作。每一天的工作似是日复一日,却每天都在应对不一样的危情。她用多年工作积累的娴熟技能,沉淀下来的至诚至善的心灵使自己成为一朵铿锵玫瑰,战“疫”盛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