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1958年初,在我国开展了一场大跃进运动,参加人员之广、声势之大,历史上少有。 </p><p> 那个年代出生的孩子也随着历史的发展,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叫“跃进”、“超英”。</p><p> 那个时代究竟发生了什么?</p> <b>一、环境分析</b><br><b>(一)国际环境</b><br> 1.1957年一年一度的苏联苏维埃会议上,<b>赫鲁晓夫高调宣布,苏联有可能在今后15年不仅赶上而且超过美国</b>(毛泽东传-俄亚历山大.潘佐夫P659)<br> 2.1957年11月2日,毛泽东率中国党政代表团飞往莫斯科,参加十月革命四十周年庆祝活动。代表团成员有邓小平、彭德怀等。<b>会议期间,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也提出了各自的赶超目标</b>。(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上册P471)<br> <h3><font color="#010101"> 1957年11月毛泽东访苏期间照片。</font></h3> <b>(二)国内环境</b><br> 1.到1957年底,<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幅度地超额完成</b>,形成中国近代以来引进规模最大、效果最好、作用最大的工业化浪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上册P417)<br><div> 2.毛泽东第二次访苏获得圆满成功,但他也强烈感受到中国经济落后造成的压力和束缚,他迫切希望改变这种处境。<b>他认为争取到十年到十五年的和平时期,经过十五年的努力,苏联赶上和超过美国,中国赶上和超过英国,战争就更打不起来了,中国就争取了更长的和平时期,以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把中国早日建成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b>。这次访苏,更加激发了毛泽东只争朝夕,尽快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决心。(毛泽东传1949-1976,P 761)</div><div><b>(三)一般发展规律</b><br> <strong> 1.工业不发达和欠发达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带有某种必然性的发展道路选择就是</strong>:在一个时期内,集中国家的各方面资源和力量,着重在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等方面,实施追赶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战略(《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上册P471)。</div><div> <strong> 2.霍夫曼定理为优先发展重工业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strong>: 各国工业化无论开始于何时,一般具有相同的趋势,即随着一国工业化的进展,资本品部门(即重工业)与消费品部门的净产值之比是逐渐趋于上升趋势。即所谓“重工业化”趋势。该定律似乎告诉我们,优先发展重工业能加快工业化进程。(《当代中国经济》,龚刚,高等教育出版社,P16)<br></div> <div><b>二、酝酿过程</b></div><div> 1.1957年11月8日、9日,毛泽东同英国共产党主席波立特、总书记高兰<b>两次会谈了解英国情况</b>,他说:“中国在十五年后将超过英国。我们今年的钢产量是五百二十万吨,第二个五年计划之后将是一千二百万吨,第三个五年计划之后将是二千到二千五百万吨,第四个五年计划之后,也就是十五年之后,将是四千到四千五百万吨。”(毛泽东传1949-1976,P 734)<br></div> 2.1958年2月8日,审阅修改周恩来准备二月十日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的题为《目前国际形势和我国外交政策》发言稿,将稿中“中国人民也争取在十五年或者<b>稍多一点</b>的时间内在钢铁和其它重要的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一句中的“稍多一点”,改为“<b>更多一点</b>”(毛泽东年谱1949-1976 第三卷P236)<br> 3.1958年3月,在成都会议听取各省、市负责人发言,毛泽东预感“大跃进”运动可能出现头脑发热的错误的东西,警告说,<b>凡是根据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能办到的,就应当多快好省,鼓足干劲,力争上游。……要去掉虚报、浮夸,不要争名,而要务实</b>。(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上册P478)<br> 4.1958年4月3日,武汉会议听取部分省、市负责人发言。在听取山东省委第一书记舒同汇报,毛泽东插话,<b>说苦战三年就水利化了,我是怀疑的</b>。三年基本改变面貌,我看只能初步改变……<b>《人民日报》不要随便轻易宣布什么“化”</b>,现在“化”搞得很烂,动不动就宣布什么“化”。4月4日,听取江苏省委第一书记江渭清汇报,毛泽东插话,<b>大话不须讲</b>。4月5日,听取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汇报,毛泽东插话:<b>现在劲头很大,不要到秋天泄了气</b>。要搞具体措施,要看结果,吹牛不算。4月9日,听取浙江省委第一书记江华汇报,毛泽东插话:<b>有的是假高产、假跃进、假报告</b>(毛泽东年谱1949-1976 第三卷P336)<br> 会上,毛泽东再次重申<b>头脑要冷静,做事要留有余地</b>。他提醒地方领导人<b>不要浮而不深,粗而不细,华而不实</b>(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上册P479)<br> 5.1958年4月27日,广州中共中央领导人及部分部位负责人会议,刘少奇、周恩来、陈云、邓小平、彭德怀等参加,毛泽东讲话,两个部提出十五年赶美国,有无可能?能不能超过?我们暂不提超美国,要苏联提,我们只提超英国。(毛泽东年谱1949-1976 第三卷P) <br> <b>三、决策过程</b><br> 1.在苏联提出十五年赶超英国的口号,<b>事先征得在北京的中央领导人的同意</b>。(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上册P472)<br> 2.1957年12月2日,<b>刘少奇在中国工会八大的祝词</b>中,把这个设想公布于全国。从此,<b>“赶超英国”</b>成为一个响亮的口号。会上<b>李富春论证了十五年赶上和超过英国的现实可能性,</b>提出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经济建设必须以重工业为中心。(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上册P472)<br> 3.1957年12月8日,<b>毛泽东召集民主党派座谈会</b>,介绍莫斯科会议情况,同时向他们<b>通报了关于在十五年内赶超英国的设想。</b>(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上册P472)<br><div> 4.1958年5月5日,在党的<b>八届二次全会</b>上,刘少奇代表中央委员会做工作报告,<b>确定了以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为核心的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的发展目标,得到与会者的一致赞成和拥护</b>。会上117人口头发言,140人提交书面发言,中央28个部委提出向中央的报告,<b>认可经济文化事业完全能够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速度发展</b>。(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上册 P481)</div><div> 5.1958年6月17日,毛泽东在李富春提交的国家计委提出《第二个五年计划要点》上批示:“这是一个很好的文件,值得认真一读”,要点提出五年超过英国,十年赶上美国。(毛泽东年谱1949-1976 第三卷 P370)</div> <b>四、跃进的起源</b><br> 1.<b>“跃进”这个词原是周恩来的发明</b>。1957年6月23日,周恩来在全国人大的报告中,批评右倾所谓“全面冒进”的攻击,肯定1956年是“<b>跃进</b>的步骤”、“<b>跃进</b>的发展”。<br> 2.1958年5月25日,毛泽东看到了1957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说明最早使用“跃进”一词从此开始。毛泽东当即写了封信,表彰发明这个词的人“其功不在禹下。如果颁发博士头衔的话,我建议第一号博士赠与发明这个伟大口号(即‘跃进’)的那一位(或者几位)科学家”。<b>周恩来使用这个词比《人民日报》社论早140多天</b>。(《在周恩来身边四十年》童小鹏 P490)<br> 3.5月26日,彭真把周恩来的报告送给毛泽东,并在上面写道“<b>主席:‘跃进’一词,在这个报告中已用</b>了”(《在周恩来身边四十年》童小鹏 P492)<br> 4.1957年10月27日,《人民日报》发表关于《农业发展纲要》的社论,提出“有关农业和农村的各方面的工作在十二年内都按照必要和可能,<b>实现一个巨大的跃进</b>”。<b>这是党中央通过报纸正式发出“大跃进”的号召</b>。开展了兴修水利、深翻土地。(《在周恩来身边四十年》童小鹏 P492)<br> <b>五、农业大跃进</b><br><div> 1.“高产卫星”最早是河南逐平县放出的亩产小麦2105斤的卫星;《人民日报》7月23日报道,河南省西平县和平农业社小麦亩产7320斤;《人民日报》8月13日报道,湖北省麻城县麻溪河乡早稻亩产3.69万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上册P484)。</div><div> <b>时任人民日报社长为邓拓,总编辑为吴冷西。</b></div> 2.最大的小麦卫星是青海蹇(音简)什克农场亩产8585斤,最大的水稻卫星是广西环江红旗农业社亩产130434斤(《在周恩来身边四十年》童小鹏P492)。<br> 3.刘少奇热烈支持“公共食堂”,这一创举有望增加三分之一的农村劳动力(《毛泽东传》-俄亚历山大.潘佐夫P666(刘少奇与大跃进))<br> <div><b>六、工业大跃进</b></div><div> 农业的大跃进促进了工业的大跃进。工业的大跃进从钢铁开始的。因为钢铁是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是国家的命脉,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保障,是国家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div><div> 1.1958年6月6日,<b>冶金部长王鹤寿</b>报告说,他与华北协作区主任林铁商议后,认为华北地区钢的生产能力,1959年底达到800万吨是可能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上册P483)<br> 2.1958年6月17日,中央政治局听取<b>薄一波</b>关于1958年计划执行情况和1959年设想的汇报,<b>提出了“以钢为纲,带动一切”的口号</b>。<br> 3.6月19日,在中南海游泳池,毛泽东召集中央一些同志确定1958年钢铁产量为1070万吨,王鹤寿在场(《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薄一波 P492)。<b>薄一波认为影响毛泽东下“1070”的决心一是</b>王鹤寿多次提供钢铁生产顺利发展的材料;<b>二是</b>薄本人17日的汇报不冷静,未能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b>三是</b>上海市委第一书记柯庆施代表华东协作区规划1959年钢产量800万吨的影响;</div><div> <b> 4.1958年7月5日</b>,刘少奇视察北京石景山发电厂,分别同同工人、干部谈话时说:“我们人多,人多可以更早地进入共产主义。<b>现在看来赶上英国不是十五年,十五年是要超过美国</b>。<b>大家干劲这么大嘛!干起活来,不计上下班,干完算数,有这么股劲我看七八年就行了</b>”(《刘少奇年谱(1898—1969)(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P431)。<br> 5.1958年8月16日,政治局扩大会议预备会上,毛泽东感到计划有完不成的风险,决定大搞群众运动,<b>实行书记挂帅,全党全民办钢铁</b>。(《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薄一波 P494)。<br> 6.<b>“大练钢铁”运动由周总理挂帅</b>,周对完成这一任务非常热心。(毛泽东传-俄亚历山大.潘佐夫P667)<br> 7.1958年8月17日,在北戴河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着重研究了当前的生产问题,特别是钢铁生产问题。……回到北京后,周恩来不得不花很多时间来抓钢铁生产……多次召集有关钢铁生产的会议……9月14日,周恩来召开钢铁生产紧急汇报后,商定了十七条措施……<b>周恩来几乎每星期主持召开一次钢铁会议了解情况</b>(《周恩来传》P1278-1280)<br> 8.鉴于光靠“洋炉子”完不成今明两年的钢铁生产任务,<b>陈云同志在北戴河会议讲话中提议,要依靠党委,发动群众搞“土炉子”</b>(《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薄一波 P496)<br> 9.8月30日,<b>薄一波领着主要钢铁产区的工业书记,鞍钢、武钢、太钢等几个大厂的党委书记,去毛主席那里</b>,一个一个当面向他担保,<b>不少同志慷慨激昂,保证完成任</b>务,但毛主席还是不放心,因为只剩下四个月,时间太紧张,他念了一句古诗“<b>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b>” (《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薄一波 P496)<br> 10<b>.把1958年力争生产1070万吨钢写入政治局扩大会议公报,是薄一波的主意</b>,当时他已“信心不足”,“风格不高”“不便说出自己的怀疑”(《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薄一波 P497)。<br> <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 <b>七、发现问题、及时纠偏</b><br> 1. 大炼钢铁和大办人民公社的<b>“大跃进”在1958年九、十月达到巅峰</b>。<b>毛泽东</b>虽然赞赏“六亿神州尽舜尧”,却<b>最先冷静下来</b>,10月13日开始,<b>为了弄清真实情况,外出视察,沿途召集省、地、县委书记考核调查研究、听取汇报,</b>先后听取了十几位省委书记的汇报,向党的高级干部做降温工作,在与吴芝圃、王任重等讨论十年规划时,毛泽东说还是社会主义为题目,不要一扯就扯到共产主义;就规划中的钢铁指标,主张把时间延长一点,不去赶美,只赶英国(《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薄一波 P566)。<br> 2.<b>毛泽东对“左”倾错误的初步察觉,是从发现农村人民公社存在的问题开始的</b>(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下册P505)。<br> 10月21日,在听取河北省委书记刘子厚关于徐水的调查汇报,<b>对发生的浮夸风和“共产风”表示了明确的反对意见</b>(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下册P506)。<br> 在调查中,<b>毛泽东还发现“大炼钢铁”存在的问题</b>:农村集中大量人力上山炼钢炼铁、公共食堂办的不好、不少地方炼出的铁是废次品、放出的钢铁粮食等“卫星”产量全是虚的、地里庄稼没人收等情况(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下册P508)。<br> 3.<b>是毛主席第一个开始做冷静的思考</b>,他对1972年搞四亿吨可不可能,需不需要,提出了怀疑(《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薄一波 P499)。<br> 4.<b>毛自己感到吃惊</b>,他对身边的人说到“如果这些土高炉真的能炼出这么多的钢,为什么外国人还要造那么大的钢厂呢?难道他们真的就那么蠢吗?”(《毛泽东传》-俄亚历山大.潘佐夫P671)<br> 5.1958年10月份毛泽东发现“大跃进”中的问题,在11月郑州会议上开始降温。(《在周恩来身边四十年》童小鹏P496)<br> 6.1958年11月21日至27日武昌政治局扩大会议,<b>毛泽东提出把没有把握、不实际的高指标降下来,批评了弄虚作假的浮夸风</b>(《在周恩来身边四十年》童小鹏P497)。<br> 会议上,毛泽东说:我们中国人大概包括我在内,是个冒失鬼,五亿多农民年薪不到80元,是不是穷的要命?<b>我们现在吹得太大了,我看不合事实,没有反映客观实际(</b>《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薄一波 P571)。<br> 7.会议期间,11月21日晚上,毛泽东找李富春、赵尔陆、薄一波谈1959年钢的指标定多少,李富春说:有点同志说定3000万吨,我看2500万吨是可能的;赵尔陆说:我看1600万吨也就不小了;薄一波说:内定1800万吨,公布1600万吨(《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薄一波 P572)。<br> 8.会议期间,11月 23日,在武昌会议的第二次讲话中,毛泽东指出:我们的脑筋正在这里压缩空气…….究竟一什么指标为好?……究竟1800万吨有无把握,我们所得到的根据不足。<b>我在这里反冒进</b>。……<b>破除迷信,不要把科学破除了</b>(《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薄一波 P573)。<br> 9.会议期间,毛泽东12月1日写了《关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是不是真老虎的问题》,从理论上就冷与热的辩证关系进行了论述:“在我国,在<b>目前(1958年),有些人太热了一点。他们不想使自己的头脑有一段冷的时间,不愿意做分析,只爱热。同志们,这种态度是不利于做领导工作的,他们可能跌筋斗,这些人应当注意提醒一下自己的头脑。</b>另有一些人爱冷不爱热。他们对一些事,看不惯,跟不上。对这些人,应当使他们的头脑慢慢热起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 第七册》 P162)<br><div> 10.毛泽东察觉到“大跃进”中泛滥起来的“左”的错误之后,从1958年10月中旬到12月,开始纠“左”,他一路奔波,夜以继日地非常紧张的工作了两个多月(《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薄一波 P574)。</div><div> 11.毛泽东在<b>1960年11月15日</b>起草了<b>《中央关于彻底纠正“五风”问题的指示》</b>。1958年在大炼钢铁、大办农田水利建设和人民公社化大跃进运动中;泛起了“官僚主义、强迫命令、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这五股风。这五股狂风,歪曲了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精神实质,只讲多快,不讲好省;大肆鼓吹高指标;大肆浮夸虚报;只讲敢想敢干,不讲科学分析;只要头脑热,不要头脑冷;只讲苦干蛮干,挑灯夜战,不讲实干巧干和劳逸结合;只施强迫命令,瞎指挥,不走群众路线和耐心的群众思想教育工作。<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 <h3><b> 八、结论 </b></h3><h3>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大跃进”的评价: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经济基本情况认识不足,更由于毛泽东同志、中央和地方不少领导同志<u>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u>,急于求成,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u>没有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u>和试点,就在总路线提出后<u>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u>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h3> <div><b>九、思考 </b> </div><div> 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国情,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历史发展条件。中国的发展不易,毛泽东作为国家领导人、人民领袖尽职尽责!高瞻远瞩!</div><h3> 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钢产量最多的国家!但我们不应该忘记先辈们为了祖国强盛走过的艰难创业路!他们只争朝夕,期待尽快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h3> <div>再思考:</div><div> 1.开国大将黄克诚就不同意错由毛泽东一人负责,他说: “‘<b>大跃进’中,许多做具体工作的人盲目地浮夸,将事实歪曲到惊人的程度,使错误发展到严重的地步,也是有责任的</b>。同志们可以想一想,反右派、大跃进、五九年庐山会议、提出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理论、决定搞‘文化大革命’、以至错误地开除刘少奇 同志的党籍等等,哪一次不是开中央全会举手通过 决议的?如果中央委员多数都不赞成,各级领导干部都不赞成,毛主席一个人怎么能犯那样大的错误呢?”(《黄克诚自述》,人民出版社,P355) </div> 2.学者曾成贵指出,刘少奇当时是极力主张搞跃进的。但在纠“左”期间,刘 少 奇主张采取朝前看的态度,对形势和问题的看法与毛泽东是一致的《曾成贵:大跃进时期刘少奇求是精神探析》,《河南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br> 3.学者黄岭峻也指出,刘 少 奇积极参与了“大跃进”运动的决策与推动,与当时的大多数中共领导人一样,他对“大跃进”的错误也有一个认识过程(黄岭峻:《刘少奇与大跃进》,《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br><div> </div> 党史专家金冲及在所著《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的道路抉择》一书中记载“我周围都是高级知识分子,<b>我很清楚当时高级知识分子在‘大跃进’开始的时候,绝大多数人是兴奋的,是拥护的</b>”“那时候不仅仅是一两个人,而且很多人,包括邓-小-平在内,头脑都发热”(该书P346) <div><b>十、另一种感慨 </b> </div><div> 不管如何评价“大跃进”,一份数据资料引起了我的深思:<br></div><div> 刚解放时,全军部队战士的文化程度,初小以下者约占80%,其中识500字以下者占30%左右;干部中不及高小程度者约占68%,其中初小以下者占30%(《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 第四卷》P309)。</div><h3> 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各级干部共有72万人,存在着一个普遍的问题即文化素质不高。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73人(含候补委员),其中大学11人,中学(初中、高中)20人,军校13人,师范9人,小学13人,小学以下7人。大学文化程度(包括大专)占15.07%,而中学(初中、高中)及小学及小学以下占54.80%。(《建国初期干部文化教育的历史考察》北京师范大学 楼辉)</h3><div> 甚至到了1982年底,全国共有县委书记、县长4445人,其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占4%,初中以下程度的占69%。(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与结构变化及发展趋势-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孙应帅 文章编号:1008-7621(20(09)05-0028-05 )</div><div> <b>毛泽东就是带着这些人去建设一个新中国!他要操多少心、费多大劲、掰开了揉碎了讲道理!</b></div><div> <b> 这个老大忒累了!忒牛了!</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 <div><b>十、实事求是</b></div><div> 也不能否认,工业建设、科学研究和国防尖端技术的发展以及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发展的许多工作,都是在那个年达开始布局的。据统计,<b>从新中国建立到1964年,重工业各主要部门累计新建的大中型项目中,有2/3以上是在“大跃进”期间开工的</b>(《世界经济通史 下卷》,高德步,高等教育出版社,P218)<br></div> 两弹一星元勋王大珩在回忆大跃进时说,当时大家“干劲冲天,团结协作精神非常好”,所以很快研制出高精光学仪器的“八大件”而闻名全国科技界。<br> <div><b>题外话:关于我的名字</b></div><div> 小时候有印象,说是自己“跃进”的名字是父亲战友们给改的,因为是58年生的,干脆就叫“跃进”,没想到就这么给叫起来了,但一直找不到旁证。几十年后,在整理父亲的东西时,终于看到自已以前的名字......</div><h3> 图片里名字的记载时间是1963年。</h3><div> 我也曾在微信圈里起名为“跨越”“弯道超车”,一代一代人,对祖国的强盛、对国家的发展的期望和愿景,浓缩在这一个个名字里!</div><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