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永会工作纪实——平煤总医院援鄂医疗队抗疫日志(二)

赵宇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范永会援鄂工作纪实</b></p><p>&nbsp;&nbsp;&nbsp;范永会,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综合ICU主任,一名普通的重症医生。</p> <p>&nbsp;&nbsp;&nbsp;&nbsp;&nbsp;2020年初,新冠肺炎肆虐,武汉重症医务人员急缺。他多次请战援鄂抗疫,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2020年2月,平煤神马集团派遣第四批援鄂抗疫医疗队出征。接到医院调令,他放下手中的工作,义无反顾的踏上了逆行的征程。一同前行的还有2名医生,15名护士。</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出发前夜,上初中的儿子拦着,担心着爸爸的安危。他语重心长的对儿子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白衣逆行,精忠报国。”儿子懂了,眼含热泪,主动干起了家务,比原来更加努力的学习。</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出发前医院举行了出征仪式,送行的护士长哭的稀里哗啦。毕竟是逆行,是去武汉,是去疫情风暴的中心。为了缓解队员的情绪,范永会对大家说:“咱们就是换个地方干活儿,做好防护,过几天就回来啦。”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朴实的语言给援鄂医疗队的逆行者们吃了一颗定心丸,让大家的情绪坚定下来。</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8人的团队,人数不多,但也不少,是个小集体。最主要的是这18人来自医院的各个科室,平时大家交流不多,面对这个问题,范永会制定了一个管理的组织构架。由自己和王湘萍同志任队长,李克同志任组织委员,赵宇同志任宣传委员,王虎平同志任生活委员,王新龙同志任纪律委员,并把18人分成四个组,组长分别由党员崔为阳,王寅起,杨莉,魏秋瑾担任。从出发到现在,同志们各司其职,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使18人的生活,工作,开展的有条不紊。</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到了武汉,家人,朋友,单位领导牵挂的最多的就是18人的安危。范永会更深知“防护安全”的重要性。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感控中心教授,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分会主任委员吴安华博士,来到我们驻地进行《新冠肺炎的感染防护与个人防护》的主题培训,培训内容很全面,范永会组织所有队员认真听课,但他还是不放心。身处疫地,他又以腾讯视频会议的形式,按照讲义分段向大家讲解说明,让每一名医生,每一名护士对院感的每一个细节都做到心中有数。</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防护安全”除了理论,更多的是实战。虽然,出发前,院感办的老师已经做了全面的培训。但是来到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这里制订了他们医院自己的防护服穿脱流程,一切都需要重新来。范永会、王湘萍两位队长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腾讯视频会议这个软件,让每一个队员都重新学习,并亲自示范操作,一个队员一个队员的抠细节。最后视频考试,在开赴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之前做到了人人过关。以至于到了真正开展工作的时候,河南医疗队负责院感防控的老师对我们医疗队竖起了大拇哥。</p><p>&nbsp;&nbsp;&nbsp;&nbsp;&nbsp;除了“防护安全”,队员们的心理健康亦不能忽视。身处疫地,间断有医务人员牺牲的消息传来。为了大家的心理健康,范永会建议大家在休息期间进行摄影比赛。虽然大家都是单间住宿,不能随意外出,但是透过窗户大家可以拍摄朝阳,夕阳,云彩,都市的霓虹……除了摄影比赛,范永会还组织大家开展各项体育运动,室内3公里跑,男生俯卧撑,女生仰卧起等项目,每天要求队员微信打卡,组长监督。这样,18人团队每天都斗志昂扬。虽身处疫地,仍积极向上。</p><p>&nbsp;&nbsp;&nbsp;&nbsp;&nbsp;我们驰援的是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是李文亮医生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这里距离华南海鲜市场不到两公里,该院是较早接触新冠肺炎病例的医院之一。河南医疗队负责的是13楼发热12病区,这里的病人大多是来自方舱医院加重的新冠肺炎患者。我们办公的地方,就是武汉市中心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主任,中国医师奖获得者江学庆医生曾经的办公室。</p><p>&nbsp;&nbsp;&nbsp;&nbsp;&nbsp;在正式上班之前,范永会和王湘萍两位队长率先深入病区,学习病历书写系统,医嘱录入系统,护士工作站医嘱审核执行系统,落实无创呼吸机,经鼻高流量机器等医用设备的存放及使用流程,并录取视频回到酒店和所有队员分享。这样,队员在未上班之前就已经知道病区的操作流程。</p><p>&nbsp;&nbsp;&nbsp;&nbsp;&nbsp;正式上班第一天,范永会身先士卒,第一个穿起防护服走进了病房。询问病史,查体,阅片等等操作有条不紊的进行起来。</p><p>&nbsp;&nbsp;&nbsp;&nbsp;&nbsp;发热12病区的患者从方舱医院转来,身体上的不适可以忍受,但是精神上的恐惧却无法掩饰。当班护士说,范永会医生总是给大家多说几句鼓励的话,让病人不用担心。范永会常说:“我们是河南医疗队,这个病目前已经能得到控制。来到这里治疗,是因为这里有更好的医护条件和资源。”他还鼓励患者多做康复锻炼。这样经过了一段时间,只要他进入隔离病房,病人们看到防护服“范永会”这三个字,就知道这个随和的,医术高超的河南医生来啦。</p><p>&nbsp;&nbsp;&nbsp;&nbsp;&nbsp;一名八十九岁高龄的新冠重症肺炎患者,老年痴呆,新冠核酸阳性,胸部CT双肺可见大量渗出影,氧饱和差,胸闷气喘。这样的病情必须要应用经鼻高流量吸氧等抢救措施。但因担心老人无意的弄掉吸氧管或坠床摔伤,病情恶化,他长时间守护在老人的床旁观察病情。同护士一起帮忙喂饭、翻身,给老人做肢体康复锻炼。</p><p>&nbsp;&nbsp;&nbsp;&nbsp;众所周知,新冠肺炎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在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13楼发热12病区,接诊的大部分是重型新冠肺炎患者。我们的工作重心是防止重型转为危重型,降低病死率;促进患者康复出院。</p><p>&nbsp;&nbsp;&nbsp;&nbsp;&nbsp;范永会每次查完房,顾不上脱掉被汗水浸透的刷手服,便开始同大家一起分析病情,制定治疗方案。细心的他还将科室的所有重症患者分类,病情稳定,病情相对稳定,病情危重。对于病情危重的病人,时间就是生命。他率先实行了“微信汇报制度”,患者病情变化由值班医生随时汇报,病情在第一时间得到最佳的处理。这样,接手病区以来,没有一个病人的病情恶化,没有一个病人转为危重症。</p><p>&nbsp;&nbsp;&nbsp;&nbsp;&nbsp;在做好医生工作的同时,范永会还不忘护理上的兄弟姐妹。因为18人团队中,有15人从事的是护理工作。在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过程中,护士的工作是最辛苦,当然也是最危险的。因为他们要长时间,近距离的和病患接触。他还细心观察护理中存在的防护安全问题,总结经验,定期召开18人腾讯视频会议。指出护理工作中的安全隐患,总结在医嘱审核执行,采血,翻身扣背,俯卧位,留取标本等的操作技巧,并同大家一起分析患者的病情,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以便更好的给患者做心理疏导等。每一次的视频会议,大家都听得那么聚精会神,因为大家知道,这是范永会给大家精心准备的安全大餐。大家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同时, 才能更好的去救治新冠肺炎患者,降低病死率,完成党和国家交给的任务。</p> <p>&nbsp;&nbsp;&nbsp;&nbsp;范永会常说:“来武汉,防护好,我们只是换了个地方干活儿而已。”</p><p>&nbsp;&nbsp;&nbsp;&nbsp;&nbsp;是啊,我们在这里干的每一个活儿,都是三万名逆行医务工作者每天都在重复着的工作。没听说他们喊苦喊累怕危险,我们这点儿辛苦又算得了什么呢?</p><p>&nbsp;&nbsp;&nbsp;&nbsp;&nbsp;我们评估好每一天的病情,制定好每一个完美的治疗方案,处理好每一次病情变化,扎好每一次留置针,配好每一组液体,测好每一组生命体征,采集好每一次咽拭子,做好每一次翻身扣背,擦干净每一次大便……&nbsp;</p><p>&nbsp;&nbsp;&nbsp;&nbsp;只有这样,才能使更多的新冠肺炎患者早日康复;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大武汉早一天好起来。</p> <p>这就是范永会,</p><p>同事眼中的小范儿。</p><p>在武汉,</p><p>他是我们的范队,范哥,老范……</p><p>他还是一名共产党党员。</p> <p>图文:平煤神马集团第四批援鄂医疗队</p><p>编辑:赵宇</p><p>审校:范永会 王湘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