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014年11月8号中午12点多驾车来到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云冈石窟。</p> <p>佛光大道</p> <p>许愿树</p> <p>灵岩寺</p> <p>写经院</p> <p>石窟群</p> <p>云冈石窟是我国最大的石窟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p> <p>云冈石窟依山而凿,东西绵延约一公里,气势恢弘,内容丰富。 现存主要洞窟51个,造像5100余尊,最高的17米,最小的仅有几厘米,各类造像。</p> <p>昙曜五窟,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五华洞雕饰绮丽,丰富多彩,是研究北魏历史、艺术、音乐、舞蹈、书法和建筑的珍贵资料。</p> <p>北魏,云冈石窟的开凿从文成帝和平初(460年)起,一直延续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止,前后60多年。</p> <p>唐代,"贞观十五年(641年),守臣重建";"每在恒安修理孝文石窟故像……以咸亨四年(673年)终于石室"。</p> <p>辽金,辽兴宗、道宗时期,辽皇室曾对武州山石窟寺进行过延续十年之久的大规模修整。</p> <p>辽保大二年(1122年)金兵攻占大同,"寺遭焚劫,灵岩栋宇,扫地无遗"。金皇统三年至六年(1143-1146年),住持法师禀慧重修"灵岩大阁"(今第三窟外的阁楼)。</p> <p>元代,武州山石窟寺庙院尚存。</p> <p>云冈之称始于明嘉靖年间,明末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路经大同,留部将张天琳驻守后清军入关攻占大同,云冈寺院再遭兵燹,沦为灰烬。</p> <p>清代,清顺治八年(1651年)云冈寺院得以重修。现存第5、6窟的木构窟檐和寺院即为此时重建。1696年,康熙皇帝于冬日回銮巡幸云冈寺并御书匾额"庄严法相"。清乾隆年间云冈石窟亦曾有修葺。</p> <p>近代,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云冈石窟的主要洞窟和窟前木结构建筑(第5、6、7窟)均保存完好。1952年设置专门保护机构,石窟文物得以妥善保护,并对公众开放。</p> <p>北魏皮影、木偶馆。</p> <p>云冈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次日(14年11月9日)上午从大同市驾车走208国道,行驶约50公里,到达怀仁县城西20公里处金沙滩生态旅游区。</p><p class="ql-block">下图是点将台。</p> <p>广场两边塑有杨令公、佘太君、“七郎八虎”、“八姐九妹”等24尊大型石雕。</p> <p>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是我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也是唯一一座木结构楼阁式塔</p> <p>木塔位于寺山门与大殿之间,属于“前塔后殿”的布局。塔建造在四米高的台基上,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p> <p>木塔第一层立面重檐,以上各层均为单檐,共五层六檐,各层间夹设暗层,实为九层。有人计算,整个木塔共用红松木料3000立方,约2600多吨重,整体比例适当,建筑宏伟,艺术精巧,外形稳重庄严。</p> <p>塔内各层均塑佛像。顶部有精美华丽的藻井,内槽墙壁上画有六幅如来佛像,各佛像雕塑精细,各具情态,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只可惜塔内不开放,看不上。</p> <p>塔顶作八角攒尖式,上立铁刹,制作精美,与塔协调,更使木塔宏伟壮观。塔每层檐下装有风铃,微风吹动,叮咚作响,十分悦耳。</p> <p>雁门关座落于 代州古城北部勾注山脊。南控中原,北扼漠原,是中国古代关隘规模宏伟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中国长城文化、关隘文化之瑰宝。</p> <p>唐代的雁门关,是防御北方的突厥、回纥、契丹等游牧民族南下的重要门户。烽火、狼烟、沙场、厮杀……这些景象始终是慷慨激昂的边塞诗人们关注的热点。</p> <p>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是绕不开的压卷之作,为古今所推崇。</p><p><br></p><p>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p><p>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p><p>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p><p>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p> <p>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即是在这场大战前赠别魏大从军雁门的饯行诗:</p><p><br></p><p>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p><p>怅别三河边,言追六郡雄。</p><p>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p><p>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p> <p>以宫词著名的河北籍诗人张祜的《雁门太守行》毫不夸张地写出了“雁门山边骨成灰”的景象,为雁门关染上了浓浓的悲情色彩。</p><p><br></p><p>城头月没霜如水,趚趚踏沙人似鬼。</p><p>灯前拭泪试香裘,长引一声残漏子。</p><p>驼囊泻酒酒一杯,前头滴血心不回。</p><p>闺中年少妻莫哀,鱼金虎竹天上来,</p><p>雁门山边骨成灰</p> <p>庄南杰所作的《雁门太守行》描述的是真实发生在雁门关的一场战斗。</p><p><br></p><p>旌旗闪闪摇天末,长笛横吹虏尘阔。</p><p>跨下嘶风白练狞,腰间切玉青蛇活。</p><p>击革摐金燧牛尾,犬羊兵败如山死。</p><p>九泉寂寞葬秋虫,湿云荒草啼秋思。</p><p><br></p><p>作为一首纪实诗,庄南杰用气度不凡的手法描述了公元842年(会昌二年)发生在雁门关的刘沔战回纥的战斗场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