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我们都是螺丝钉</h3><h3>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每天都会提前一小时出发,酒店步行到医院的时间大约15分钟,为穿防护服的时间预留45分钟左右,经过几个班次的磨合,不少人经历了头疼、胸闷、恶心、呕吐、皮肤破裂,水泡,压疮,心率增快等一系列问题,我们会提前涂上液体敷料,在受压部位贴水胶体或创可贴,防护眼镜提前涂抹洗手液,防护镜收缩带不要压迫太阳穴太紧,防护服不要遮盖到面部,每天拿到的都是不同种类品牌的装备,各式形状的口罩,如何去最好的适应。进舱前和出舱后的两餐间隔十个小时,如何在不能多吃多喝的基础上保证充足的体力,避免低血糖的发生,困难很多但是方法总能想到。那天我在病房走廊上看到21床阿姨自己拎个水瓶去打热水,我回想起第一天晚上她来的时候的模样,上下床都非常喘累,血氧饱和度73%,经过药物,吸氧等治疗,这几天她已经完全没有了最初的模样,氧饱和度在吸氧状态下是99%,她说自己的侄儿也是在武汉的一线医生,给她打电话说穿着防护服特别累,她说蛮能理解我们,也蛮感谢我们离乡背井的到武汉来帮助她们,在这里听到最多的就是这样真实而温暖的话语。每次发饭的时候,我都鼓励病人能吃两盒的就多吃,增强自身的抵抗力,早日战胜病毒,我们一起回家。</h3><h3> 或许很难想象,为了避免将病毒从隔离区带出,奋战在一线的我们需要经过38道工序,我们才能出舱,每一步都要严格标准,对自己负责对所有人负责!从早期的熟悉环境,适应模式,能更多的救治患者,同时保证整个医疗队的零感染,每天我们援鄂医疗队几个微信群中不同层面都有为大家规范整理需要学习的内容,这也成了一种非常时期的常态模式。两个病区的病人中有割腕自杀未遂的,欲跳楼轻生的,拒绝进食的不配合治疗的,医院安排了精神科李静教授对他们开展心理治疗;除了使用无创呼吸机的,几天前由于重症监护室床位已满,我们团队在病房插管安置有创呼吸机,建立起小的监护室,昨天ECMO顺利完成实施。或许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小人物,但也是一颗重要的螺丝钉,尽管我们160个人都来自于医院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岗位,我们甚至不知道彼此取下口罩的样子,但我仍为我所在的团队感到自豪!昨晚接到通知,中央宣传组要为每一个援外医疗人员拍摄肖像照,不戴口罩的!</h3> <h3>同事的脸</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