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在北疆献青春!

娓娓

<h3>这些天来宅家里,我看着电脑里保存的部分摄于几十年前的老照片,回忆起半个世纪前的故事,感慨万千!</h3> <h3>在那段非同寻常的岁月里,在那片充满传奇色彩的土地上,留下了我们青春的足迹。</h3> <h3>1969年4月28日,由上海市复兴中学、虹口区新沪中学、虹口区模范中学等为主的67、68届的初、高中毕业生和未到毕业时的69届中学生,一共33人,从上海彭浦火车站出发,一路北上,终于在5月3日抵达我们屯垦戍边的目的地——新生大队。</h3> <h3>这是黑龙江省爱辉县新生公社下辖的一个以鄂伦春族人为主的生产大队,没有小队。</h3> <h3>根据《知青博物馆》设想建立“上海知青在爱辉”专题展板的要求,收集每一个上海知青的二张个人照片——刚下乡时的和几十年后的当今时日的照片,我负责征收我们大队的上海知青的照片。由于各种原因,收到的照片并不多,我只好从多处的集体照片里“抠”图出一个个头像,今天展示在此,如有侵权或得罪,还望多多见谅!</h3> <h3>这些第一批出现在鄂伦春族人眼前的上海青年是:顾勇进(现名顾解元),徐经平,龚伟民,王维恒,张根昇,郑小鹏,丁鸿富,许霖,韩立建,杨上河,</h3> <h3>秦松林,陈家驹,严新忠,张小祥,刘林,俞永亮,施尚明,一共17个男生。</h3> <h3>16个女生是:张和平,江丽娟,张建玲,朱鸽翔,陆玲琳,蔡毓芳,程兰芳,潘建华,</h3> <h3>袁漪云,孙晓红,邓其卫,俞尚瑾,李晓林,蒋琴,庄坚,曹明纯。</h3> <h3>新生公社,地处爱辉县城西北方向96公里的小兴安岭腹地,区域辽阔,山高林密,人口稀少,道路闭塞,平时少有山外来车。一年中只有供销社几次进货的汽车会来到这里,每次有汽车到来,村里的大人小孩像过节一样全部出动,围着汽车直转圈,看看供销社进了什么好吃的、好喝的、好用的。</h3> <h3>知青的到来,给这偏僻寂静的山村带去了大城市的文明生活气息,犹如一股清新的暖风,更加增添了青春的活力。</h3> <h3>这是龚伟民摄于70年代初的新生村庄全貌。</h3> <h3>半年后,上海市虹口区广灵中学1969届初三(2)班为主的40名同学,为试行上海市政府的“全班同学一起集体插队”的方法,于1969年11月16日从上海出发,至20日也来到了新生大队。</h3> <h3>一共有女生21人:汤钰梅,鲍克和,管前真,陈英芳,陈碧珠,方智敏,郭爱武,戎文卿,李慧君,商伟明,</h3> <h3>周林华,王蓓君,朱和平 ,朱亚萍,施加芳,张小芹,蒋财芬,黄培娜,童雅萍,孙美英,顾莎。</h3> <h3>刚才有同学提供给我的老照片,你认出了她吗?</h3> <h3>男生是:陈学友,陈淑明,陈张荣,居炎明,牛进喜,吴政平,吴庆华,杨松涛,张耀良,王协昌,王新华,金小东,沈德民,沈福良,施岳龙,</h3> <h3>还有,或没有照片或失联或已故的同学:高国民,项本义,王伟成,赵金龙。</h3> <h3>男生一共是19人。</h3> <h3>1969年10月~1970年4月间,来了二批插队落户的上海干部。</h3> <h3>分别来自——华东纺织学院、上海外国语学院、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上海铁路局和《新民晚报》社等上海各单位系统,共计6人。</h3> <h3>他们是:李栋林,方国民,陈先进,方明珠,陈家球,陆琴秀。</h3> <h3>在1969年10月~1970年9月间,跟随父辈和投奔兄弟姐妹陆续来到新生大队的上海知青共有7人。</h3> <h3>他们是:方沪生,陈建新,刘晓光,邓其和,丁蓓娟,蒋金发和陈叔先(无照片,由二站公社南二龙大队转来)。</h3> <h3>至此,新生大队共有上海知青80人,其中年龄最大的22岁,最小的不足16周岁。</h3> <h3>蓦然回首,当年被称为“上海青年”的知青一代人,如今都已白发染鬓。无论你今在何方,曾经在新生挥洒青春的记忆和彼此间或深或淡的友谊,都将伴随我们的一生。</h3> <h3>趁此机会,我选择了部分有新生背景的老照片,放在这里,让我们再次看看当年的新生——那里,有我们的欢笑,有我们的眼泪,有我们的苦,也有我们的乐,还有那埋藏在心底永远难圆的梦!</h3> <h3>春种秋收,夏打羊草冬伐木,年复一年近十载。</h3> <h3>最受新生人敬佩的刘队长和上海干部老李!</h3> <h3>结束上海探亲即将登上列车返回新生的最多男士集体照。</h3> <h3>随着黑河、上海二地知青的逐渐增多,1971年春节后,新生大队分队了,原来的大队“地营子”改为第二生产队,基本上由上海、黑河二地下乡青年组成。</h3> <h3>这些是在二队拍摄的~初见成排的房屋,小小气象哨,冬检机车等。</h3> <h3>下面的是全大队引以为傲的“鹿场”,也是重要的副业收入来源之一,改制后没有了,回去的上海知青都未能再见到可爱的小鹿。</h3> <h3>新生学校的师生~知青中曾有多人担任过学校的代课老师,也有“黑河师范”毕业后又回新生任教的正式老师。</h3> <h3>简陋朴实的公社大院,</h3> <h3>公社边的小河旁,曾是我们最喜欢去的地方之一。</h3> <h3>2018年,爱辉上海知青联谊会曾经要求我们统计当年是通过什么途径离开插队地方的。现在我也将新生的上海知青问询统计的结果告知大家。</h3> <h3>以户口从新生公社第一次转出为准。</h3> <h3>一,1972年至1976年间,被推荐上大学、中专的有11人;</h3> <h3>二,1972年起,由黑河地区、爱辉县、大庆油田等单位招工走的有9人;</h3> <h3>三,1972年起,知青自找出路转点到其他地方务农的有13人;</h3> <h3>四,1973年起,享受上海市“特困”政策照顾回沪的有12人;</h3> <h3>五,1974年起,享受上海市“病退”政策回沪的有13人;</h3> <h3>六,1977、1978年间参加高考后上学离开的有9人;</h3> <h3>七,1979年初顶替父母回沪工作的有8人;</h3> <h3>八,1979年初享受最后剩余插队知青可全部“返城”政策回沪的有5人。</h3> <h3>总计80人。</h3> <h3>1969~1979,在茫茫兴安岭深处的密林里,在清澈见底缓缓流淌的刺尔滨河畔,在大片未被开垦的处女地里,在一望无际的草甸子中,处处留下了我们青春的足迹。几十年来,“新生”一直是我们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h3> <h3>留不住的是岁月,忘不了的是朋友,谢不尽的是帮助,舍不掉的是感激。</h3> <h3>离开了新生的知青们,又一个个,一队队地重返新生,去看看那个群山环抱的小山村。看看那些曾经同吃一锅饭、同住一个屋,朝夕相处的黑河知青、民族兄弟姐妹们,看看那片用我们的青春热血和汗水开垦的黑土地。</h3> <h3>这些彩色照片是1980年代,郑小鹏回到新生村子里拍摄的。</h3> <h3>2004年4月,定居美国的二队知青吴政平重返新生时,来到二队拍下了这张女生宿舍全景照片——1971年,我们盖起了这一栋草房,长34米,内有8小间(每间住有6~7个人),每二间共用一个火墙,所以屋顶上有四个烟囱。1971年秋冬时节,二队女知青约50人全部入住,后来知青减少了,内部结构又改为6小间,一直到1979年知青陆续离开。它就是我们女知青温馨的小家呀!</h3> <h3>睹物生情——此时有几户外地迁来队里的农家住在里面,外面围起了木板栅栏,门窗位置略有改变,但是整幢房屋外形还是原来的样子。</h3> <h3>2017年,此屋拆掉一大半了,2019年再回去时,已经完全拆除。我们忘不了的“34米”从此荡然无存!</h3> <h3>上图是2019年拍的二队(二村)东边的农民房屋,只有后面的松树林是当年我们栽种的,现在成了防风林啦!</h3> <h3>2位医术高超的于大夫,和他们指导培养出来的二个上海知青“赤脚医生”,不知救治了多少上海知青和村里的鄂伦春人!</h3> <h3>可喜的是,我们新生大队的上海知青,不管当年是以什么途径离开了那个小山村,依然不忘努力学习,在回城后新的工作征途中,不断拼搏奋斗,致使多人能够学有所成,达到中专、大专以上学历的有40个人之多,占全大队上海知青总人数的50%了呀!</h3> <h3>从1969年~2019年,从15、16岁到过了65岁,从黑发少年到白发苍苍,从年幼无知到熟视人生,多少苦涩的记忆,多少欢乐的时光,多少痛苦的煎熬,多少激情的努力,说不完的话儿,唱不尽的歌曲……。我们庆幸自己能在小兴安岭密林深处的鄂伦春族聚居的小山村里,不无虚度地成长,成熟,走过了人生经历的第一段成人的路程。</h3> <h3>重返新生人数最多的一次是2009年8月。</h3> <h3>8月5日下午二点半,当我们一行22个当年的上海知青,第一次由南向北飞越祖国三千公里蓝天,踏上黑河机场的土地时,意外地见到了数倍多的前来欢迎我们的曾经同是新生公社的各族兄弟姐妹和当年的黑河知青们,真心感觉到:我们是回到家里了!</h3> <h3>8月7日一早,兴高采烈的乡亲们穿着漂亮的鄂伦春的民族服装,静静地等候在新生乡的彩色牌楼前,英俊的鄂伦春族猎民们骑着威武的猎马,恭候在路边的图腾柱旁。当载着知青的大巴车缓缓地驶过来时,骑马的猎民们迎上前去,排成两列,夹道而行,护卫着车子来到村口。在这里,乡亲们以鄂伦春人欢迎朋友的最高礼节,热烈欢迎已经分别了三十多年的上海知青朋友们,这让我们既惊诧又感动!</h3> <h3>这是2013年8月中旬,11名上海知青及亲友应邀回到新生乡,参加庆祝鄂伦春族下山定居60年的会务活动。</h3> <h3>新建的富有鄂伦春族特色的白桦“斜仁柱”成为新生乡的标志性建筑,屹立于村口。</h3> <h3>回望漫漫人生路,犹如山花烂漫的春天,苍松翠绿的夏天,又似多彩斑斓的秋季,晶莹剔透的冬季。坎坷、艰难、喜悦、成功,每个人有所不同,但是我们都曾经共同经历过了,曾经共同付出过了。我们可以欣慰地说:我们无愧于自己,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祖国!</h3> <h3>感恩新生,感恩兴安岭,感恩黑土地!</h3> <h3>衷心祝愿所有的新生人永远幸福安康、富足快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