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阅读小达人——走近作家史铁生

轻轻地我来了

<p><b>习作要求:</b></p><p> 观看视频《走进作家史铁生》,并查阅作家史铁生资料,了解他的相关故事,有条件读一读他的作品。由此,你想到了哪些人,哪些事,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随感,题目自拟。</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教师推荐语</b></p><p><b style="font-size: 18px;"> 我对史铁生满怀敬仰之情,因为他不但是一个杰出的作家,更是一个伟大的人。 ——莫言</b></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疫情在即,孩子们居家学习,“停课不停学”的教学资源纷至沓来。如何科学合理地借助网络平台,结合部编版语文教材的本来资源,为孩子们搭起一座课外阅读的桥梁,开启一条绿色学习通道,让语文的学习真正地“居家”落地发生?于是,也就有了这样一次 “走进作家史铁生”的读书推荐之行。</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读过史铁生,不得不拜服于他对生命的执着与坚忍。部编版教材六下的第三单元《那个星期天》正是节选自史铁生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学习一篇崭新文章,做好查阅资料、了解创作背景以及走进作家作品等,这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必修课。学生自学课文《那个星期天》后,通过推送空中课堂视频《走进作家史铁生》,引导学生结合读过的资料故事等,完成一篇观后随感。“情到深处,行便自然”,那些有感而发的随笔,便成了孩子们自我激发走进作家作品,撬动整本书阅读的最佳“引子”,更是疫情当下孩子们对生命意义的小小思考。</span></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走“近”作家史铁生</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东侨二小 林丽钤</h3><p style="text-align: left;"> 宽大的镜框架在鼻梁上,略微翘起的嘴角,温暖如阳光般笑容。这就是他留给我的初印象。初识“史铁生“的名字是在读课文《那个星期天》开始的。</h3><h3> 走近他,心头被一种莫名的感动笼罩,观看老师推荐的视频“走进史铁生”,从生平简介,到人生苦难经历,再到他的作品欣赏,一步步地触动我的心弦。</h3><h3> 于是,我情不自禁,在网络搜索间,零零散散地读了《我与地坛》中的一些章节,能感觉到他对生活也好,生命也罢的深刻思考,以及他的那份执着里的忧虑。</h3><h3> 他曾说:“死是一个人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我不知道他在思索这句话的时候,心底是否会有一丝悸动,但可以肯定,他是从容的。我惊叹,惊叹一个人竟能如此从容淡定地面对生与死。当生与死这个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只在他两指之间时,我相信,他看到了永恒。</h3><h3> 不知你们读到“死是一个人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时,是否想的和我一样?没错,我想的是解放军战士们!他们将自己的生命抛在脑后,一心只想着保卫国家,保卫祖国母亲和我们的安危。我们知道军人的使命是“保护国家领土完整。”在军人的心目中,使命远远大过于自己的生命。我们都希望自己的“死”能离我们远点,可军人的“死”却是近在咫尺。</h3><h3> 军人生来为战争胜,其使命特殊,任务特殊,作用特殊,强制性是履职尽责的重要保证。他们将自己的性命置之后外。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珍惜自己的生命呢?</h3><h3> 他们是不珍惜生命吗?可世上还有什么能比生命更值得珍惜呢?毕竟这个礼物,上帝只给我们一次机会。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刻,并尽你所能地从中取得收获,因为你不会有从头再来的机会。</h3><h3> 走近,走进,也许是个漫长的距离。唯有读他的作品,读他文字故事,才能慢慢地向作家史铁生走进……</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走“近”作家史铁生</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东侨二小 黄翰喆</h3><h3> 在人生的漫长生活中,每个人难免都会遇到困难与挫折。每个人对待和怎样去解决的方法都不一样。观看了老师推荐的《走进史铁生》,景仰之情油然而来。</h3><h3> 史铁生,一位对命运不屈不饶的作家。在他非常年轻时,仅仅20岁的小伙子,因腰疼严重,就此开始了他的轮椅生活。后来,又因患肾病回家疗养,年纪轻轻,就要承担起如此大的担子。一九九八年,确诊为尿毒症,在北京家中隔日观察。说到这儿,我有点酸了。 </h3><h3> 他,一生都在对抗命运,他是一名作家,写过非常多的著作,一直感染着与激励着别人。其中,《我与地坛》是经典之作,传递给大家地坛与母爱。他的人生不是一波三折,而是都是折。</h3><h3> 说到这儿,让我想起了另一位伟人。</h3><h3>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他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谈临终前,希望儿子司马迁替他完成史书。他不负众望,用了整整十三年的时间,完成一部多达五十二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可在这漫长书写途中,因为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受了酷刑。多少次他都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又想到史记还未完成,依靠着自己强大的信念,别致一番的人生价值观,最终完成这部本书。</h3><h3> 他跟史铁生的经历大致相同。却都是依靠强大的信念战胜困难。史铁生和司马迁等这样的伟人,都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h3><h3> 生活或是学习中,做一件事时,看似完成不了,但有信念,去尝试一定会成功。尽管有时结果不尽人意,如果努力去完成了,这就是胜利。所以希望大家在做每一件事时,一定要有信念,因为信念就像上帝在背后把你推向胜利的彼岸。</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走“近”作家史铁生</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font-size: 17px;">东侨</span><span style="font-size: 17px;">二小 </span><span style="font-size: 17px;">郑心杰</span></h1><h3> 秋日的午后,阳光温暖地照在地坛古殿那陈旧的檐头上,照在门壁那淡退的朱红色上,照在落叶如蝶舞的古老梧桐树上。四周只能听到轮椅碾过的吱吱呀呀的声音,虫儿不知躲在哪个角落发出清脆悦耳的虫鸣声,还有那枝头鸟儿扇动翅膀的声响。</h3><h3> 一位年轻人摇着轮椅进到了园中,孤零零的走着。一切都十分平静。</h3><h3> 这位年轻人就是当代伟大的作家史铁生先生,21岁的青春在展翅高飞的年华,但被上帝无情的把双翅折断了。三年就医,最后双腿还是瘫痪了!他愤怒、伤心、哀怨,感慨命运的不公。大概是地坛的永恒与沉静,接纳了这个无措的灵魂,万物竟相生长的状态,平复了他那受伤的心。</h3><h3> “一个人出生了,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上帝在交给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保证了它的结果,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那么接下来该怎么活着?”轮椅碾过的每一个清晨与黄昏,他无时不在思索。</h3><h3> 他是一只雄鹰,虽然没有羽翼,仍就仰望苍穹;他是一匹骏马,伤痕累累,志在征程;他是一座山峰,刷新了生命的高度。上帝关上他的一道窗,他为自己打开了另一道窗——用纸与笔在书刊上碰撞出一条道来,让读者感到生命的热度。</h3>

史铁生

作家

生命

走进

地坛

走近

信念

轮椅

上帝

东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