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p>尊敬的各位家长:大家好!</p><p> 每年升班前期,家长们来爱溢多学习馆咨询最多的就是幼小衔接问题,特别是大班幼儿的家长,孩子马上要面临升入小学,不少家长开始担心:万一上小学跟不上怎么办?没有学习过拼音,上小学会不会很吃力?尤其面对现在社会上五花八门的关于幼小衔接班的宣传,家长们一时不知该怎么办,就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p><p> 怎样才能做好入学准备!这是我们长期讨论的一个话题。</p><p> 由于很多家长对孩子入学准备的认识比较狭隘,主要局限在提前掌握学科知识方面。由于家长的焦虑心态,把课程内容设置的具有严重的小学化倾向,也会严重影响了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p></font></h3> <p> 今天我就和家长们一起来谈一谈孩子的“幼小衔接”问题。</p><p>孩子的幼小衔接就等于上学前班吗?</p><p> 幼小衔接显然已经是一个社会热点话题。</p><p> 从2011年开始,教育部不断开始下发文件。坚决纠正小学化倾向,幼小衔接不仅是一种教育阶段上的衔接,更关注教育阶段的连续性,幼小衔接是培养孩子的入学成熟水平,我们要充分意识到零基础不代表零能力。要着力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行为习惯以及品格素养。</p><p> 幼小衔接不仅对小学阶段的发展有益,更是渗透以后的每一个教育阶段,甚至影响幼儿的一生。幼小衔接应贯穿于整个学前教育阶段,入学准备工作应贯穿于孩子的0-6岁,简单来说算术,拼音的学习算不上幼小衔接,我们成人更应该关注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他的情感体验、生活经验、学习观念上的衔接。</p> <h3><font color="#010101"><p> 幼小衔接阶段,家长可以做什么?</p><p>孩子入学应具备的几种能力</p><p>1.生活自理能力:</p><p>穿衣、系鞋带、提裤子等。</p><p>2.学习自理能力:</p><p>收拾书包、整理文具等。</p><p>3.学习能力:</p><p>①专注力:</p><p>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拼图游戏、找不同、传话游戏等。</p><p>②阅读能力:</p><p> 坚持阅读绘本,提升幼儿识图能力。</p><p>③前书写能力:</p><p> 家长多陪孩子做手指游戏训练幼儿手部神经灵敏度和肌肉灵活性。</p><p>4.人际交往能力:</p><p> 孩子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学会交往能力,家长应坚持送孩子上学,并鼓励孩子参与同伴间的游戏。来自于同伴间的经验是成人所无法代替的。</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孩子几岁上小学合适?</p><p>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孩子可以接受义务教育。</p><p> 孩子的“年龄”有三个,分别是自然年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自然年龄就是我们通常讲的日历年龄了,哪年哪月哪天生。生理年龄是指生理的成熟度,即骨骼、肌肉、内脏、神经系统、结缔组织等的发育程度, 心理年龄,即心理认知、社会成熟度,又被称为心理成熟度。</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幼升小阶段孩子面临着六大转变:</p><p>一. 孩子的使命发生了转变,从以玩为主到以学为主。</p><p>二 .学习环境的变化,升入小学后无论是校园环境、师生环境还是伙伴环境等都发生了改变。</p><p>三.学习内容的改变,幼儿园时期更多是在游戏中学习,而小学更多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会通过考试来进行考核。</p><p>四.学习方式的改变,幼儿园时期的孩子更多是通过观察模仿别人,上了小学,则要记忆、读写、计算等,且要求必须掌握。</p><p>五.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变化,幼儿园时期的孩子相对轻松,回家还能玩耍,而小学的生活节奏会紧张些,放学回家也有作业要做,孩子的头脑要从白天一直“活动”到晚上。</p><p>六. 师生关系的改变,幼儿园强调的是教育与保育相结合,而小学则强调教师的教育教学。</p><p> 这些转变对于一个6岁的孩子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p><p> 孩子如果达到了“入学成熟水平”,在学习与掌握知识、理解教师语言、眼神及动作暗示等方面会十分迅速,被老师表扬的机会就会多些,而教师的积极评价又会影响着同学对孩子的评价,同时也决定了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从而孩子的自我定位就会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进而形成积极的良性循环。反之,如果孩子未达到“入学成熟水平”,尽管孩子也很努力,但由于不在同一起跑线,就会陷入消极的恶性循环之中,影响孩子的发展,导致“学力不济”性学业不良,迟缓、多动、违扭等行为问题,不会听讲、磨蹭等学习习惯问题,紧张、焦虑、自我评价低等心理健康问题等。</p></font></h3> <p> 幼小衔接是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处于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的幼儿具有不尽相同的身心发展特征,解决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对于促进孩子一生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育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