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p><p> 献给为抗疫而猫在家里的朋友们</p><p> </p><p> 秆元知青吴志坚</p> <p> 为了抗疫,宅在家里已经四十多天了。有时候实在憋不住,就默默地打开冰箱门,取出一瓶不准出去丸,旋开瓶盖,倒两粒黑黝黝的药丸在手心里,就着半杯温开水服下。</p><p> 过了一会儿,感觉好多了,百无聊赖之中重新坐回写字桌前,按下时间的倒带键……</p><p> 回到2012年11月,我参加了由吴昌健带领的一组知青重返峡江,这是我从1978年返城,第一次踏上这块曾经熟悉的热土,其间历经三天大雨,可谓雨游峡江。</p><p> 2012年11月6日,秋日艳阳普照大地,当日下午我打点好行装,乘地铁赶往上海南站。大家按约分头买好当天k271次硬卧车票,到火车站集合。</p><p> 绿皮火车况且况且一整夜,在天蒙蒙亮的时候停靠在新干火车站。峡江的杜郁先生已经停好汽车,等候在车站出口处,都是老熟人,寒喧之后,杜郁开车把我们一行三人送到峡江宾馆。</p><p> 照片中是吴昌健和江国伟。</p> <p> 老领导刘璧英闻讯赶来,在桐林乡政府门前一起合影。</p> <p> 当年我在江背公社电影队,因工作的缘故,走遍公社每一个村庄。江国伟当年担任江背公社邮递员,无论雨雪阴晴,每天都要把公社的角角落落跑一遍。</p><p> 很想再去看看曾经生活工作过的地方,乡里派了一辆汽车,载着我们一行人沿公路而上。</p><p> 转眼就到了炎田。</p> <p> 路还是那个路,小河还是那小河,以前熟悉的礼堂没了。</p> <p> 炎田的礼堂里,有庙口大队的合作医疗站、广播站。曾经有一个鲜活的生命在这里发热发光,又凋谢枯萎。礼堂虽然拆了,但在礼堂的地基上盖起的房子,却把礼堂曾经的空间线条完整的保留了下来。</p> <p> 这是炎田的上海知识青年陈幼钧曾经开柴油机碾米、发电的工棚,几十年历经修缮,基本还是老样子。</p> <h3> 汽车离开炎田,左前方隐约可以见到南安,右拐弯马上就是庙口。</h3> <p> 庙口村前的路口。几十年前初到江西的时候,峡江开出的班车,到这里就是終点站,调头回峡江,还不保证每天有。张家、长田、流源的知青们都印像深刻。</p><p> 进入庙口村,一直往里走,就是峡里。当年一到农闲季节,就要到峡里堆水库。电影队也不例外,换到了新片子这里是首映,不放电影的时候也要上工地做工作,所以几乎每天都要走这条路。</p> <p> 这张照片是邹海滨挑着行李送张元新回上海,为了赶班车,正行走在从秆元到庙口的路上。这是周应浩同学在1970年拍摄的,要感谢周应浩同学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历史镜头。</p> <p> 庙口汽车站。现在从峡江开出的公交车,一小时一班,一直到流源,听说公路修通了,还可以到永丰。</p> <p> 麻州村。当年我带着电影机一个一个村放电影,这是第一次到麻州放映。这天村里的“派饭”正好轮到拖拉机司机邹水保的家里,水保的爷爷烧了一大碗水潽蛋,足足有6个蛋,很热情的盯着一定要吃完。这也是当地的一个习俗,但凡有第一次到村里来干活的手艺人,如篾匠、泥瓦匠,都有类似的待遇。电影队是个新鲜玩意儿,也不能免俗,但也就是老人有这些讲究了。</p> <p> 秆源到了,这是我69年3月从上海到江西插队的地方。</p> <h3> 汽车停在秆元村口,我们几个人下来,秆元的老俵在村前的空地上玩耍、购物。</h3> <p> 一辆据说是从永丰开来的三轮卡停在村里,载着米面蔬菜等,挨村做生意。现如今农村的商品经济也发达了,画面上前面的穿迷彩服,手拿红色物件的人就是流动售货车老板。</p> <p> 和村里的人们合影,和我靠得近的是当年秆元知青的房东刘枧英,她是刘圣宗的妹妹,离得较远的那位是当年的妇女主任。</p> <h3> 和当年的大队民兵营长刘圣宗合影。</h3> <h3> 秆元戴家的房子,还开了一个中国移动的门店。</h3> <p> 离开秆元,转一个弯就到了张家。2012年11月7日是个特殊的日子,党的十八大在这天召开,基层干部都集中到县里看视频开会了,没有一个村干部。</p> <h3> 到村里转一转,看到村里的一口池塘淤塞得快要干涸了。</h3> <p> 张家村实际上是由张家和仓下两部分组成,照片中间的房子是当年仓下生产队的仓库。</p> <p> 看到这个旧仓库,老领导刘璧英告诉我们一件往事。还是在70年代初期,身为峡江县五七大军办公室主任的刘璧英,到这座仓库 主持了一次会议,会上主要是和仓下的社员群众商量,提高上海知青工分的事。知青周扣宝人高马大,只有三分半工分,只和刚参加田间劳动的小女孩持平。刘璧英叫了一个八分工分的年青老俵和周扣宝站在一起,问谁的力气大。经过争辩才帮周扣宝和众上海知青提高了工分。刘璧英学着周扣宝的上海口音:“三分半,三分半”,并且说当时在井冈山地区五七大军工作会议上,谈到专门开会为上海知青争工分的,独此一家。</p> <p> 一行人到张家老俵家里拉家常。</p> <p> 说起73年在张家和张国保一起开柴油机碾米、发电、开广播,转眼几十年过去了,十分感慨。</p> <p> 离开张家前,和老俵合个影。</p> <p> ——带几个蘋果路上吃。</p><p> ——不用了,谢谢啦。</p> <p> 从张家出来,经过王家、店头、黎家、小田、邹家,就到了长田。这条路我走过无数遍。1972年在长田大队我和下村的刘水根、长田的南昌知青曹作楫在木下水电站发电,还要从长田把电灯线、广播线架到张家这边的各个村庄,三天两头背着沉重的工具和器材,一个一个村和老俵一起竖电线杆,架线紧线,一直把电线架到张坊。线路虽然通了,可是距离太远,电压损耗大,输电的效果不好,造成张家和长田一度关系紧张,直到73年头上分公社、分大队,长田大队分拆成长田和张家两个大队,我被毛财金叫回张家大队,改用柴油机发电。</p><p> 正看着车窗外的景色出神,汽车停下,时山到了。</p><p> 这张照片是时山村里的古牌坊。</p> <p> 和时山一位姓马的老俵合影。</p> <p> 由时山老俵指引,在原来长田粮站的地方见到黄香女,她在这里开了一个小店。</p> <p> 听黄香女讲生活的不易。</p> <p> 本来还想去流源,汽车驾驶员提醒,接下来他还有重要任务,时间有限必须打道回府了。</p><p> 回程的车一溜飞快,快要过南安时,刘璧英关照停一下车。他透过车窗看到他的弟弟带着家人在靠公路边的田间劳动。汽车停妥,刘璧英把他老弟和小辈们叫过来,难得偶遇,合一张影。</p> <p> 汽车把我们送到江背村,见到当年的江背大队老书记。</p> <p> 吴昌健在回城前,担任了好几年江背生产队队长,直接在老书记的麾下工作。</p> <p> 在江背刚吃过午饭,天就开始下雨了。老领导年纪大了,颠簸一上午,精力有点不济,我陪老领导回峡江,吴昌健和江国伟留在江背。</p><p> 天快要黒下来,我一个人回到雨中的水边,走到湿地公园。天开玉峡,我只是因缘际会和这块土地有了这样一点交集。我们这群人来了又走,走了又来,随着时间的洗礼,记忆变得越来越醇厚。</p> <p> 突然我在峡江宾馆门口看到了朱春凤,原来她已在峡江多日。</p> <p> 请朱春凤为我按下快门。</p> <p> 天下大雨,我就 跟着朱春凤到吴明香家里去蹭饭。朱春凤当年是江背公社广播站播音员,74年上调读书,吴明香从马埠公社广播站调到江背任播音员。</p> <p> 第二天一早,冒着大雨从水边出发,去看建设中的赣江大壩。从河东到河西,汽车走过赣江大桥如履平地,一直开上建设中的大壩。这些天在峡江全部用车都是由吴昌健一手搞定。</p> <p> 在70年代的时候,每次到县城,或者从县城回来,都要到赣江边的渡口坐渡船过江,这是70年代在渡船上的照片。</p> <p> 雨中工地。工程建好后,高峡出平湖,峡江将成为一座水电名城。</p> <p> 风大雨大,无法在大壩上多逗留。</p> <p> 从大壩工地下来,一行人到了罗田楼下村。这是峡江建设新农村的样板典型。村里建设了许多白墙黛瓦的徽式农宅,也有许多没有完工,还处于工地阶段。</p> <p> 雨中合影。</p> <p> 楼下村的大樟树。</p> <p> 大樟树下有一口老井,井边一位雨中担水人。</p> <p> 不知谁家的牛,被主人忘记在雨中,现如今养牛的人家越来越少了。</p> <p> 这里还有一个高科技的太阳能路灯。</p> <p> 从楼下出来,到了罗田乡政府。</p> <p> 雨中罗田镇街景。</p> <p> 街上挂了许多横幅标语,雨淋之后有些看不清。</p> <p> 乡政府大院里的宣传栏。</p> <p> 在乡政府的后面,有新的发现。有一个正在建造中的祠堂。</p> <p> 在罗田,袁姓是大姓,这个祠堂是由袁姓中先富起来的人捐资修建的。</p> <p> 施工中的祠堂大门。</p> <p> 祠堂正厅的匾额。</p> <p> 传统文化中的三堂文化之一,祠堂文化在这里发扬光大。</p> <p> 在乡政府小会议室休息闲聊。</p> <p> 右边是罗田乡党委书记袁小求,也曾经在桐林乡担任过书记。</p> <p> 午饭后又要开始新的行程,罗田乡书记、乡长和我们一起合影。</p> <p> 下午一辆汽车把我们送到硯溪乡灼岭村汪泽锋的家。汪泽锋原来是灼岭的上海知青,回城后到了退休年龄,他又花巨资在灼岭造一幢房,准备在此安度晚年。见载着我们一行人的汽车到了,他点燃一串鞭炮。</p> <p> 鱼贯冒雨下车。</p> <p> 老领导下车就和汪泽锋亲切交谈。</p> <p> 走进汪泽锋的家,厨卫设备一应具全。</p> <p> 在客厅里坐下。</p> <p> 汪泽锋夫妇。</p> <p> 他们已经完全融入当地的生活,我们一来,把汪家师母忙坏了。</p> <p> 准备了许多菜,花费不小。</p> <p> 还请了村里人帮忙。</p> <p> 忙碌的灶间。</p> <p> 我们从底楼参观到顶楼,发现他家楼顶上还种了一些菜。因为土地政策,村里没有给他家配置自留地,于是只能向屋顶要土地了。</p> <p> 屋顶上的菜长势还蛮好的。</p> <p> 在汪家一起合影。</p> <p> 汪泽锋夫妇向大家敬酒。</p> <p> 吴昌健回敬。</p> <p> 大家干杯。</p> <p> 来,满斟。</p> <p> 庆祝今晚的团聚,感谢汪泽锋夫妇的辛劳和款待。</p> <p> 第三天仍然下大雨,比前两天有过之无不及,几乎难以出门。经过联系,一行人到峡江县档案馆查阅当年的知青档案。</p> <p> 撑着雨伞,从峡江宾馆走到档案馆,衣服和鞋都淋湿了。</p> <p> 在档案馆看到了许多珍贵的知青档案。</p> <p> 都是研究知青历史的不可多得的宝贵材料。</p> <p> 下午雨势有所减小,乘车来到位于何君的道教名山——玉笥山。这里本是方士、道人修真炼丹之所,现在是江西著名旅游胜地。天下着小雨,又时近黄昏,玉笥道观静无游客,只有门前小溪潺潺流水声。</p> <p> 今天是难得的几个人的专场。</p> <p> 雨中玉笥,风光绮丽。背后的元阳峰雨雾氤氲,道观的大殿里烟香缭绕,屋檐的滴水碎成无数水珠,宛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轻脆的滴嗒声此起彼伏。</p> <p> 山墙上的雨水顺着檐口滴下,传递着远古的沧桑。</p> <p> 这里古木森幽,重重掩映,雨中的空气无比清新,集山水天韵之大成。</p> <p> 今天这个黄昏少有香客,案前的香炉里只剩根根香棒。</p> <p> 门前的小溪水不紧不慢的流着,用自己的节奏告诉往来人们这里的一切。</p> <p> 回程的车票早已买好,是今晚九点多钟仍在新干上车,峡江的朋友设宴为我们践行。</p> <p> 吴昌健敬峡江的朋友们一杯。</p> <p> 杜郁先生敬大家此次回峡江圆满成功,祝回程平安顺利。</p> <p> 这次回峡江的旅行已近尾声, 马上就要起程到新干乘火车,此时此刻要感谢老领导刘璧英、杜郁先生、汪泽锋夫妇、桐林乡曾书记、罗田袁书记、王春平夫妇……等等许多人们的关心和支持。从筹划一直到今天晚上,吴昌健花了大量时间和心血,老领导和杜郁先生全程陪同,而我只是一个跟团游。从78年返城,几十年来第一次回峡江,看到了峡江的变化,看到了峡江干部群众、知青的风貌。再见了峡江,以后有机会还会再来的。</p> <p> 2020年3月1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