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font color="#39b54a"> <b>2020年拍3月29日拍自郑州北龙湖湖 </b></font></h3><h3> 防疫期间,郑州迎来一批“稀客”——原本迁徙路线不经过郑州的一群白天鹅,在郑州北龙湖短暂歇脚。2020年2月24日下午,在北龙湖湖面上出现这群白天鹅,吸引了不少的市民拍照围观</h3><h3></h3> <font color="#39b54a"> 这群白天鹅,或三两成群,或四五结队,有些在瓦蓝的湖面上漂游,有些在芦苇丛里嬉戏。一位现场目击者介绍,他前两天去北龙湖游玩时,就看到湖面上出现有成群结队的白色天鹅</font> <font color="#167efb">记者随后联系郑州市林业局野生动物救护站的董站长,在看过照片后,董站长表示,这群天鹅属于天鹅属群中的疣鼻天鹅,这种天鹅比较少,也比较珍稀。鸟类每年有两次迁徙期,常理上来说,疣鼻天鹅的迁徙路线不经过郑州,今年可能是迁徙途中在北龙湖停留一下,再继续前行。</font><div> </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1> <font color="#ed2308"> <b><u>现在处于疫情期间,市民观赏时,不要近距离接触野生动物,此外,天鹅自己会觅食,希望市民不要去打扰它们。</u></b></font></h1> <font color="#ed2308"><b>这种天鹅比较少,是属于天鹅群中的疣鼻大天鹅 </b></font><div> 疣鼻天鹅(学名:Cygnus olor)是一种大型的游禽,体长1.25-1.5米。脖颈细长,前额有一块瘤疣的突起,因此得名。全身羽毛洁白。在水中游泳时,颈部弯曲而略似"S"形。嘴基有明显的球块,且在雄性较大,雌性不很发达。眼深棕色 嘴橙黄色,基部和球块黑色 脚趾和蹼灰黑色。栖息于湖泊、江河或沼泽地带。在地上行走拙笨,但极善游泳。飞行时也将头部伸直,但很少发出叫声,故又得名 “无声天鹅”。以水生植物为主要食物,包括水草的根、茎、叶、芽及种籽等;偶吃软体动物和昆虫及小鱼。在芦苇丛中营巢,由水生植物和泥土构成,内铺杂草和绒羽。夏季产卵5-7枚,是天鹅中产卵最多的一种;卵呈蓝绿色,重约340克;由雌性完成孵化,孵化期35-36天。双亲共同喂育雏鸟。分布于欧洲、北非、亚洲中部与南部。</div> <font color="#39b54a"><b>栖息环境</b></font><br> 疣鼻天鹅主要栖息在水草丰盛的开阔湖泊、河湾、水塘、水库、海湾、沼泽和水流缓慢的河流及其岸边等地。 <font color="#b06fbb"><b>生活习性</b></font><div> 主要在水中生活,性机警,视力强,颈伸直能远眺数里。游泳时隆起两翅,颈向后曲,头朝前低垂,姿态极为优雅。游泳速度甚快,能用一只脚划水,也能两只脚同时划,同时不时的张开和扇动两翅,高兴时发出一种沙哑而低沉的‘嘶嘶’声,哑声天鹅的名字即由此而来。性温顺而胆怯,行动极为谨慎小心,常在开阔的湖心水面游泳和觅食,晚上亦多栖息在安静而少干扰的湖心岛上或漂浮在水面的物体和干的芦苇堆上,没有危险时才上岸。起飞时双翅拍打水面,在水面助跑约50米才能徐徐离水飞起。飞行时颈向前伸直,脚伸向后,两翅扇动缓慢而有力。常成对或呈家族群活动,有时亦集成大群,特别是冬季和换羽期间。</div> <font color="#9b9b9b"><b>迁徙</b></font><br> 9月底至10月中旬迁往南方越冬,春季多在2月中下旬北迁,均成小群和家族群迁飞,多沿湖泊、河流等水域进行,沿途不断停息。在有些地方,特别是引种过去的地方,如北美、南非、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疣鼻天鹅已变成了留鸟,不再迁徙。在英国迁徙的距离也很短,最远一般不超过50千米,而且是沿水域进行的。但在西伯利亚、蒙古和中国北方繁殖的疣鼻天鹅,每年春秋季都要在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做上千米里的来回迁徙。 <h1><font color="#39b54a"> <b>繁殖方式</b></font><div> 鼻天鹅3龄时性成熟,少数2龄(多为雌体),也有迟至4龄时才开始繁殖的。新对的形成多在第一次繁殖前的秋天和冬天,对较为固定,一旦形成终生不变,很少中途解体,而且多是出现在繁殖不成功和非繁殖对中。求偶行为首先是雌雄彼此进行频繁的头浸水运动,一起游泳,雄鸟用它的颈缠住雌鸟的颈,然后爬到雌鸟背上,进行交配。雌鸟完全沉入水中,仅头和颈露出水面。交配完后雌雄鸟一起游泳,同时发出独特的沙哑声,然后是疏理羽毛和水浴。<b></b></div></h1> <font color="#39b54a"><b>种群现状</b></font><br>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br><font color="#ed2308"><b>保护级别</b></font><br>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