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部落——古土窑洞

我高兴我快乐

<h1> 现<span style="font-size: 17px;">代人居环境普遍高楼大厦,宽敞明亮,豪华大气,即使农村,也全是现代建筑,洋气得比城市人还好,</span><span style="font-size: 17px;">但谁曾想过,在经济不发达的年代,不少人居住的土窑洞,可能很多人不但没有住过,甚至连见过都没有。我是生长在关中东部,小时候我们村就有几个土窑洞住户,时常去那里玩,特别是夏季天热了到土窑洞乘凉,从幼儿时对土窑洞就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到如今都成老头子了,对土窑洞还是情有独钟。</span></h1><h3> 我已退休在养,身处陕西杨凌,杨凌北边有一道沟叫后河,南北宽有四五里地,东西长无限(我不清楚),近杨凌的地方是杨凌的后花园,旅游路、绿道长廊,休闲站点、垂钓园、观光园,家庭农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等等,琳琅满目,枚不胜举,是休闲养生、锻炼身体的好地方!我一个退休闲士,时常喜欢去那里溜达。今天天气晴朗,气候宜人,由于新冠疫情的隔离憋屈的慌,又去了久违的后河公园,之前大都是在河的南边休闲,因为疫情今天去了人很少的河北,一路由东向西驱车前行,看到了许多幼时记趣中的土窑洞,都是过去住过人的,现在已经空空如也,我费了两个多小时远处宏观望视,走近微细观察,处处都有新鲜,满目都是新奇,洞洞都是随崖山走势而为,大小不同,形状各异,还有洞中洞,洞上洞,由于喜欢,拍了些照片,赐朋友分享!</h3><h3> 我从网上搜了有关土窑洞的内容,拣重要的放到下面,以便了解历史遠渊。</h3><h3> 窑洞起源于人类最早期的“穴居”。人们为了躲避风雨的侵袭和动物猛兽的袭击,在自然形成的山洞中居住,成为人类早期的居住方式。后来人们受到祖先的这一启示,就在一些山体与丘陵中开挖洞穴,装上门窗,成为如今的“窑洞”。<br></h3><h3> 洞窑是一种补实的农割文化。</h3><h3>世上最早采用地下穴居形式的有非洲、中东和中国三大系统,而中国的窑洞文化历史最悠久,最具代表性,且形式多样。我国窑洞民居主要分布在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宁夏和甘肃六大区域。窑洞可说是在黄土高原特殊的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及传统古文化等多种因素作用下,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逐渐完成其定型的。</h3><h3> 经历几千年的风吹日晒,洞窑就像一位母亲,历经着朝代变迁,看着土地长大,看着农割文化创业发展。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是农民朴实象征。</h3><h3> 在历史演变过程中,许多地方的窑洞却被保留下来,这既是一种文化传承,也是对文化遗产的承袭。窑洞冬暖夏凉,对于一些农民朋友来说,很实用。便于储存粮食。外观精致,修建方法简单。黄土土质颗粒很细,在长期的重力和水溶作用下,压实之后具有直立性特点。而且土壤中矿物质较多,又具有一定的胶结特性。所以我们在黄土高原经常可以看到被流水冲蚀的沟谷中有许多直立的黄土墙、黄土柱,或孤零零或成群结队的直立着。</h3><h3> 我今天看的地方是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杏林镇东坡村台东小组,这个村现有500—600人,姓氏多杂,他们都是这些土窑洞的原始住户。我分析这是因为建筑土窑洞方便经济,逃荒人无着落,借势建设安家,五湖四海的人都有。</h3> <h3>考察观光中,遇见一位76岁的老太太,交谈中得知她就在这里的土窑洞住过,已经搬离土窑洞20年了。历史上的鼠年,这里发生过大地震,震出了这一道沟,沟里本没有人,凡是这个沟里的人家都是后来迁来的。</h3> <h3>这个土窑洞我进去了,墙上有一张画,画上有一句话“爱情遗忘的角落”,在此我想换上一句“土窑洞人们遗忘的角落”。</h3> <h3>洞上有小洞,这是和地下洞相通的,战乱年代防身,防土匪,强盗。</h3> <h3>这个土窑洞是唯一住人的,好像是临时住,图生产方便。</h3> <h3>洞上洞</h3> <h3>洞中洞</h3> <h3>最后,我用土窑洞中留下的一张画的内容结束本文。</h3><h1> 爱情遗忘的角落</h1><h3> 让悲惨的往事一去不返———连同贫困与愚昧,痛苦与不幸,愿温暖的春天在角落永驻———伴随富裕和文明,幸福和爱情。</h3><h3><br></h3><h3><br></h3><h3><br></h3><h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冯忠义</h3><h3>2020.2.28于杨凌</h3><h3><br></h3> 原始部落——古土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