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h3>到洛基山游览是我很早很早时的愿望。<br></h3><h3>记得初中上地理课时我就记住了这座位于北美州的著名山脉,总想着有朝一日去一睹它的雄伟和神奇,也不知道是为什么。先生是搞地质的,对洛基山也是向往已久。四年前来加拿大小住时,儿子问我想到哪里玩,我脱口而出:去洛基山!但当时他们生活在多伦多,那儿是东海岸,离洛基山实在是太遥远了,经孩子解释后只得作罢。现在他们搬到了温哥华,这次来加,终于可以实现多年的愿望了。儿子提前一个多月就给我们俩报了一个洛基山四日游的旅行团,得知此行还能够登上冰川更增添了无限期待!</h3> <h3>7月1日启程!<br>这一天在国内是党的生日;在加拿大,今年七月一日恰逢加拿大联邦成立150周年纪念日。</h3> <h3><br>二O一七年七月一日</h3> <h3>早上8点在温哥华本那比加油站集合。我们的旅行团是美亚假期旅行社的有普通话翻译的团,苏导游将我俩编为第10号家庭。</h3> <h3>人们载歌载舞庆祝节日</h3> <p>到处是欢乐的人群</p> <h3><br>途经空军基地,这是北美第三大、唯一从未发生过飞行事故的飞行表演地,每年7月中旬都在这里举行飞行表演。在它的前方有座活火山,堪称与富士山相媲美;3点钟方向是菲沙河谷,菲沙瀑布小有名气;希望镇是30年前建成的一座新城,之所以出名,是因为这里是史泰龙拍摄碟中碟——“第一滴血”的外景地,还有小镇每年都要举办的牛仔节。<br>首站到达被称为小夏威夷的基隆纳。这里有三大特点:<br>一是,盛产各种水果,如樱桃、桃、杏等等,是著名的水果之乡;<br>二是,奥根那根湖的湖怪。有人曾拍摄到,据说长得三不像:似龙非龙、似蛇非蛇、似鱼非鱼(如果还有人能够拍到,可获得5千加元奖金)。奥根那根湖是加拿大最长的湖,长125公里、宽25公里,深达300多米,有千年沙滩。</h3><h3>这里还是葡萄酒乡。最负盛名的是冰酒,有一款曾荣获金奖,这里生产的冰酒深受英国女王青睐。<br>参观金字塔葡萄酒酒庄,讲中文的业务员热情介绍酒庄生产的各款葡萄酒和品酒常识,并请大家品尝红、白两款冰酒(好些的冰酒一瓶168加元,近千元人民币),的确很好喝。感觉白冰酒口感更佳。<br><br></h3> <h3>极赋创意的”金字塔葡萄酒庄”雕塑</h3> <p>不会喝酒的我也经不住诱惑,端起了酒杯。</p> <h3>晚上下榻灰熊镇,也翻译为非农镇。小镇虽小,但拥有两所大学,非常重视教育,特别是生存教育。这里还有点像北京的宋庄,是画家聚集生活的地方,墙上有很多画家留下的壁画,多数有点像宣传画。这儿举办过世界女子冰球赛,自然是加拿大队获得冠军——加拿大女子冰球队是世界有名的噢。<br>吃过自助晚餐后,在宾馆周围散步。天边的火烧云美极了,染红了淡蓝色的湖水、绿茵茵的草坪、高大的树木、湖边呷着啤酒的游客、嘻戏打闹的黄发孩童,还有水边捡石头的我们俩。</h3> <h3><br>二O一七年七月二日</h3> <h3>今天的主要活动是到班芙国家公园乘坐缆车,上山顶鸟瞰洛基山群峰与冰川湖泊。<br>班芙国家公园是加拿大第一座国家公园,1885年建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3个国家森林公园之一,其历史可与美国黄石国家森林公园相媲美,上世纪八十年代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br>经做功课得知班芙国家公园坐落在落基山脉北段,位于阿尔伯塔省西南部与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交界的洛基山东麓。面积6600多平方千米。3亿2千万年前3次大地震和数次小震使这里的海洋隆起,形成了冰峰、冰河、冰原、冰川湖和高山草原、温泉等景观,奇峰秀水,居北美大陆之冠。<br>公园中部的露易斯湖(Lake Louise),是一座冰川湖泊,风景尤佳,漫湖碧透,故又称翡翠湖。沿洛基山脉,有多处这类冰川湖泊,它们犹如一串串珍珠,点缀着静静的群山。<br>园内植被茂密,主要有山地针叶林、亚高山针叶林和花旗松、白云杉、云杉等,另外还有 500多种显花植物。动物有棕熊、美洲黑熊、鹿、驼鹿、野羊和珍稀的山地狮、美洲豹、大霍恩山绵羊、箭猪、猞猁等。<br>公园建有现代化旅馆、汽车旅馆和林中野营地。架设的悬空索道,从山下一直通向山顶。峰顶建有观望台,游人可凭栏远眺周围景色。<br>我们的大巴车开上了世界最长的机动车道——泛美公路。这条公路将美洲大陆的主要国家连接在一起,全长大约有48000公里。公路从15个国家经过,包括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秘鲁、阿根廷和萨尔瓦多等。苏导游说这么长的路飞机要飞8个多小时,开车则需要7-8天。<br> 车窗外一个个小湖飞驰而过,湖水有浅绿、灰绿、蓝绿、翠绿……,湖面光洁如镜,远山、树木倒影其中,犹如大自然画出的两幅一模一样的画,特别是行驶中的火车,远远看去活脱是上下正反两列火车在同向同速同时行驶,真神奇!<br>导游介绍,这里的水资源十分丰富,水力发电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这里还是三文鱼回游产卵的地方,每年到了九、十月份,成群结队的三文鱼告别大海,不顾一切艰难险阻,向着它们出生的地方游来,但只有十分之一的三文鱼能够回游到这里,而游到这里时有的撞烂了嘴,有的撞掉了鳞、有的撞瞎了眼,场面十分惨烈。然而熊早已等候在水边,它们需要捕食大量的三文鱼补充能量准备冬眠;盘旋着的秃鹫、白头鹰、海鸥,还有游荡着的海狮都在等着这一美味;人类自然也不例外。噢,那些勇敢坚强的三文鱼!它们认定目标一往无前的精神,它们为自然界食物链正常运转所做出的牺牲和贡献,何等悲壮,令人怜悯,而又肃然起敬!<br>前往罗杰斯山口。<br>一路上导游给大家讲述罗杰斯山口和修筑太平洋铁路的故事。罗杰斯山口对于太平洋铁路来说太重要了。洛基山在加拿大境内为南北走向,把加拿大分割为东西两部分。西部早年是不毛之地,后来发现了金矿,五、六万人到了那里。由于交通不便,难与外界沟通。为了政治需要,实现麦克唐纳(第一位加拿大总理,被誉为是“加拿大国父”) 的政治理想——联合各种政治力量,建立起横贯北美大陆的国家,抵御美国的政治经济吞并,政府决定修建一条连接东西的铁路。太平洋铁路公司中标承担修建这条铁路。<br>在动工之初,铁路从哪里才能穿越洛基山成了一道难题,公司以悬赏的方式来寻求路线。有一位名叫罗杰斯的野外旅行爱好者(地理专家)探寻到一条可行的路径,即在位于卑诗(BC)省东南部塞尔扣克山脉的赫米特(Hermit)山岭和唐纳德(Sir Donald)山岭之间的山口开凿隧道,因此得到了高额赏金。后来这个山口以他的名字命名——罗杰斯山口,并在山口为他立了雕像。1883年太平洋铁路公司在罗杰斯山口(Rogers pass)成功开凿了隧道,铁路从渥太华及以东通到了温哥华。实现了不列颠哥伦比亚于1871年加入加拿大邦联的回报承诺,联邦得以巩因。这条铁路是加拿大首条越洲铁路,很长一段时间是全加拿大唯一的长途客运运输工具,为加拿大西部发展带来贡献。 <br>这条铁路至今仍在使用,维护费是全加拿大最昂贵的。<br>沿途看到许多廊桥似的建筑。导游介绍说,罗杰斯山口海拔1300余米,周围全部是陡峭的山峰,冬季降雪频繁,平均降雪超过10米,经常发生雪崩,将铁路和列车掩埋在积雪之中,造成惨痛的灾难事故。所以在罗杰斯山口的路段修建了许多这样的遮挡雪崩的露天隧道,一路走来蔚为壮观。即使如此,在冬季也不能完全免除雪崩灾难。不过,这个山谷可是滑雪者的天堂,悬崖陡峭加上厚实的积雪,成为了挑战能力的地方。</h3> <p>大巴车开进了罗杰斯山口休息站。</p> <h3>这里有一个小型博物馆,展出冰川分布图、模型、动物标本、铁路修筑图片。外面的两门大炮,向人们讲述的是用高射炮打雪崩的新发明。最有的意思的是一个金属制成的只有下半截的罗杰斯塑像,游人可以站上去摆个姿势,假扮成罗杰斯拍照留念。</h3> <p>新版罗杰斯</p> <h3>这个塑像分明是按照欧洲男士的尺寸做的,我站上去塑像的裤腰有我胸口高,照出像来好滑稽! </h3> <p><br></p><p>今天主要的观光地——班芙国家公园到了!</p><p>旅行社安排我们乘坐缆车到山顶观光,两种选择:乘坐开放的吊椅或封闭的吊箱。今天天气极好,我和先生选择坐吊椅,这需要一点儿勇气,恐高症绝对没戏!但视野十分开阔。坐在吊椅里我们极目眺望:头顶是几乎能够触摸得到的蓝天白云,远处是连绵起伏雄伟壮丽的山峦,峰顶的积雪在阳光下闪耀着银色光芒,脚下是大片大片郁郁葱葱的森林——美哉!壮哉!想想北京现在正值盛夏,三十八、九度高温,而这儿山上却是白雪皑皑另一番天地!</p> <p>缆车从山下直达山顶</p> <p>坐吊椅欣赏美景</p> <h3>缆车15分钟到达山顶。峰顶建有观望台,游人可凭栏远眺周围景色。在这里看山又是另一番景象:积雪在雄伟的山峦上作画,画出了叶脉清晰的硕大叶片、弯弯曲曲的飞龙走蛇、奔跑的野兽和飞鸟,竟然还有像极了俯视着人间的佛陀的慈眉善目!到了海上你会感叹人的渺小与脆弱,而今置身于连绵起伏的群山中,你更会感叹人远远不及历经沧海桑田的一粒沙!<br></h3> <p>凭栏远眺雄伟壮丽的洛基山</p> <p>形态各异、延绵不绝的山峰</p> <p><br></p><p>下午去游览弓河瀑布。它虽然没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丽,但那台阶式的、后浪推前浪一泄而下的气势,也十分壮观。这里是著名影星玛丽莲·梦露拍摄《大江东去》的取景地,因而吸引了大批游客慕名前来寻觅明星的足迹。周围的山石很有特点,于是跟着其和去打标本,希望能找到化石。</p> <p>弓河瀑布呼啸着一泄而下</p> <p>弓河岸边的岩石很有特点,希望能找到化石</p> <p><br></p><p>班芙小镇被称为小瑞士,足见它的美丽和充满异邦情调。班芙本地人口不足8千,而每年到这里来游玩的人有上千万之多。小镇被群山环抱,弓河穿城而过,班芙大道两旁保留着19世纪建筑风格,礼品店咖啡店饭店鳞次栉比,各种肤色游人如织。天是蓝蓝的、阳光是暖暖的、风是柔柔的,身心是轻松的——小镇带给人们安逸和享受。</p> <p>群山环抱中的班芙小镇,弓河穿城而过</p> <p>繁华的市中心</p> <h3>下榻的宾馆很高级,我俩的房间是复式的,楼下是大客厅、吧台、盥洗间,楼上是放置两张大床的主卧。有意思的是屋里没有空调,只在客厅顶棚上安装了一个大吊扇,估计也是摆设——因为并不需要,这里夏天气温不高,太阳一下山更加凉爽。</h3> <h3><br>二O一七年七月三日 </h3> <h3>今天是我们期盼已久的、也是此行最为精彩的冰原之旅。<br>一大早大家便精神抖擞出发了。<br>先去露易丝湖。</h3> <h3>1882年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工程师威尔逊先生首先发现了这座长2.4公里、宽0.5公里、深达90米的湖泊,他把此湖命名为“翡翠湖”,献给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小女儿露易斯·卡罗琳·阿尔伯塔公主。公主当年不顾自己的高贵血统和皇室强烈反对,与平民罗恩相爱并结婚,维多利亚女王将他们贬黜到遥远的加拿大西北。后来罗恩当上了加拿大总督,开明亲民,还与妻子积极倡导修建加拿大第一条国家铁路。为了纪念他们的功绩,人们用公主的名字正式命名这座美丽的湖泊为露易斯湖,公主的姓则赐给了露易斯湖所在的省为阿尔伯塔省。</h3> <p>红色扁舟点缀翠绿的湖水,美不胜收!</p> <p>神奇!湖水在不同角度变换着不同的颜色</p> <p>雪山与翠湖交相辉映</p> <p>那山那水那人</p> <p><br></p><p>在城堡酒店的lagoo餐厅(意大利餐厅)吃过丰盛的西式自助餐,启程前往向往已久的哥伦比亚冰原。</p><p>哥伦比亚冰原的最高峰是哥伦比亚峰,冰原也由此得名。冰原可以在很多地方和不同的角度看到,但是要想登上它,与它零距离接触,可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苏导游说,昨天的那个旅游团临上山前突遇大风雪,未能如愿,这种情况不在少数。由此更让我们充满了期待。</p><p>查资料和导游介绍了解到,哥伦比亚冰原(Columbia Icefield)是第四纪冰期的冰原遗迹。位于西部海拔3747米的哥伦比亚山和东部海拔3491米的阿塔巴斯卡山之间, 是除北极圈外,全世界最大的冰原遗迹,由冰盖和十几条冰川(或称冰河)组成,面积约500平方公里。</p><p>哥伦比亚冰原上有两条冰川最负盛名:东部的萨斯喀彻温(Saskatchewan)冰川,是该冰原上第一大冰川,面积约为60平方公里,坡度较和缓,冰层最厚度达到442米。北部的阿萨巴斯卡冰川(Athabasca Glacier),面积约为30平方公里,冰层厚度100--300米,属于典型的加拿大落基山型冰川。现在这里是唯一一处可以让人登上的地方。</p> <p><br></p><p>看哪!哥伦比亚冰原上的两条著名冰川就在眼前!它们在阳光照耀下洁白恬静又充满了神秘。</p> <p>阿萨巴斯卡冰川——唯一能登上的冰川,它正在远处迎接我们!</p> <p><br></p><p>我们将搭乘这种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大轮车进入冰原。顾名思义这种特制雪车的最特别之处在于它的车轮,轮子差不多有我那么高,极粗壮,上面有很深的横向凹凸,抓爬雪地的性能相当好,可以很稳当地爬上45度或更陡的坡,大轮车一次可以搭乘40位游客。这种特殊的雪地车由卡尔加里大学研制, 据说全世界只有22辆,其中21辆在加拿大。</p><p>我们乘坐的大轮车有个很酷的名字——“冰原探险家号”。</p> <h3>大轮车的车轮差不多和我一样高</h3> <h3>车开动了,大家兴奋不已,四处张望。</h3> <p>裸露的冰层真厚!</p> <h3>坡又高又陡,透过车窗俯看前面的车,就像是一只只小甲壳虫在慢慢爬行。 </h3> <p>哥伦比亚冰川,我们来了!</p> <h3>虽然我们早有准备,穿上了厚厚的外套、背心甚至羽绒服,可还是被袭来的大风来了个下马威,冻得直打冷战。但是当你的双脚一踏上这百米厚的冰面,极目已经堆积了近万年的一望无际的冰雪世界,立刻被它的宏大气势所震撼!还有那些神秘莫测的冰原裂缝、冰溶洞,闪烁着蓝色光芒的冰面,只一眼,足可以让人对大自然心生敬畏。<br>我们的运气实在是太好了!这时天公作美,阳光灿烂,蓝天白云,大家赶紧拿起相机、手机留下一生中难得的记忆。是啊,地球上有多少人能够穿越时间空间与地球冰川时代零距离接触,有多少人能有幸漫步在这冰川上与远古对话呢! </h3> <h3>哥伦比亚冰川的冰面闪烁着淡淡的蓝色光芒,很神奇!白色的冰河之所以会呈现蓝色是因为重力的作用,这里的冰层太厚太重了,里面的空气和杂质被挤压出去,密度变得非常高,阳光中的红光因为波长比较长被吸收了,但蓝光无法穿透厚厚的冰层,于是被散射出这种晶莹剔透的冰蓝色。真是大自然的奇观啊!</h3> <h3>细细的冰面裂缝里流淌着清洌的冰原雪水,尝一口,爽彻心脾!据说这冰水从山顶流到这里要经过数百年呢,它是当今世界上最纯净的天然水,能够喝到,此乃今生之一大幸事!</h3> <h3>知道我们脚下的冰有多厚吗?它足足有100米到300百米呢!冰层在重量的压力下,便向山的四周移动,冰川或称冰河就这样形成了。当然,它“流”动的速度是十分缓慢的。长达七公里的阿萨巴斯卡冰河一年的移动距离大约只有七米,所以冰雪要从冰原“流”到冰河的下端要数百年,甚至上千年!</h3> <h3>冰原上的天气说变就变,好景不长,一会儿便乌云翻滾,风裹着冰粒打在脸上身上,还挺疼的呢!20分钟快到了,是该和冰原告别的时候了——所有的游人都必须严格遵守这里的规矩,上冰原不能超过20分钟。这样的规定为的是尽量减少人类对冰原的干扰。 <br>时间太短暂了!虽然还没有看够,虽然还没有和它亲密够,虽然心中有万般不舍,但还是要说:再见了,哥伦比亚冰原!几天的奔波只为这短短的20分钟,但是值了!</h3> <h3>此行还有一件令我们俩兴奋不已的事:我们得到了大自然馈赠的珍贵礼物——哥伦比亚冰川石。先生是搞地质的,当大轮车把我们送到冰舌下端等待换乘大巴时,我俩赶紧跑到碎石堆积物旁,他很快就找到了一块有凹痕的卵石,说这就是冰川石,还告诉我冰川石是怎样被冰河搬到这里的,它有什么特点,怎样辨认,哪样的最典型……。很快我也认识了,也捡到了一块马鞍型的冰川石。看着手中的冰川石,心中顿生无限感慨:不知道它漂流了多少万公里,不知道它走了多少亿年,也不知道它曾经被多少大大小小的石块磨砺碾压,才变成这一身沧桑的模样!今天它与我有缘,来到了我的手上。我不禁想起了“雨花石”那首悲怆的歌:“我是一颗小小的石头,深深的埋在泥土之中,千年以后繁华落幕,我还在风雨中为你等候,我还在风雨中为你守候……”。眼睛有些湿润了。</h3> <h3>恋恋不舍,再和冰川合个影吧!</h3> <h3>接下来的走玻璃桥等活动都显得无关紧要了。</h3> <h3>玻璃桥距离谷底有八十多米</h3> <p>勇敢者走过来了!</p> <p>远远望去,这里许多山峰上都罩着一层灰色的陇阔,就像水墨画的晕染,其先生说那是覆盖着的冰层,厚度估计能达到几十米呢!</p> <h3>傍晚抵达黄金镇,住宿。<br>资料上说由于地球变暖,哥伦比亚冰原正以每年5米多的速度消退,按这个速度,估计百年后就会消失,将来的人们只能看着照片回忆曾经的冰川了。</h3> <h3><br>二O一七年七月四日</h3> <h3>今天是此行的最后一天。一大早从黄金镇出发,去参观飞鹰谷、甘露市。</h3> <p>鹰站(Eegle pass)位于马拉卡洼地区,这里曾是一个小小的火车站。一个老式火车头、一段废弃的铁轨、一座纪念碑告诉人们这个小火车站曾经见证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加拿大太平洋铁路东、西两段在这里合拢,宣告铁路最后修建完成。 </p> <p>最后一根道钉纪念碑</p> <p>老式火车头和一段铁轨</p> <p>1885年11月7日上午九点二十二分,太平洋铁路东西两端铺轨在此汇合。通车典礼上由CPR公司财务总监史密斯钉下了最后一颗道钉,宣告太平洋铁路铺轨完成!</p><p>当年史密斯先生钉下去的那颗道钉(导游介绍说是金钉子——看资料应该不是),典礼结束后担心有收藏家会跑来哄抢,很快就被拆除换上了另一颗普通道钉。后来这太平洋铁路的“最后一颗钉”被CPR公司赠给了专利局局长的儿子,他们作为家族收藏品保留至今。</p><p>用铁网拦着的铁轨路基旁边有一块椭圆形石头,上面画着一根道钉和一个箭头,箭头指向铁轨上的道钉,就是当年史密斯先生钉下的“最后一根道钉”(当然是替代品了)。</p><p>“最后一根道钉纪念碑”的基座上镶嵌了几条翠绿色玉质感的石头,导游介绍说这种石头叫翡翠石,最早用来铺铁路,后来才发现石头里绿绿的,像翡翠。我觉得有点儿像岫岩玉,不够纯净。</p> <p>通车典礼图片——财务总监史密斯先生钉下最后一根道钉。</p> <p>画着道钉和箭头的石块</p> <p>太平洋铁路比原先承诺的十年完工缩短了一半时间。之所以能使原来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提前五年完成,除了与改革公司经营体制有极大关系外,最重要的原因是引进了大量亚洲劳工,主要是华工。</p><p>在这里我们不能忘记太平洋铁路记载着一部华工血泪史。曾经有篇文章以《加拿大太平洋铁路——每公里埋葬着一个华工英魂》为标题写到:“126年前,上万名华工背井离乡,投身到横贯加拿大太平洋铁路的修建中,尽管他们参与修建的路段只是这条全长约5000公里的铁路的十分之一,但是他们却饱尝苦难,有的甚至葬身荒野。华工帮助加拿大实现了跨大陆建设的梦想之后,他们却被历史雪藏了一个多世纪”。</p><p>据加拿大华人移民皇家调查委员会的报告:1881年1月至1884年6月,共有15701名华人进入加拿大,在铁路建设的4年间达到17000多人,其中1万多人是直接从中国来的。17000多名华人背井离乡,饱受苦难,参加到加拿大铁路修建中,他们是太平洋铁路建设的主要力量。</p><p>在修建太平洋铁路中,最艰巨的工程是在雷夫斯托克至温哥华的400公里路段上,特别是弗雷泽河与汤普森河最为崎岖的地带,两岸峭壁悬崖、古木遮天蔽日,脚下无一寸平地。那时,机械化程度不高,从平路基,到劈山石,凿隧道,建桥梁,铺枕木和铁轨,全部由华工承担,基本上都靠手工操作。在地质条件十分复杂,气候环境非常恶劣,施工过程险象环生,瘟疫流行的情况下,繁重的劳动,危险的作业,加上疾病的折磨,共有4000多名华工的生命永远留在了这条铁路上,平均每一公里铁路下都埋葬着一具华工的尸骨。</p><p>1985年,加拿大政府修建了一个纪念碑,纪念太平洋铁路建成100周年,但是对于付出高昂生命代价的中国人碑文上却没有一字提及。留存下来的只有铁路沿线的华工墓地和1892年一位无名诗人的诗句:</p><p> 漂泊者终于被他的同伴放在此安息</p><p> 没刻下一行字也未见洒一滴泪</p><p> 在十字架上只简单的记着</p><p> “为修路而死”。</p><p>太平洋铁路使得加拿大的10个省2个地区成为一个完整的联邦国家,华工为加拿大版图完整做出了卓著贡献。在工程难以为继时,大量华工作为廉价劳动力被召募而来,在困难重重的铁路建设中,华工是中坚力量,而铁路建成之后,加拿大政府却“卸磨杀驴”,向华工征收高昂的“人头税”。经过华人80多年的不断抗争,2006年加拿大总理哈珀终于正式代表联邦政府就“人头税”道歉,为曾缴纳人头税的华人幸存者及家庭赔偿每人2万加元。这个道歉虽然来得太迟,但终于让加拿大宪政史上耻辱的一页画上了句号。</p> <p><br></p><p>告别了鹰站,前往此行的最后一站——甘露市(Kamloops)。甘露市位于北纬37-40度,这里具备无污染的肥沃泥土、半沙漠干燥型气候等条件,适宜种植花旗参。近些年引进先进技术,花旗参产量逐渐超过美国,成为北美最大的花旗参产地,被誉为“花旗参之都”。</p><p>我们参观了一家花旗参销售中心,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的业务员用中文讲解参的生长过程及选购、食用知识。大家多多少少买了一些。</p> <h3>事后经查资料得知,甘露市(Kamloops)一词来自印第安语,意思是“河流的交汇处”,是指两条汤姆逊河在市中心交汇。这里有着悠久的原住民历史与文化,共有十七个原住民部落社区,是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内陆最重要的原住民社区之一。拓荒时期此地曾是印地安人与白人毛皮货物交易中心,是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古城,市中心有不少保存完好的百年老屋。<br>途经市中心看到一个大大的三文鱼雕像,不言而喻,这里是三文鱼的重要故乡,每年秋季三文鱼成群结队回游到这里产卵,场面蔚为壮观!这里还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横跨加拿大的太平洋铁路、1号国家公路都从这里经过。<br>时间关系没能到市中心参观。缺憾也是一种念想,如有机会,再来看三文鱼回游,看城里的百年老屋,感受当地悠久的印第安文化吧。</h3> <p>温哥华用晚霞迎接我们。</p><p><br></p><p>走进洛基山,登上万年冰川,足随心行,心随远古的呼唤!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