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软盔甲组画之一 战前<br></h3> <h3>软盔甲组画之二 摆个造型<br></h3> <h3> 组画《软盔甲》自序
任国锋<br></h3> <h3> 与自然和谐相处一直是我们美好的愿望,但是不论在民间传说、历史记述或者是警示性幻想中,自然总给人类制造各种麻烦和灾难,地震洪水干旱病疫火山地球爆炸……一次次灾难一次次抗争,看来人类发展史是一部与自然的抗争史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发生在公元2019年与2020年之交的这场人类与新型冠状病毒的战争也成为这部抗争史的一部分。<br></h3> <h3>软盔甲组画之三 急 救 <br></h3> <h3> 古代人们与自然灾难相处的态度,一种表现是基于精神上的敬畏祈求顺从,选一位大神统领各路诸神,传扬他们的丰功伟绩,至灵至圣,规定一些仪式道具、标示出禁忌规范、设置特定场合气氛,人们通过祷告祭拜祈求等表达尊崇仰慕,以达到消解灾祸、平复恐惧、安慰心理、平安发达的预期;另外一种表现是基于现实生存的发明创造,劳动工具的发明、治理灾祸的经验策略和实践,都是一部分人们根据现实需要有针对性的研究抽象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创造生产生活资料,以实现抵御风险、提高生存能力、提高生活质量的预期。前者逐渐发展成为宗教,后者发展成为科学技术。介于两者之间的有一种叫哲学的东西,不断问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试图用纯抽象的逻辑关系探索回答生命与宇宙的终极命题。宗教的神秘性、仪式感和科学技术的开放创新精神,哲学思考方向的多维度生成造就了艺术的产生、发展和滥觞,所以艺术既有宗教般的虔诚心理和形式化规则,又有科学技术的求真态度和匠心要求,也包含对现实人生的选择性认知拷问指向。艺术有一定的社会作用又有局限性,它可以给心灵某种碎片化的暗示,却永远达不到宗教语言宣示的泛化性和组织的制约性所形成的对人群强大的召唤力;艺术可以把一些自然人文现象进行某种条理性归纳和表述性传达,却永远做不到科学对自然的论证性揭示和基于现实应用的革新性创造,以及所提出的对改造现实状况相对有效的解决方案;艺术有基于社会情感生发出的自由的独到表述,会使一般人经历从开始意想不到的惊诧到最终情感的认同追随过程,却永远达不到哲学所对应系统的完整性和对人生、社会鲜明的指导意义。<br></h3> <h3>软盔甲组画之四 间 歇<br></h3> <h3> 艺术的魅力恰恰建立在它的局限性之上,与宗教、科学技术和哲学相比,艺术既依存在社会观照之中,又游离于核心参与之外,它总是看到问题、反映问题,却不会处理问题、解决问题,更永远不会根本性的影响人类与灾难抗争的进程与结果,不会影响人类命运的历史性变迁,所以人们对艺术托起的责任要求相对宽泛,艺术作品凡是能一定程度上唤醒人们对苦难的反思,对美好的珍惜,不论作者是情绪化的偶然所得,或者是理性化的处心积虑,不论作品形象的塑造、形式特征和语言体系的运用是直观平实的、曲折含蓄的和离奇夸张的,都被认为是作者试图个性化的叙述自己对世界、自然和事物的某一种认知、判断和思考。<br></h3> <h3>软盔甲组画之五 撕条胶布<br></h3> <h3> 每个优秀的艺术家都拥有一套隐秘的密码系统,这套系统既不具有宗教的强力约束性,不同于科学技术成果的普遍性、可推导性和可复制性,也不同于哲学透彻的思辨性。艺术的状态混混沌沌,朦朦胧胧,有所指又非所指,眼看是抓到一种切实的感受,但这种感受却又瞬间溜走或者是虚幻变异,弥漫着的气息浸入你的心脾无声无息,虽不能明晰判断却不知不觉间影响你的情绪状态。解析艺术密码通常通过这几个渠道:1.艺术家的情怀。艺术家的成长背景经历和文化选择性传承思辨的深度、广度、综合性灵活运用度决定艺术家的情怀和心胸。梳理历史上的典型艺术家,情怀的生成和指向性,有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自然生态大环境影响,又有大环境作用于个体独一无二的必然和偶然因素,一般来说,大环境深刻作用与个人体验时,艺术家往往运用既得的历史文化积累对创作进行高度介入。艺术家的情怀逃不脱时代印记的共性化特征,又体现明确的个体化差异。2.艺术选题选材。在情怀指导下艺术家对契合灵魂精神的事物进行过滤的过程和结果。通常不同艺术门类的信息容量是有差别的,选题选材不会超出艺术门类的承载力,恰如其分地找到题材支撑情怀表达的平衡点,通常题材的选择受限于作者对现实关注的深入程度、敏感程度和细腻程度,题材与表现宗旨在特定语境暗示下有紧密的对应关联度,关联度的强弱影响受众对作品的解读。3.艺术表现的形式语言。传统的基因强大而顽强,形式语言的创新基于文化的时代性定位,当传统形式语言羁绊阻碍当下艺术表达时,对它的部分修正和颠覆是不可避免的,个人艺术能力限域范围的大小和试图突破的冲动程度,决定形式语言的选择性传承和尝试革新,形式语言没有新旧之分,没有先进落后之分,关键是你要给谁说,怎么才能说的明白。4.艺术作品的传播。艺术创作在意识或潜意识里有明确的受众定位、不要指望你的作品被所有人理解认同,作品的传播力既有不同受众群体认可度的问题,也有时代传播方式的选择和历史的、现实的机遇和沉淀。<br></h3> <h3>软盔甲组画之六 小憩<br></h3> <h3> 这组作品取名《软盔甲组画》,一组九幅,取材于抗击新冠病毒疫情一线医务工作者的工作场景,材料为直径40厘米卡纸扇面、青山挂雪毛笔、苍佩室墨锭、端砚、樱花牌中国画颜料。<br></h3> <h3>软盔甲组画之七 宝贝不哭<br></h3> <p> 冷兵器时代有“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之谓,古代的盔甲有软硬之分,大概都很沉重,穿身上之后虽然观感上有英武之气,然而实质上却是战士为了保护自己的肉体不受侵害做出无奈之举,铠甲里包裹着的人的生理和心理承受状态是一种个人感受,不足为外人道。从远古时代开始,不管是人与自然还是人与人之间的战争,赋予人的自我保护意识贯彻灵魂,从战场到人生,明枪暗箭、看得见看不见的危险防不胜防,所以盔甲思维世代延续,连绵不绝,终至于无处不在。从冷兵器时代金属的、皮革的和其它材质的为预防刀枪剑戟攻击的战衣,从医务人员为防病毒病菌感染的防护服,从我们生活中为抵御寒冷的貂裘锦衣、霓裳麻葛,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个表情、每个动作、每句话、每个具体处理事情的方式,人们无不刻意地把各类铠甲施以外在的审美元素假以装饰,把整个人紧实严密的包裹起来,美丽而沉重。盔甲的防护一次次被突破,身心一次次被摧残,但里面的精神和灵魂,终会在盔甲之内牢牢坚守,你窥探不得、解读不得、击破不得、毁灭不得。</p><p> </p> <h3>软盔甲组画之八 天 使<br></h3> <h3>软盔甲组画之九 换 防<br></h3> <h3>作者简介:任国锋 生于河南杞县,新乡市优秀专家、新乡市劳模、新乡市十二届政协委员。现任新乡书画院(新乡美术馆)院长(馆长),二级美术师,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山水画艺术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中国画学会创会理事,新乡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科技学院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新乡市政协书画院副院长。<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