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乡村教育,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发展贫困地区的乡村教育,需要破除封闭观念,打通地域连接,创新发展思路。研学旅行作为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为贫困地区学生开启了一扇新的窗户,有助于他们开阔思维眼界,增长知识见识,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h3> <h3>一 研学旅行让贫困地区学生“走出去”。</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近年来,随着教育脱贫攻坚力度的不断加大,贫困地区辍学率明显降低,有效保障贫困家庭的孩子人人有学上。但受贫困地区“读书无用论”的影响,贫困地区的孩子学习内生动力不强,学习意愿和主动性不高。教育部门除了帮助学生进校园学习之外,还要帮助学生走出大山,走出贫困地区,在研学旅行中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努力学习,善于学习成为改变个人命运和创造出彩人生的行动自觉。</h3><h3>开展贫困地区学生的研学旅行工作,要充分利用好中央彩票公益金,建立贫困生研学基金,将资金分配到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所在学校,专款专用;充分利用好教育部命名的全国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在研学旅行中充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学生了解读书可以改变生活、改变命运,增强内生动力,让贫困家庭的孩子从内心深处想要摆脱贫困,树立摆脱贫困的志气,鼓足决战贫困的勇气。</h3> <h3>二 研学旅行将社会力量“引进来”。</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弱鸟可望先飞,致贫可能先富,贫困地区完全可以依靠自身当地努力、政策、长处、优势在特定的领域先飞。现在许多贫困地区一说穷,就说穷在了山高沟深偏远。其实,不妨换个角度看,这些地方要想富,恰恰要在山水上做文章。要通过改革创新,让贫困地区的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带动贫困人口增收。”</h3><h3><br></h3><h3>目前,教育部2017,2018年公布的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共581家,其中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认定贫困县内的基地已有14家。下一步,要利用社会力量如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等公益组织以及各类社会团体、企业和有关国际组织,并结合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建立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在建设基地、营地的过程中,可聘用贫困地区的劳动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帮助贫困户解决一定的温饱问题;在基地、营地的实际运行中,可培训当地的贫困群众到基地、营地从事安保、保洁等岗位,让他们有相对稳定的工作,帮助解决贫困户的返贫问题。同时,贫困地区政府要大力宣传所在地区的研学实践基地、营地,引导更多的学校到这些基地、营地开展研学活动,从而提高贫困地区的财政收入,改善贫困地区的生活水平,早日摘掉贫困的帽子,让脱贫具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h3> <h3>三 充分发挥研学旅行在脱贫攻坚中的积极作用。</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教育部门及地方财政部门要继续加大对贫困地区支持力度,开发一批育人效果突出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建设一批具有良好示范带动作用的研学旅行基地(营地),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研学旅行精品线路,组织管理好通往贫困地区研学实践教育的交通、食宿和安全保障等,让学生们“走出去”和“引进来”都更安全,更便捷;对口帮扶贫困县的教育部门要联合其他相关部门帮助贫困县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的基础建设,打造一批规模适中、科学规范、具有特色的研学基地、营地;教育部门要继续加大国家级研学基地、营地对贫困县新建基地、营地的软件帮扶,支援一批针对基地、营地的运营模式、课程设计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有经验的管理人员。</h3><h3>总之,要充分发挥研学旅行这一新的教育形式在脱贫攻坚战中的积极作用,切实做好贫困地区学生的研学实践教育工作,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国家、对党、对社会的认同感,对美好生活的获得感;加大贫困地区研学基地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搭建研学基地、营地场馆、帮助贫困家庭解决就业问题等方式,进一步增强贫困户的内生动力,阻断贫困现象代际传播,提高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在精神和物质上帮助贫困家庭走上繁荣富裕之路。</h3><h3>来源: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