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南,是个奇葩之地,金国时,在今济南市区的东北,在相隔短短十六年时间内,相距仅仅三十公里,诞生了两个词人--李清照和辛弃疾。<br>宋词以其自己特有的风格,自然形成了两个流派:婉约派和豪放派。 先生的是李清照,婉约派词人的领军人物,写“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的女人;比她小16岁,后生的是辛弃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能写“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弓如霹雳惊弦”,也能写“七八颗星天外,三两滴雨山前”的主。<br>苏东坡与辛弃疾风格相近,但苏东坡是诗词人,辛弃疾是词人。因此说豪放派第一词人,应非辛弃疾莫属。<br>说说辛弃疾,太有故事了,起码有两个故事都可以拍成好莱坞大片!<br>辛弃疾词风硬朗老道,辛弃疾做事也是硬朗老道,有山东人的特点。<br>作为一个书生,辛弃疾拉起了一支两千人的抗金队伍,投靠当时北方抗金首领耿亮,并受耿亮信任,替耿亮保管帅印。<br>一日辛弃疾手下出了叛徒,偷了帅印投奔金军去了。<br>辛弃疾得知后马上汇报耿亮,并不多作任何解释,只说了“拿不回金印,提头来见”,立即带人追赶,却直奔金营,连夜埋伏在金军大营前。<br>次日早上,那叛徒果然出现在金军大营门口的路上,辛弃疾宰杀叛徒,夺回帅印回营,把大印交还给耿亮后,才开始解释经过,才开始认错。<br>而金军并不知大营门口发生了什么,只看到杀人,还懒得多管。<br>故事二:耿亮手下出了叛逆,杀了耿亮,去金营报功了。<br>辛弃疾带了50骑兵硬闯5万人的金军大营,还找到了叛徒,并带着叛徒杀出金营,马不停蹄,千里赶回杭州,把叛徒交给了朝廷。 辛弃疾到南方后,在多个地方做官,最后死在江西铅山。<br>在离其安葬地十多公里的地方,有黄沙岭,辛弃疾写:<br>“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br>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br>就是写这里,我专门寻迹去过,冒着被蛇咬的危险,大半夜走田埂路,体验“稻花香”。<br>陶渊明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地方离这里两百多公里,一直没去成,成了我的心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