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在尘嚣,情寄山水

水云间

<h3><br></h3><h3>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h3><h3>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h3><h3>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h3><h3> 每读到这样的句子,就会口齿生香,心神俱往。</h3><h3> 在中国文学史上,多的是模山范水的诗文。</h3><h3> 这样的文字,自然不是闺阁中裹着小脚,行动起来如风摆柳,以无才为德的女子能写出来的。因为她们行不得万里路,认不得几个字,生活空间的狭小以及各种封建礼教的束缚,注定她们不会有那样经历、眼界与领悟。更遑论以文记之。</h3><h3> 写下这些文字的,多是饱读诗书,或官位加身、或心系朝廷的男子。</h3><h3> 他们“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h3><h3> 这种情,像上面几句那样的春风得意之情少,仕途失意之情多。</h3><h3> 知人论世。翻看他们的人生履历。他们几乎一生都在风波险恶的宦海沉浮,或失了舟楫,或人随船没。</h3><h3> 二十五岁,仗剑去国,出门大笑仰天去,却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最终“失向来之烟霞 ”的李白;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热望,忍受屈辱“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一直穷愁潦倒,晚年拖着病躯登高,唱“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杜甫;“端居耻圣明”,想“垂钓洞庭”,因“不才”被“明主”弃的孟夫子;拥着绝世美颜和傲人才华,在伪朝做官后,虽借息夫人“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来表白心迹,依然为世人所不齿,退至终南的“佛系”王维;被弃置“巴山楚水凄凉地”达二十三年之久的刘禹锡;才智过人、因站队错误,为皇帝诟病,被贬永州之后,就再也没有机会回到朝廷的柳宗元。意不在滁州,“饮少辙醉”的欧阳修;谪居黄州、惠州、儋州等地的苏轼,“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辛弃疾、“铁马冰河入梦来”的陆游…………</h3><h3> 个人遭际如此,怎会因了眼中的山水,就永展了愁眉?<br></h3><h3>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是对自然伟力的礼赞,更是在诉说自己不得志的情感;</h3><h3>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清流绕出的一段安宁日子,须有故人长供禄米才行,其中依人为活的心酸,几人能懂?<br></h3><h3>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登上岘山,不止有看“鱼梁浅”“梦泽深”的胜景,更有读“羊公碑”而“泪沾襟”的怆痛。……</h3><h3>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岁月荏苒,初心不改,这柳暗花明的畅想又有多少无奈无助的回响……</h3><h3> 他们中,真正被山川之美征服,一直一直写下“重湖叠巘清嘉”,甘心看桃花流水窨然去,在林泉与山糜野鹿‘为伍的极少。想登天梯、攀红日,“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极多。</h3><h3> 数十载寒窗苦读,只为一朝平步青云,建功立业,泽被苍生。一旦青云梦断,英雄无用武之地,又怎心甘?但心不甘又如何?任你“西北望长安”终是“美人如花隔云端”,和君王的缘分浅浅,以至于看不见。</h3><h3> 于是,他们想在被流放被闲置,无奈而隐的山水间,将心中堆积的无限郁愤排遣。</h3><h3> 凝想中,我恍惚看见他们或行至山巅,或行吟泽畔的身影。</h3><h3> 他们登山顶,热衷的岂是脚底的怪石飞瀑,月幽云深?他们站在山巅,望的是神州,增的是一段恨;他们临水畔,醉心的岂是眼前的清波回旋,依依垂柳在水中婀娜?他们临水,看的是行人泪,添的是一段愁。</h3><h3> 但他们还是假意地厌倦了乱耳的丝竹,成摞的公文,又假意的喜欢了远离尘嚣、独坐幽篁的幽静,藉着一帧帧各花入各眼山水,写下了一首首,一篇篇负载自己情感的千古的美文。</h3><h3> 有人说:世路的坎坷曲折,会成就一个人。</h3><h3> 在他们,要成就的是施展抱负,济世安民,而不是在文坛上赢得生前身后名。</h3><h3>有人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h3><h3> 在他们,如果可能,宁愿舍弃了这些沧桑之文,换得国家的政治清明,永世太平。</h3><h3> 但那只是如果。就像我们现在,如果没有疫情肆虐,此刻,我们会在春天徜徉,街市会人流如织,公路会车水马龙。但事实上,我们被禁足、被停课。然而,我们又是多么幸运。我们有强大的国家做后盾,有高瞻远瞩的主席引领,有无数舍生忘死的英雄为我们筑城。当我们埋怨线上教学时,可有想起悬梁刺股的孙敬苏秦?可有想起凿壁偷光的匡衡?可有想起画荻教子的欧阳修母亲?有的同学也许会说:那些都是多久远的事?那就再近些,在这非常时期,有没有想起山区的那些渴望求知的同龄人?有没有对近两天在网上流传的蹭网学习的张照片嗤之以鼻?很多人,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国家的事情又是谁的事情?</h3><h3> 借一斑来窥全豹。那些“三更灯火五更鸡”勤奋苦读,借山托水来抒发自己雄心壮志或壮志难酬的古人。为了国家海清河宴,无不是时代虐我千百遍,我待时代如初恋。他们努力着,受挫着,不管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不管自己心情是喜是忧,也不问自己是萤火还是太阳,从来都没有背离过自己既定的梦想。</h3><h3> 正是这样的一群人,推动者历史的进程,才有了我们今天的文明。</h3><h3> 作为女性,我们不用裹小脚,更不用终身蜷在闺房,我们有自己的工作天地,也可以写出与男子比肩的美文,做出扶危济困的事情。</h3><h3> 作为现在的读书人,不会再叹:百无一用是书生。我们为能读书、常读书而骄傲。我们有达成理想的太多渠道。只要我们有德、有才,有范仲淹那样先忧后乐的济世情怀,就不会被弃置、被贬谪、被流放到穷乡僻壤、险山恶水。(现在的中国,哪有这样的地方呢?)</h3><h3> 偶尔,我们还会去寻名胜、访古迹,在山水间濯洗自己的心灵,缓解工作的疲劳。但和古人登山临水的意义完全不同。我们登山,行在盘山路径,透过蓊郁的林木,看到的是祖国的繁荣昌盛。我们临水,沿着宽广的堤岸,在拂人头的柔枝下,见到的是清明的历史在平和而优美的向前……</h3><h3><br></h3><h3>&nbsp;</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