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下的刘庄村

蝴蝶兰

<h3>庚子春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袭击了江南重镇——武汉。因为春节,五百万人口在短短的几天内从武汉出发,四散在神州大地的各个角落。疫情突发,来势凶猛,党中央一声令下,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的最隆重的团聚节日——春节, 戛然而止。全民禁足,道无车舟。</h3> <h3>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我所在的单位安城镇残联的责任村是镇上最小的村子——刘庄村。这个村原有人口165人,因打工、迁居等因素,村里只剩下四十几人,大都是老弱病残,除少数学生外,村里的壮劳力屈指可数,村委领导也已是年近七旬的老人了。面对这个村子,年三十上午我们残联同志接到镇上分派的任务就第一时间赶赴村上。</h3> <h3>一到村里就集合村领导召开了紧急会议,传达指示精神,商议外来人口排查方案和防控措施。首先是人口排查。由于村子小,人口少,排查很快有了结果,除一大学生是从武昌回来的外,其余回家过年的人中皆不是来自武汉或湖北。根据要求,对这名大学生采取了隔离措施(目前,已解除隔离恢复正常),对于那些住在县城或社区准备初一回家拜年的村民,老书记何作善一一通过电话告知:疫情之下,暂不要回来。第二是村子的防控。由于地势的原因,进出村子的路口只有一个,这倒是给防控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一桌一櫈往路口上一放,正月初一就开始了轮流执勤上岗。</h3> <h3>村子小也有小的好处。当何书记在大喇叭上把湖北武汉的疫情告知村民,并要求村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好好呆在家里,少出门,别串门时,各家老幼是齐刷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了。不能出去打工的村民,主动到何书记这里请缨,有挂条幅的,有发明白纸的,有轮岗执勤的,整个村子像一家人一样不分你我。</h3> <h3>正月初,天气还十分寒冷,为了让执勤的村民免受雨雪风寒之苦,在济南工作的何皎,自愿花了七千元为村里运来一间板房。家住县城或社区的村民,虽然不能进村去串门拜年,他们也不忘给村里做贡献,不是给执勤的捐大衣或棉被,就是买方便面、火腿肠。</h3> <h3>大学生刘萌因父亲是残疾人,是残联救助的学生,她对村里的工作更是积极响应。自疫情防控以来,村里一些需要在电脑上处理的工作,大都是她帮忙做,尤其在网格化数据录入项目上,她和何晓两人全包了,空闲之余,村口执勤也时常出现她的身影。</h3> <h3>随着复工和农事的启动,有需要外地务工或出村下地的村民,村口执勤处都一一做好登记(体温、去处、时间),尤其是复工的村民,需要办齐各种手续(包括承诺书、健康证、山东省复学复工人员健康申请表)才能准许出村。<br>一个多月以来,刘庄村共有隔离人员三起8人,最近一起是本月26日从济南回来的宋某某,一进门就被村巡防人员隔离家中(单人独院),并给予生活用品方面的照顾。</h3> <h3>我们残联是个小部门,所派的责任村也是小村,但是一切的防控工作并没有因为村子小而掉以轻心。自疫情防控以来,村委领导和残联同志,走访了村里每一户村民,特别是残疾人和贫困户家庭,更是关注的对象,对于他们的政策是:有困难帮扶,有事项代办,让他们安心的呆在家里,疫情之下,他们是最需要保护的群体。</h3> <h3>眼下,疫情防控已进入关键的阶段,稍有松懈就有可能前功尽弃。我们残联和刘庄村的干部、村民为了疫情防疫战的早日胜利,为了早日踏出家门,享受街坊邻居的欢声笑语和满园关不住的春色,更加尽职尽责,毫不懈怠。</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