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的记忆 - 古巴行记

龔錦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序</b></h1> <p>这里犹如一座孤岛被隔绝于世界之外;时钟似乎也永远停留在很久之前的某个时刻,这里保存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这里有美丽的自然景观-蔚蓝的大海和洁白的海滩;这里还有善良好客的人们;这是一个至今仍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度,这,就是古巴。</p><p><br></p><p><br></p><p>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加入到了由两个加拿大摄影师带队的古巴摄影团。目前,依美国政府的规定美国公民是不允许到古巴旅游的(People to People),但有12项特例。这12特例中除了亲属互访,宗教及人道救援等,能够适用我们行程的只有一条:支援古巴人民(Support for the Cuban people)。为了符合要求我们在古巴期间不得入住美国国务院明令禁止的所有国营酒店,我们只能选择住民宿。这一条对我来说非但不是束缚,反而使我有机会去了解那些普通古巴人的生活。</p><p><br></p><p>这个坚持了半个多世纪的公有制国家正在发生着变化,我希望我能用像机记录下这变革之中的历史瞬间。</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被遗忘的加勒比海明珠</b></h1> <div><div>这次古巴摄影之旅选择了四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遗产的地点:哈瓦那,比利亚莱斯,西恩富戈斯和特立尼达。以及被称为世界上最好的海滩之一的巴拉德罗海滩。<br></div></div> <p>国会大厦(El Capitolio)是哈瓦那城里最有标志意义的建筑物。大厦建于上个世纪20年代,仿造了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国会大厦。古巴革命后改为古巴科学院。2018年后又成为古巴人民代表大会所在地。</p> <p>哈瓦那大剧院(Gran Teatro de La Habana),1915年落成。古巴国家芭蕾舞团设在此地,哈瓦那国际芭蕾舞节也在这里举行。</p> 夜晚的哈瓦那 <p>哈瓦那大教堂(Catedral de San Cristóbal)建于1748 -1777年,巴洛克式建筑。两个不对称钟楼是它有别其他教堂的特点。西班牙伟大的航海探险家哥伦布去世后,他的遗体就在这个大教堂存放了100年,直到1898年才运回西班牙,安放在塞维利亚大教堂里。</p> 从教堂钟楼上俯瞰哈瓦那老城。 <p>大教堂用珊瑚石建成,被古巴作家阿莱霍·卡彭铁尔称之为“石头的音乐”。</p> 马雷贡大道(Malecón)- 哈瓦那的滨海大道,连接了哈瓦那的老城与新城。 西恩富戈斯 - 古巴的“南部珍珠”;唯一一个由法国人在古巴修建的城市。与古巴其他城市不同,这里有宽阔的林荫大道。优雅和层次分明街区,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新古典风格建筑群。西恩富戈斯历史城区200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日落西恩富戈斯市政厅 夕阳下的圣母大教堂 圣母大教堂和老爷车 <p>特立尼达(Trinidad)- 加勒比地区最古老的城镇之一。一个沉睡在十六世纪,至今仍未醒来的小镇,无论是鹅卵石铺就的道路还是巴洛克风格的建筑都依然保留着几百年前的风貌。有人把这里称之为“活的城市博物馆”。</p> 圣弗朗西斯科修道院钟楼 从钟楼上看特立尼达 街头踢球的孩子们 两个人的乐队 -&nbsp;音乐和舞蹈是古巴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无论物资如何匮乏,这种由非洲,西班牙及原住民音乐的混合而成的古巴音乐都会永远地伴随着古巴人。 <p>比尼亚莱斯山谷(Viñales Valley)- 山谷形成于1.8亿年前,山谷中的峭壁,犹如从地面升起来的岛屿,这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p> 比尼亚莱斯山谷又是古巴烟草的主要种植地。依然保留着传统的种植方式。这里没有任何工业,一派纯净的田园风光。 比尼亚莱斯山谷里隐藏着一幅巨大的岩画(Mural&nbsp;de&nbsp;la&nbsp;prehistoria)。岩画占据着整座山,远远望去便已叹为观止。这幅岩画是按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的要求仿照当地印地安原住民的画风表现了从古生代寒武纪的到现代人类的进化过程。 <p>巴拉德罗(Varadero)<b>-&nbsp;</b>世界上最美丽的海滩之一,是集大海、沙滩、阳光、蓝色为一体的最美的海滩,也是古巴热带风情著名的旅游度假区。到过古巴的人称:“不到巴拉德罗就不知道古巴的秀美”。巴拉德罗是古巴距离美国最近的地方。它是全古巴最不像古巴的地方,却又是古巴最像天堂的地方。自上个世纪70年代古巴对外开放旅游以来,许多的外国游客将在古巴的假期全部消磨在了巴拉德罗的海滩上。长达20 公里的白沙滩、淡蓝色的海水和斑斓的水下世界使它成为整个加勒比地区最大的海滨度假胜地。但是这个天堂般的海滩仅仅对海外游客开放,并不接待普通的古巴人。</p> <p>巴拉德罗以它蓝色著称。海滩平缓,走进水中100米,海水也仅仅到成人的胸部。</p> 巴拉德罗日落 巴拉德罗-“人间伊甸园”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昔日的輝煌</b></h1> <p>1959年古巴革命成功后,卡斯特罗没收了美国在古巴的所有资产并宣布国有化。生产资料由国家控制,并且大多数的劳动力为公家所雇佣。古巴曾经是经互会的成员。苏联高价购买古巴的糖并且向它低价出售石油。 苏联和经互会解体后, 古巴经历了长达十年的经济衰退期。农业曾一度衰竭。断电的情况时常出现,饥饿和粮食短缺曾为普遍现象。2008年古巴在卡斯特罗的倡导下开始进行有限度的经济改革。允许了小型私有企业的存在和农民的租赁土地。但改革时进时退。特朗普担任总统后,美国对古巴的政策发生了变化,加之委内瑞拉石油的破产这使古巴又进入了新一轮的困难时期。</p><p><br></p><p>长期的封闭,物资的匮乏,古巴的发展几乎是停滞了。 在古巴旅游,你似乎走入了一幅历史的画卷。</p> 哈瓦那老城 <p>2019年11月16日是哈瓦那建城500周年纪念日。500年的历史,使哈瓦那老城区内保留了900多幢历史文物级别的古建筑。但由于建筑材料的缺乏,无法维修,大多已残破不堪。在这里,你不难看到西班牙塞维利亚街道的影子,但它的破旧只会让你唏嘘不已。</p> 哈瓦那中国城。这是我见过最落寞的中国城,街上几乎没有华裔的面孔,只有华人街的门楼还屹立在这里,默默做着历史的见证。 唐人街里的建筑已破败,留下的只有华工们飘落他乡的凄惨故事。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市井风情</b></h1> <p>在哈瓦那你可以看到许多临街住宅的大门和窗户是敞开的。这一扇扇敞开的门窗也许就是你了解古巴人真实生活的窗口。</p> <p>夜幕下的私人餐馆 -&nbsp;古巴的私营企业是几年前才被允许的。对私营企业的政策也在不断变化,时紧时松。</p><p><br></p> 夜晚一家人 理发店 打烊之后 门洞系列之一 门洞系列之二 门洞系列之三 门洞系列之四 门洞系列之五 门洞系列之六 门洞系列之七 门洞系列之八 夜晚的健身房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街头艺术</b></h1> 艺术与财富无关。尽管古巴并不富有,但是你肯定会为无处不在的街头艺术所惊叹。 <p>在古巴所有的艺术品中见到最多的是切.格瓦拉的头像。切.格瓦拉是古巴的革命英雄也是古巴人崇拜的精神偶像。有人说切.格瓦拉是世界上被印在衣服上次数最多的人。但是在古巴你几乎从未见到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的头像。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长的时间。直到临离开古巴时才找到答案。卡斯特罗虽然信仰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但是他坚决反对个人崇拜。</p> 用胶木唱盘装饰的大门 <p>“出租车” - 在哈瓦那你也许看到最多的是五六十年代的老爷车,你也会看到黄色的中国产吉利轿车,还有三轮摩托改成像椰子一样的Coco Taxi, 更有人力三轮车。 一旦离开哈瓦那你还会看到许多马拉的“出租车”。有人开玩笑的说:在古巴只要有轮子都有可能成为你的出租车。</p> 等在海明威曾经去过酒吧前的出租车。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镜头下的古巴人</b></h1> 古巴人热情友好,乐于助人,也很容易相处。即便是面对镜头也从容不迫。 把切.格瓦拉头像刻在身上的古巴人 乞讨者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共产主义的接班人-孩子们</b></h1> <p>尽管古巴经济上十分困难,但古巴革命后一直实行的是高素质的义务教育。全民识字率达97%。在古巴,各级教育均是免费的(其中也包括大学)。学校的膳食和制服也都是免费的。古巴坚持小班教学,一个班的学生人数不超过25人。有机会进入高等教育的学生同样也是免费的。</p><p><br></p> 古巴是社会主义国家,学校有少年先锋队。 先锋队的口号是:“我们是共产主义的先锋,我们将和切一样”。一到三年级戴蓝领巾;4到6年级戴红领巾。看到带着红领巾的孩子们一下让我想起自己的童年时代。 隔着校园围墙买冰棒的少先队员 红领巾和他的奶奶 这是我在哈瓦那街头碰到的一个孩子。他不停地把一个破纸箱踢到空中,再试图用手接住。这个破纸箱就是他唯一的玩具。 骑在古炮上的孩子 教堂广场三兄弟 未来的音乐家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Wi Fi</b></h1><div><br></div> <p>在古巴最让人无法忍受的是其有限的网络支持。我到过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除了南极洲没有网络信号,其他国家和地区都没有上网的困难,即使在很不发达的非洲也可以上网。只有古巴是个特例。社会主义的古巴只有一家国营的电讯公司,因为要支付巨额的国际通讯卫星的租赁费用,无力建设大面积的通讯网络。古巴被称为“互联网普及率最低的国家之一”。普通的古巴人很少有人付的起每月昂贵的上网费用,只有大约5%的人可以上网。全古巴能支持公共WiFi的网点只有240多个,还要采用拨号上网按时收费,平均网速只有80kb/s。对于外国游客要上网只能在涉外的酒店,餐馆或市中心有限的几个小公园。上网费大约是一小时一欧元。如果你在街边的广场上看到有人在聚精会神地刷手机,这就是告诉你这里有信号。否则你根本不必打开你的手机。人们都在街头上网也就成了古巴的一个特色。</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贫穷的社会主义</b></h1> <p>到哈瓦那的第一天我就看到一个小小的店铺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我的导游告诉我这是个面包店。我的本能的想法是这个店一定很有特色。第二天我又看到另外一家也是排起了长队。我就问我的导游既然这里的面包这么热卖为什么不多开几家,我的导游并没有回答我的问题,直到第三天的早上他才告诉我,在古巴大部分的商品都是定额供应的。面包每人每天只供应一个。面包店是国营的,面粉是按计划供应的。这种限量供应的政策从1962年起一直延续到现在。古巴居民手里有两个购货本,一个是购买日用品和食品,一个是购买衣服和鞋。古巴人凭购货本每人每月可以买到半磅食用油,七磅大米,十个鸡蛋,一磅黑豆,一磅鸡肉,三磅白糖,65克咖啡,70克可可粉,除此之外每户还有一盒的肥皂、香皂和火柴,只有7岁以下的儿童可以分配到牛奶。从去年开始各种限量更加严格了。听了导游的介绍我一时语塞,一下想起自己小时候拿着粮本去粮店买粮食情景。以后的几天里我内心总有一种负罪感,总觉得我们在古巴的消费对古巴人来说是过于的奢侈了。因为我们俩人一顿饭就相当于古巴人一个多月的工资。</p><p><br></p><p>1959年,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菲德尔·卡斯特罗和他的革命战友靠游击战推翻了亲美的政权,建立起了一个乌托邦式的公有制国家。古巴取消一切雇佣关系,不仅工作连生活必须品也要由政府分配。目前,仍有80%的人在国企工作,拿着平均不超过30美元的月薪。</p><p><br></p> 公共汽车站等车的人们 -&nbsp;公共汽车是古巴人的主要交通工具。因为石油短缺古巴的公共汽车十分有限。公共汽车站前永远是长长的队伍。 有时车挤的连车门都关不上。 <p>古巴商店里的商品品种奇缺,每一种商品只有一两个品牌,甚至整个货架上只有一个品牌的一种商品。</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倒爷们</b></h1> 我是从美国直飞哈瓦那的,一下飞机发现同行的许多古巴人都带了用蓝色或白色塑料薄膜裹的大包。这些各种形状的大包里从家用电器到各式服装,应有尽有。后来我才知道这是古巴人在美国的亲属通过这种方式向古巴带稀缺的物资, 如同中国改革初期的倒爷。 <p>古巴的海关拦下需要检查的倒爷,打开包一件一件的查,当然也没收了不少海关认为需要扣留的物品。这个过程非常慢,绝无效率可言。一个人的检查可以用上30 - 40 分钟。但倒爷们似乎早就习以为常了。</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后记</b></h1> <p>由于事先知道在古巴通讯是个很大的问题,为了保证能和我太太及时沟通我就带了一对小的对讲机(walkie talkie)。没想到这对对讲机给我带来不小的麻烦。 临近入关我才发现古巴对通讯器材非常敏感 - 卫星电话对讲机等都要申报。我如实申报了但我一进海关护照就被扣了,没有任何解释人就被带到一旁。我一下子和我太太失去了联系,也无法通知机场外等我的司机。这一等就是近三个小时。我对海关官员说我不要对讲机了,你让我离开,得到的回答是:NO。最终,海关对对讲机要进行登记。年轻的海关官员完全不懂英文,业务又不熟悉,每一步都要请示她的上级。而登记的表格是两张表中间夹着一张蓝色的复写纸。我的天呐!2020年了还在用复写纸登记, 这在我记忆中早已淡却的情景又慢慢清晰起来, 加上与之相伴官员的冷漠与低效率,那一刻,打开了我封尘已久的记忆。</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