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在几年前偶然看到一位瑞典女画家通过简单的“点”创作的作品,深感钦佩。完成一张作品需要笔尖在画纸上留下十几万次印迹,不得不佩服此间需要的毅力和精力。</h3><h3> 当然,作为一名学习、工作节奏紧凑的普通人来说,完成这样的大作几乎是不可能的。为此,我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将自己作为一个“业余爱好者”的身份和视觉,摸索出点点经验,也画了几张习作,有部分同事、朋友很感兴趣,想要了解一下这个“新鲜事物”,借此“滇度齐战疫 停课不停学”的契机,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二,仅作内部交流。</h3> <h3> 因水平所限,不乏隔靴挠痒之嫌,望诸君多多指教!<br></h3><h3> 首先,“点画”所需材料。(特殊时期,不便于到文具店购买的朋友,可以网购)</h3><h3> 纸:A4(或16K)大小的肯特纸(一般是画漫画用的,纸质较好易于保存和装裱),没有条件的,用160克以上的素描纸也可以,画纸不宜过大,因为点画的题材都是以小博大,过大的画纸不宜携带,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浪费。</h3><h3> 笔:硬度为2B的铅笔一支,用于起稿。正式作画的最好是针管笔(0.3-1.0)各一支,初学者用日常写字的中性笔(0.5-1.0)也行。</h3><h3> 其次,“点画”有很强的机动性。</h3><h3> 不必拘泥于某个特定的场合和时间,完全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来进行创作。我本人完成一张习作平均所需一至两周的时间,有时候一天断断续续的可以画若干次。工具简单,便于携带(可以夹在一本笔记本、杂志内),随时可以开工、收工。</h3><h3> 再次,创作题材宽泛多样。</h3><h3> 个人平时感兴趣的花鸟鱼虫、人物、静物等都可以搜集备用,还是老话,宜小不宜大。即使最简单的事物,当我们全身心投入创作出来,一样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h3> <h3> 《蛋蛋的忧伤》19×26.5cm,是我第一次尝试的习作,原作画面会更真实,适合装饰在小面积的空间。</h3> <h3> 《虎头蜂》19×26.5cm,合计用时12个小时左右,但实际完成周期也在两周。可想而知,日均就是一个小时不到。</h3> <h3> 《四叶草》19×23.5cm,合计用时8小时。感觉装裱出来效果更好一点,较有寓意。</h3> <h3> 这张《龙鱼》大小19×26.5cm,从选素材到完成总共花了一个月的时间。</h3><h3> 疫情当前,大家宅在家的时间较多,创作时间应该会大幅度缩减。</h3> <h3> 首先,找到一个自己喜欢的素材,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照片。要求清晰度越高越好,便于后期对细节部分的观察。</h3> <h3> 第二步,用铅笔在画纸上构好图,钩出大致轮廓。有基础的,可以直接用针管笔或中性笔起稿。</h3> <h3> 第三步,观察对比实物或照片,从自己感兴趣的点入手,从局部慢慢开始,注意不要一次点得过多,以免后期不好控制明暗关系。</h3> <h3> 第四步,按图索骥。从局部向四周推移,调整好相邻区域的形态、大小等,有相通之处又要各有千秋,避免画面局部雷同过多导致僵化。</h3> <h3> 第五步,统筹全局。这步的关键在于多与实物作参照,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力求表现出内在的“气质”。这就需要分配好“点”在整个画面的疏密、大小等因素,类似于素描画中“调子”的处理。把握好光源和阴影的关系,就能“玩”好点点画了。</h3> <h3> 再次“抛砖引玉”,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启发,其实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经常容易忽视的好题材。</h3><h3> 兴许有一天,我会把下面的这些东西都画一遍,哈哈哈……</h3><h3> 欢迎大家随时联系我,一起探讨探讨。</h3><h3> 祝大家能在“点画”的创作过程中收获“点点”的欢愉。</h3><h3> </h3> <h3> 例一,暂定为《瓜藤连豆藤》😁,这就是我们常吃的瓜叶,有时间的话,等到结瓜落蒂了再看看,兴许也有另一番景致。</h3> <h3> 随处可见的牵牛花,总一些值得驻足欣赏。</h3> <h3> 《落叶归根》,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至真的情怀。蹉跎一生,无论是闻达于世,或是忙碌半百,最后都希望回到故土,才是给自己最大宽慰。</h3> <h3> 校园里的《石榴》,可否让你想起了风姿绰约的“石榴姐”😜</h3> <h3> 《桃》,每年熟桃季,总让我记起儿时对领居家那棵结满果实桃树的期待。</h3> <h3> 《绿番茄》,没吃过,不知跟绿葡萄的味道是否相似?</h3> <h3> 《校园里的山楂》,有部电影好像就跟它有关。</h3> <h3> 《凝》,感觉不太友好的眼神,日古日古的,有点二气。</h3> <h3> 当前,在学校党政工团的精心指导下,“停课不停学”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向战斗在前线的同事朋友们致敬!</h3><h3> </h3> <h3> 战疫没有取得全面胜利之前,衷心祝愿大家一起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同心协力,共度难关,静待春暖花开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