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三中文艺队队史《收租院》剧本创作

陈再明

<p><br></p><h1> 《难忘的岁月》篇之一</h1><p> </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 谁教你的?</span></p><p><br></p><p><br></p><h1> 1971年6月初,八大样板戏分别由《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推出了彩色电影版本,高品质、高画面、高水准、令人耳目一新的中央芭蕾舞团演出的《红色娘子军》电影,迅速占领了各大院线等文化市场,黄石三中版的《红色娘子军》在这种大的环境下,择机适时的退出了历史舞台。</h1><p><br></p> <h1><br></h1><h1>此时的黄石三中文艺队,面临着走出固定模式、寻找自身的恰当定位,也面临着转型创新时期。徘徊之际,文艺队领军人物汤迈向学校党支部和工宣队递交了排练上演《收租院》的建议,建议得到了学校领导的赞许。</h1><p><br></p> <h1><br></h1><h1>具<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有话剧特点,又有歌剧特征的《收租院》,是汤迈在特定时期,根据报纸杂志等媒体上的宣传口径,结合有限资料整合归纳后,自编自导自创的一部煽情教育剧,全剧一小时五十分钟,剧本包涵跨越时空、矛盾冲突、个性彰显等创作的三大要素。</span></h1><p><br></p> <h1><br></h1><h1> 发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四川省大邑县地主刘文彩的故事,其时已经在中国流传甚广、家喻户晓。如何把故事里的人物搬上舞台,怎样用一种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然后巧妙的与荡涤心灵、直击心底的效果有机结合起来,让观众从单一静止的状态中走出来,转而进入到立体全面的状态之中,这样作一次艺术再创作,汤迈辗转反侧、冥思苦想。</h1><p><br></p> <h1><br></h1><h1>他除了翻阅参考文献资料以外,他还大量借鉴运用了四川省美术学院创作的一组泥塑《收租院》的人物故事,经过综合揉捏,青年汤迈发挥自身蕴藏的艺术能量,一气呵成的创作人物对白、添加音乐元素、设计矛盾冲突、兼顾舞台效果。汤迈在最短时间内写下了具有鲜明特点并享有草根艺术的《收租院》剧本。</h1><p><br></p><h1>首先,在剧中人物设置方面,汤迈采用了逆向思维,剧本以刘文彩为主线,向下延伸了刘府管家、账房先生等几个黑恶势力的主要帮凶,再辅以登台一众面目狰狞的打手恶棍,用来烘托映衬刘文彩作恶多端、横行乡里的反派人物形象。</h1><p><br></p> <h1><br></h1><h1> 矛<span style="font-size: 20px;">盾体的另一面,是代表着中国农民命运与现状的一批受压迫、受剥削,具有反抗精神的社会底层百姓人物。</span></h1><p><br></p><h1>为了加大人物描写的反差,《收租院》剧中设置了交不起租子的绝望佃户,面黄肌瘦、手足无措的惶恐大嫂,孤立无援、呼天抢地的乞讨瞎子老头,另外还有与爷爷相依为命不肯卖身的孱弱孙女。</h1><p><br></p> <p><br></p><h1>有着红色背景的农民领袖“志成”,他一出现便水到渠成推动了剧情的连贯性,他也是被压抑的观众最后能够长吁一口的关键人物,与其他红色经典剧的结局一样,正面角色“志成”引领了红旗飘过舞台,成为全剧最终获得掌声的重要一环。</h1><p><br></p><h1>汤迈在《收租院》剧的创作中,不仅运用了大量精彩的人物对白,他还独树一帜的在剧中穿插了合唱、独唱等一些具有本地风格的音乐桥段,学习借鉴了川剧、楚剧中的悲凉唱腔手法,并借以板胡的高音来表现凄惨,二胡的深沉去凸显悲怆,适时运用一些器乐的颤音伴奏伴唱,特别是那牵动人心的大合唱:“交租好比上刀山,上刀山,上刀山……”魔幻般的混声音域使观众在情感的宣泄中,达到悲愤难忍、痛彻心扉的特定效果。</h1><p><br></p> <p><br></p><h1>剧本编写采用了正反两方面围绕核心冲突规律,以步步相逼、场场推进的手法,将观众的情绪逐渐带入高潮。</h1><p><br></p><h1>五十年过去了,回头再看《收租院》,姑且撕去时代的标签,我们还是应该肯定该剧本的成功创作,以及在当时所具有的积极意义,还是会赞叹《收租院》剧本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和极高的艺术含金量。 </h1><h1><br></h1><h1> 陈 再 明&nbsp;&nbsp;&nbsp;</h1><h1><br></h1><h1>(不含图片,共1250字)&nbsp;</h1><h1><br></h1><h1>&nbsp; 2020.2.28</h1><p><br></p> <h1><br></h1><h1>杨伟堃:</h1><p><br></p><h1>汤老师您好!“谁教您的?” 学生在期待、聆听您的回复。可能还有许多同学举手示意要发言,向老师提出类似的问题。</h1><h1><br></h1><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一台既不是话剧,也不是歌剧,也不是舞剧,也不是地方剧、更不是戏剧。他有朗诵、合唱、独唱、道白、对话、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h1><h1><br></h1><h1>一个不伦不类不拘一格综合多样的创新“汤氏”剧种,就这样入情入理展现在舞台,掀起了轩然风潮,影响众多的人们。</h1><h1><br></h1><h1>说起来这都发生在50年前,隔空向老师提出问题,可能是我们每个同学乃至每个观众感到疑惑的问题。</h1><h1><br></h1><h1>凭借一篇中学课文、凭借几张“收租院”和“刘文彩”的图片、还凭借我们不知道您从哪里弄来的有关素材,打造成功了一台“汤氏”剧种的“收租院”。</h1><h1><br></h1><h1>“汤氏”剧种究竟是什么剧种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关键点是它有众多的观众,更有意义的是时隔50年人们仍然记忆犹新。我们所知道的,您的大学是理工科,您是我们的物理老师,和舞台表演我们无法找到契合点,然而,物理知识不在记忆,唯有您的艺术才华更是我们的难忘。</h1><h1><br></h1><h1>所以说,此时此刻我们提出这个问题:“是谁教您的?”真需要有个答案。</h1><h1><br></h1><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汤老师:能像给我们讲课一样,讲给我们听听,好吗?</h1><p><br></p><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杨 伟 堃</h1><p><br></p><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2020年2月29日</h1><p><br></p><p>————————————————————————————</p> <h3>.</h3> <h3><br></h3><h3>————————————————————————————</h3><h3><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