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如何陪伴同学们度过一个充实又有意义的寒假?面对疫情如何进行心理防护?守护心灵!在这样的一个特殊的日子,虽然看不见学生们,但是我不时地写文章做成美篇,分享到学校的群里,看到不断上升的点击率,我仿佛看到同学们认真阅读的样子。这样的心理调适等文章,网络上有很多很多。但,看到是出自自己熟悉的老师,读起来应该是另一种感觉吧?<br></h3><h3> 我希望通过我的文字,传递着我的祝福和期待,我与他们同在!我们都在努力!其实我觉得我做这些的时候,我旁边就有监督者,那就是我的学生们。</h3> <h3> 2月13日上午11点,我接到崔校长电话, </h3><h3> 常老师接到王校长的电话,区教研室委托我校心理教师团队,面对病毒来袭,如何纾解学生和家长焦虑,如何帮助学生和家长做好心理防护?团队凝心聚力。安排就要服从!就这样一个电话,打破了日常作息时间,就这样趴在电脑前三个小时了!逼迫自己很努力的样子,让每天的日出日落变得不那么漫长!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网线的那头,一定是你们的更加忙碌!人尽所能全力以赴!</h3><h3> 团队合力!加油!
</h3><h3> 终于,12节微课录制完成,两天半的时间,虽然有点短,但是它耗费我们的心血,我们的精力,那无法用文字来表达。真的被团队各位老师感动。王燕和文蕾,家有二宝,需要照料;超群和胡顺娟老师,孩子又那么小,只能见缝插针找点空闲,或者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忙碌。
</h3><h3> 不知道我们的课程会怎样,但,两天半的努力奋战,我们都竭尽所能!</h3> <h3> 我没有想到的是,区教研室和学校进行大力推送,也获得好评。我们的微课录制也上区教育局新闻了!两节微课也被推荐到了“学习平台。”
</h3><h3> 努力,不辜负,接下来我们团队还会推送第二批系列微课,也是我们开学前的集体备课。没想到这个建议得到团队各位老师的积极响应。</h3><h3> 此时,我们面临新的主题。快开学了,大家的情绪是怎样的,是假期再长点还是迫不及待地想要开学了。毕竟我们的心理具有主观性和差异性,所以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h3><h3> 其目的就是在前一批的课程之上,引发更多的话题,例如,对生命的思考和自我价值等问题,生涯规划!和家长讨论关于家庭教育的问题,陪伴孩子更好地去成长自己。通过集体讨论,形成这样的思路:</h3><h3> 学生课:每一次的发生都是成长的机会,疫情之下引发更多的话题,例如,对生命的思考,生涯规划,和自我价值等问题!
</h3><h3> 家长课:继续讨论关于家庭教育的问题,陪伴孩子更好地去成长自己。
</h3><h3> 那天,一切还在酝酿中。正好,常老师又接到宋主任电话,生涯规划与生命教育课,用“钉钉”面对全校学生。为团队注入能量,开启动力火车,合二为一,又是一场成长机会。又是一个周的冲锋陷阵,今晚终于完成,正在打包中。</h3><h3> 这个过程中,每个人收获满满。但更加认识自己的不足。学习,永远在路上!</h3> <h3> 王燕老师的绘本是她最大的亮点,家长课程也形成主题与系列。她成长的如此之快,自我加压近乎苛刻,这次,《不能溜达的春节》,竟然录制了八遍!因为感觉没有读出绘本里的味道!就这样尽善尽美做事!</h3><h3> 王燕老师将绘本融入到自己的家庭教育中,也带入到学生课堂,实践中创新,游刃有余!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人深刻的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如何去善待自己的生命?王燕老师的这次系列绘本课程,用图画与文字共同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给人一种不一样的体验与感受。
</h3><h3> 徐超群老师的课也值得期待。心灵手巧的课件制作技术,沁人心脾的语言表达。</h3><h3> 徐超群老师说:“这次的录课,对我来说,是一种非常好的挑战。在看微课和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感觉自己的知识框架更丰富了。在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中,真的是提升到了很多,Get到了很多的能力。服务他人,提升自己!”
</h3><h3> 王文蕾老师,虽然进入团队的时间比较短,但,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厚积薄发,温柔亲和力。她的学习力执行力很强,谦虚好学任劳任怨让我感动。新闻稿子全部出自文蕾之手,每一次修改都是精彩。</h3><h3> 韩继宗老师的课程,语言简洁,理性思维!是对学生们的倾情陪伴,一如课堂上的倾循循善诱: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家长们的真诚交流:要关注自身的成长,自身成长是减少焦虑的重要部分。</h3><h3> 胡顺娟老师作为省校本比赛的获得者,更是把电脑水平发挥的淋漓尽致,她的课程形式唯美,内容短小精悍,针对性强!标准的普通话!课堂设计流畅自然,得益于平时的用心积累,此时喷薄而出!</h3> <h3> 用常老师的话“微课、美篇与钉钉课堂,我们团队用不同形式打造心理的课堂。”此时我的感受:“感觉第一批课程录制的不足,我们带着经验与教训录制了第二批微课,共12节。听他人的课,理论性和操作性强。更感觉自己讲的有点浅显,还需要不断</h3><h3>学习,弥补专业知识的不足。我觉得,一个人从小到大,会变化很多东西,但是唯一不变的是听故事和游戏,所以我运用故事和体验方式。通过这次微课,也让自己反思自己曾经上过的课。避免空泛寻找切入点,要小,从题目一看,就会看到这节课聚焦的目标。再针对这个点分析原因,提出建议。去年,省教科院《家长手册》几篇稿子的录音,我都是找别人录的,我一直不敢面对自己的声音,这次我敢把声音传递出来,这是对我的一个最大挑战。 </h3><h3>”</h3><h3> 心港工作室的领衔人高校长为我们团队点赞:“这是教体局安排的针对全区中学的光荣任务。”
</h3><h3> 感谢崔校长一路的支持与引领。
</h3><h3> 感谢赵钦春老师帮我们修改稿子。
</h3><h3> 感谢孙桂萍同学默默的支持我,包括美篇和稿子的修改。
</h3><h3> 感谢家人给我的支持,可以让我久久安静在电脑前。
</h3><h3> 我们的工作也获得密科长的鼓励,“压力是一个人成长的最佳动力。只要用心,没有白费的磨练!”</h3> <h3> 看着王燕老师的四个文件在打包传送中,带着激动,与放松,我敲下了这些文字。我们团队真好,幸运有你——心港,让我们一起努力,同心战“疫”,成长自己,拥抱春天。</h3><h3> 王文蕾老师这样说:</h3><h3> 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而下矣!”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是多么重要,实际的自己和心目中的自己是相差甚远。在搜集资料做课件录课的过程中,困难重重。走出惰性,突破自己,相信是另一种涅槃重生!感谢机遇,感谢王老师的鞭策,在学习中成就更好的自己!”</h3><h3> 用王文蕾老师的话作为结尾,感谢我们自己。其中的经历,无论满意还是不满意的,是积累与经验,都是沉淀!</h3><h3> 每一次发生都是成长机会,这个过程,是我们连续充电,希望借助一个个机会,让自己升级换代!等春风吹开了我们的家门,会出现一个个能量满满的自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