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葛市第二小学陈尧校区“本真教研”第二期 —— 名师引领 行有方向

长葛市第二小学

<h5><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为了让我们宅家抗疫更有意义,在这个超长版寒假里,我校倡仪大家进行专业提升“四个一”活动。“四个一”即读一本教育专业书籍(或者一本文学书籍,电子书亦可)、听一节名师课、听一场专家报告、写一份假期学习收获。</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上一期给大家分享了陈尧校区老师们假期阅读的书籍以及自己的读后感悟。这一期,我们来看看老师们都听了哪些名家的名课吧!</span></h5><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i><u>一、走近数学名师,畅谈听课感想</u></i></b></p> 黄爱华 <p><b style="font-size: 15px;">  黄爱华,出生于1966年,深圳市数学特级教师。现任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小学科技创新中心主任,深圳创客教育负责人。曾三次获全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参与编写少儿读物计15册约100多万字,编写教学论著和教学参考用书120多万字。策划的小学数学专业网站“华博士小学数学热线”在国内有一定影响。</b></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闫智勇、曹华两位数学老师选择了黄爱华老师《方程的意义》一课作为学习内容。</span></p> <p>🌺闫智勇校长说:</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这节课给人的总体感觉就是层次清晰条理、重点突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方程的意义》是一节数学概念课,概念教学由于它的理论性和学术性,教起来往往会显得枯燥乏味。这节课围绕着方程的意义一步步深入,由浅入深,整节课下来不仅毫无乏味之感,而且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情绪高涨、意犹未尽。</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这节课共分四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探究新知——巩固应用——总结拓展。整节课的重点和精彩之处是在第二个环节,这个环节一共要解决三个问题,黄爱华老师采取先扶后放的办法:第一个问题老师“扶”着学生走,在这里老师处理得很到位,恰当的引领、适当的提问、及时的小结,每个环节都很顺当自然。尤其是通过天平演示,引出等式、不等式,让学生感受等式的特点,在这过程当中,老师只充当导游的角色,不停的启发、诱导学生发现新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二、三个问题则“放”给学生,通过讨论、合作、交流的方式加以解决,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教师的引导,根据老师提供的天平图,写出等式或不等式,再把这些式子进行分类,从中得出方程的意义。学习的整个过程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学生有生活的经验,很自然地想到两种不同情况,并用式子表示,引出等式;其中有含有未知数、不含未知数的两种形式。体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这一大众数学观,也体现了数学的本质------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通过观察,探寻式子特点,再把这些式子进行分类,在分类中得出方程的意义,反映了认识事物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过程。第三个环节练习的设计也很有条理性和层次性,通过几组富于变化的设计练习再次巩固了对于方程意义的理解。</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各个环节处理都比较到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曹华老师这样评价:</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整个一节课,黄老师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抓住方程意义的本质——通过建立一种相等关系求未知数;方程是由未知数和已知数共同组成,表达的相等关系是现象、事件中最主要的相等关系;方程思想的核心在于建模、化归。在提炼关系、转化语言中,让学生真真切切的体会了相等关系,理解了方程的意义。课本中的例题被黄老师巧妙命名为“连环画”,这样的叙述拉近了的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再引导学生以讲连环画中故事的方式学习方程的意义。</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黄老师根据自己的学生创造出新的课堂、活的课堂,这是我们数学老师要努力的方向。因此,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关注自己的学生,课前准备要充分,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智慧。</span></p> 华应龙 <p><b style="font-size: 15px;">  华应龙 ,1966年6月出生,江苏南通人,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1995年,获江苏省中青年小学数学教师优秀课评选一等奖;。1992年、1995年、1998年三次获得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一等奖;2000年,获《北京教育》“素质教育征文”一等奖;先后在《光明日报》、《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江苏教育》、《北京教育》等20多家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了300多篇文章,主编、参编了20多本教学用书。先后参加了“苏教版”、 “北师大版”的编写和实验指导工作。</b></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洪琳主任选择了华应龙老师的《圆的面积》练习课作为学习内容。</span></p><p> </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洪琳主任这样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整节课给我的印象是简约,很值得我学习。这节课围绕中国游客在国外餐厅点餐时老板把一个12英寸的披萨换成8英寸和4英寸的披萨,中国游客觉得得这样就吃亏了这一生活素材,让学生质疑:真的吗?为什么不愿意?整堂课问题只有这两个:“真的吗?”“为什么?”以教学视频为据,问题有四个:“真的吗?”都是这样的吗…为什么会是这样呢?”“这还可能是什么问题?”华老师的每一个问题都极大地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空间。</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华老师说这是一堂练习课,却始终没有问“12英寸、8英寸、4英寸披萨的面积是多少?”甚至没有“怎么算”。因为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正是解决“真的吗”的基础。没有直接问怎么算,才能让计算成为问题解决的手段而不是目的。类似华老师课堂上的提问,我们说它是“大问题”也好,“核心问题”也罢,指向的都是对学生思维广度的拓展与深度的挖掘、体现的是对学生学习潜能的信任,是教师对真实学习的理解。</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这里还需要注意的是,“为什么”的追问,与前个问题有关联但更有挑战性。这其实提醒我们,课堂上问题的“少”不仅仅是由于数量的删减,更在于问题与问题之间是有关联的、有递进结构的。正因为此,核心问题才能将推进课堂教学进程、提升学生思维的过程統一起米。“少”而“精”的问题也让教学设计显得脉络清断,简明扼要。</span></p> 文红艳、贾妍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邢晓沛老师、王惠娟老师则分别选择了文红艳老师的《轴对称图形》和贾妍老师的《探索图形》作为学习内容。</span></p> <p>🌷邢晓沛老师这样说:</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轴对称图形》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29页的教学内容,认识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识别轴对称图形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文老师在执教轴对称图形这节课中,课堂结构变化明显,教学理念有所创新,学生能力有所提升,学习方式有所变革。为了学生学习提供了丰富而典型的学习资源,文老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除了利用教材上提供的素材以外,教师还在课前搜集了本课所学的教材,帮助学生理解课上通过观察操作。丰富了学习资源,同时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了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知经验,在本节课中,老师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简易检等活动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唤醒了学生原有认知基础,关注学生对完全重合的理解,直观形象地确定对折后完全重合才是轴对称图形。</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本节课使我深深感受到了学生自主学习就是从自我认知提升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引领方向的角色,我们教给学生更多的是学习的方法,并不是知识本身。</span></p> <p>🌷王惠娟老师这样说:</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探索图形》是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的一课,属于 “综合与实践”领域,它在内容上既包括数学知识,也包括重要的数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听了贾老师的这节课,对同样执教过这一课的我有几点学习的地方:</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首先,在本节课中贾老师利用具体实物、立体模型、平面图形,层层抽象,分散重点、难点,给与了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贾老师重视学生的总结和归纳,帮助他们建立数学模型,从而将找到的规律用数学化的形式表示出来,培养了学生的代数思维。</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此外, 还充分的发挥了电教媒体的作用。在学生总结归纳环节,恰当的使用电教媒体突破难点,帮助学生完成从直观到抽象的升华。</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活动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有强有弱,所以在涂色环节用时过长。对于空间感略微差点的学生来说,建立的数学模型可能还需要一个消化的过程,这里也提醒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多的发挥课堂中每一个学生的作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性,真正的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目标,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span></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i><u>二、走近语文名师,畅谈听课感想</u></i></b></p> 于永正 <p><b style="font-size: 15px;">  于永正,1941年生于山东莱阳。1962年从徐州师范学校毕业后,就一直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曾任鼓楼区教研室主任。1992年12月14日-16日,国家教育部在南京专门召开了"于永正语文教学研讨会",推广于老师的"五重"教学法。这是建国以来教育部为个人召开的第一个教学研讨会。1995年8月,于老师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他的教育理念: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教育理想:和谐发展。</b></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尚云霞老师选择了于永正老师的《祖父的园子》一课进行学习。</span></p> <p>👑尚云霞老师道:</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在听过王文丽老师执教的《祖父的园子》后,周末在家又听了于永正老师的《祖父的园子》和张祖庆老师的《祖父的园子》,同课异构,都是大师的课,但风格和教学目标等都不同,年代也不同,最早的应该是张祖庆老师的《祖父的园子》,接着是于永正老师的,王文丽老师的课是最新的,正是今年18年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于永正老师语言自然,教学扎实,尤其是指导朗读上非常精彩,于老师把祖父和“我”的话都能读出味道来,仿佛人物就在我们眼前一样,孩子的天真调皮童趣和祖父的慈爱通过于老师的朗读,学生自然而然就能感受的到。</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于老师这节课是指向写作,应该是读写结合,亮点在于于老师写了两篇下水作文,一篇是于老师小时候的童年趣事,一篇是他的孙女身上发生的一件趣事,抓住了“趣”字来写,写具体,写生动。这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个导向,一个标杆,告诉他们该怎样写好童年趣事,这节课持续了一个多小时,节奏很慢,不符合我们平时的常态课,但是这种扎实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学习。</span></p> 张祖庆 <p><b style="font-size: 15px;">  张祖庆老师先后获“全国多种风格流派教学观摩”特等奖、“浙江省学习主题建构教学比武”一等奖。一贯追求“简约而丰满、扎实而灵动”的教学境界。张老师被誉为小语界的“多面手”,一贯致力于儿童阅读与写作研究,在作文教学、阅读教学、班级读书会等领域均有独到的思考与探索。</b></p> <p>  赵妍老师选择了张祖庆老师执教的《忆江南》一课进行学习。</p> <p>🌹赵妍老师这样说:</p><p> 白居易的《忆江南》是一篇经典课文。张老师没有过度挖掘博引的牵强附凿,没有高深奇谈的炫技,没有多少只可观赏不可效仿的片段演绎,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熟悉。白居易的忆江南只有简单的27个汉字,内容浅白易懂,如果单从字面意义而言,这首词要浅显一些,但是张老师着力以这27个字为经纬,展现的是一幅凝聚千年江南情物和景物的画卷,匠心独运,链接了一句句赞美江南的诗句,让学生于低吟高诵之间,惊叹江南厚重的文化,感知江南独特的脉息,赞美江南醉人的美景,具体的去感受江南好! </p><p> 整个设计分为四大板块:一、赏歌导入新课;二、读出词中美景;三、体悟景中深情;四、默写留住精彩。从整个设计看,第二个板块和第三板块张老师都是通过反复吟诵来达到目标的。通过读,不仅提升了学生感悟的层次,升华有景披情的诉求欲,还体悟了诗词的文字魅力,感受到诗词蕴藏的音乐特质。比如,张老师引导学生在配乐中反复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让学生感受诗词的对仗和音律美。</p><p> 纵观张老师的整个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过程。我发现这真是一节贴近课堂的公开课,值得我仔细研读。</p> 薛法根 <p><b style="font-size: 15px;">  薛法根,1968年10月生。现为盛泽实验小学语文教师、校长。从教以来,潜心研究丝绸文化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初步形成了“着眼整体发展、着力语言训练、着重内化进程”的教学思想和“教得轻松、学得扎实”的教学特色。1999年起,致力于小学语文组块教学研究,提出了“走向智慧、走向生活、走向综合、走向运用”的教学新理念,并初步形成了组块教学模式。曾先后在《人民教育》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了《语文教学要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呼唤智慧的语文教育》等100多篇论文。1995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996年被评为苏州市“十杰”教师。</b></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李智萍,李丹丹老师选择了薛法根老师的作文指导课《让作文写出活泼的语言》;唐翔老师选择了薛老师的《狐狸和葡萄》一课进行学习。</span></p> <p>🌸李智萍老师说:</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语文学习的重点就是学会写作文。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写一篇作文简直是太难了,拿到一个作文题目,根本不知道从何下笔,不懂得抓住作文的主题。今天,听了薛根法老师讲的《让作文写出活泼的感受》这一课,我深受启发。</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写作文历来是大多数学生的“噩梦”,很多语文老师无从下手。可是在薛老师的讲解下,原来写作文这么有趣。薛老师的课从四方面展开:1、从“会想”到“会写”。2、思想就是脑子在“说话”。3、没有积累就没有写作。4、写作从阅读起步。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我们都知道,语文来源于生活,那么在引领同学们寻找写作文的素材时,也要在生活中去寻找。薛老师说: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认认真真的观察大自然中的事物,感受大自然。就能写出一篇好的文章。</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今后的作文课,我也要实践薛老师的方法,引导学生选用恰当精妙的、新鲜传神的、具有形象性的、极具表现力的词语,使所描述的对象给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的感觉,以增强感染力;把所描写的事物表达得清楚明白,富有个性。</span></p> <p>🌸唐翔老师说:</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听薛法根老师这节寓言故事《狐狸和葡萄》,教学时老师以围绕这则寓言故事充分的讲解了寓言的重要性,寓言故事简短且具有深意。老师利用板书在展示文章脉络的同时,注意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老师,让学生看图说话,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以及通过续写故事来引导学生更好地领悟文本的核心价值。</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我想这些环节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对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以及写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同时紧紧围绕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来实施教学的。</span></p> 王崧舟 <p><b style="font-size: 15px;">  王崧舟开创了“诗意语文”教学流派,构建了“新成功教育”办学模式,在他的领导下,拱宸桥小学由一所区内普通小学一跃成为杭城的新兴名校。他还一直潜心于小学语文教育科学的研究,先后出版《小学作文教学改革与流派》、《王崧舟小学语感教学法》、《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王崧舟讲语文》、《听王崧舟老师评课》、《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等多部教育教学论著,在省部级以上公开刊物发表论文180余篇。</b></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侯丽莉老师和闫朝霞老师分别选择了王老师的《爸爸的花儿落了》和《枫桥夜泊》作为学习内容。</span></p> <p>👑闫朝霞老师说:</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王崧舟老师执教的《枫桥夜泊》把我们带到了千年前那个静谧而又落寞的秋叶。王老师绕过了一般老师坐实坐稳的“愁眠”二字,而是敏锐的抓住“钟声”这一意向的内涵,并将它放在文化的时空里,于是,这首诗就超越了“文字”与“文学”而触及了“文化”层面,王老师带着我们经过当代的陈小奇,清代的王世祯,明朝的高启,宋代陆游,终于到了那个初唐的秋叶,站在了张继的面前。</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通过五个板块枫桥钟声越千年,张继独听寒山“夜半钟声化愁眠”“月落时分听钟声”钟声悠悠情满天的教学,独创钟声文化,把《枫桥夜泊》这首诗放在文化和历史的语境的星空中来尝试,于是,课堂因此厚重而丰满。</span></p> <p>👑侯丽莉老师如此感慨:</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听完王崧舟老师执教的这节课,让我不由对王老师又心生几分敬意。巧妙的课堂设计,深厚的语言功底,循循善诱的启发引导,让人拜服!</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上课伊始,没有多余的寒暄互动,王老师直接发作业纸检查孩子们的预习情况,也是为学习新课做铺垫。开门见山,我喜欢!</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紧接着,了解小说梗概后,王老师用“时间、地点、事件”三个关键词,串起了三个插叙事件:病床临终嘱托,爸爸逼我去上学,爸爸让我去寄钱。这三件事王老师都是按:读文,品意,再读文的流程组织教学的。但每个事件的引导方式却不尽相同。</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品读这三件事后,王老师就引导学生回顾全文,通过为事件“找位置”的方法,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插叙。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明白插叙的作用。</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最后,通过音乐和文字描述为学生创设情境,指导学生紧扣文本学写插叙。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课堂构思巧妙,学习流程环环相扣!除此之外,更让人欣赏的是王老师深厚的语言功底。</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课堂上,他舌灿莲花。每个句子听上去都让人觉得舒服惬意。</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过渡语,他这样说:“是的,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她闯过的哪里只是寄七十元钱啊,她闯过的哪里只是去一趟正金银行啊。她闯过了害怕,闯过了紧张,闯过了恐惧,闯过了对她来说,人生的一道难关。”</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评价学生,他这样说:“你的嗓音已经像个大人了,很浑厚。”“读得真好,像极了当时的英子。”</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当学生遇到不解处时,他这样引导:“那就奇怪了,为什么明明心疼,为什么还要打的那么厉害?”“你们想想看,所有的’闯’都需要靠什么?”“英子闯过了什么?”</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只言片语,道不尽王老师课的魅力!真希望有一天,我可以站在讲台上,用我的构思,用我的语言,用我的举手投足,用我的一切告诉学生:我,就是语文!语文,就是如此迷人!</span></p> <p>  提出“大问题”教学的名师黄爱华、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好玩和有趣的名师华应龙、提倡组块教学的薛法根、倡导诗意语文的王崧舟、被誉为小语界“多面手”的张祖庆老师……智慧、学识的积淀让他们的课堂充满了磁力!感谢他们,让我们在教学大道上,行有方向!</p>

老师

学生

教学

语文

学习

这节

课堂

王老师

数学

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