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教故事

灵犀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1, 100, 250);">春风化雨&nbsp;&nbsp;&nbsp;润物无声</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说说我的家教故事</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span style="font-size: 15px;">兰州外国语学校七年级八班李涵蕊父亲李国杰</span>&nbsp;&nbsp;&nbsp;</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朱子家训》等古人古训,随着时间的沉淀凝结成了一种文化符号,成为了一种普遍为世人所遵循的价值认同,于无声无息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影响着每个家庭,乃至于每个人。</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家教和家风对一个家庭而言,前者是价值认同,后者是文化传承。何为家风?或许是一句话,或许是一个规定,不见得白纸黑字挂在墙上,但却深深的藏在每个家庭成员的心中,自觉遵循,传承发展。可以说,家风就是文化和道德的言传身教,是智慧和处世方略的潜移默化。</p><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的父母都是出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农民,见证和经历了那个时代的许多苦难,在他们看来,作为一个本分的庄稼人,地比天大。所以,他们把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给了庄稼地。对子女的教育,大致都是简单的、粗放的。他们文化浅薄,说不出什么警世之言、处世之语,却能用最淳朴最简单的言行告诉子女为人处事的道理:孝顺、勤俭、诚信、担当。</p><p>&nbsp;&nbsp;&nbsp;&nbsp;&nbsp;多年以来,不管在哪里,不管干什么,不管遇到什么事情,父母言传身教给我的这些道理,我始终记得。13年前,我收到了上天赐予我的最好的礼物,女儿的呱呱坠地,带给我无尽的幸福和快乐。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我们小心呵护、悉心栽培,也用我们的言传身教引导孩子要孝顺、勤俭、诚信、担当!</p> <p>&nbsp;&nbsp;&nbsp;&nbsp;&nbsp;百善孝为先。我的爷爷在我出生前几年就去世了,奶奶据说是以前大户人家的闺女,为人强势,对我爸妈和我们姐弟都要求严格,小时候调皮了,稍有不慎就会招来奶奶的“教训”。人老了,总会莫名其妙的闹脾气,有时的吹毛求疵、无中生有,搞得人心情郁闷、极度委屈。但每次爸妈都顺着奶奶,从不正面顶撞,爸妈告诉我对长辈不但要孝还要顺,哪怕是长辈错了,也不能正面冲撞。那时不太懂,只觉得父母懦弱。等长大了,父母老了,才明白其中的意义。其实他们的“吹毛求疵”、“无中生有”,更多的是一种自我情绪的宣泄,有时只是对自己“人老不中用”的一种恐惧、抵触和无奈。</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上高中时,父母的身体就不好,随着年龄的增大,身体更是每况愈下,记不清是从那年起,父母便成了医院的常客,每次住院我都会想方设法赶回去,有时一年一两次,有时一年三四次……在女儿的记忆里,出生以来爷爷、奶奶就是个“药罐子”,我们每年也总会抽空带她回老家,陪老人住上几天。如今,母亲已经不在了,年迈的父亲身体也是时好时坏,女儿总会时不时的问我一些爷爷的近况,也会偶尔发个视频跟爷爷聊聊天,叮嘱爷爷要照顾好身体。每每这个时候,我总是心存欣慰、充满感动,我想这就是孝心的延续、家风的传承,这就是言传身教的力量。</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身为农民的父母用他们周而复始、年复一年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告诉子女,人要勤劳、要节俭。在我五岁时,为了改变家庭的生活环境,我们一家从“山里”搬到了“平塬”,由于是外来户,村上分给我们的土地很少、质量也差。父母就在离家3公里外的山里承包了几十亩山地,每天天没亮就下地了,晚上点灯了还没有回来。山地贫瘠,坡度大、耕种难、收成低,但父母硬是靠着人力开荒种地,避免了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一家人饿肚子,也用手中的余粮帮衬了一些亲戚和邻居。也正是那个时候的艰难困苦,使父母积劳成疾,不到五十就疾病缠身。</p><p>&nbsp;&nbsp;&nbsp;&nbsp;&nbsp;回老家了,我会带女儿看看我们以前种过的山地,给女儿讲讲爷爷奶奶和我小时候耕种的情形,让孩子体验作为一个农村人的不易,明白“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道理,培养孩子勤劳、节俭的品质,珍惜当下,懂得惜福。</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诚信、担当是父母教给我们姐弟的另外两项品质。父母一辈子,最见不得人撒谎,也见不得人和稀泥、没担当。小时候也曾因调皮而犯错,因怕父母责怪而撒谎,心存侥幸却总也逃不过父母的双眼,等待我的便是严厉的责罚。责罚过后,母亲又会拉着我唠叨一堆的道理。长大后,一个人在外闯荡、拼搏,难免会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父母问起,我总是说“都好、都好”,从小耳濡目染、言传身教我们的诚实,在这一刻,总让那些“善意的谎言”听起来那么的蹩脚。</p> <p>&nbsp;&nbsp;&nbsp;&nbsp;&nbsp; 听父亲说,爷爷有兄弟六人。民国18年闹饥荒,为了活命,太爷爷带着6个儿子“钻了山”,但不幸的是健康活下来的只有排行老四的爷爷和最小的六爷,其他几个或是夭折或是成了残疾。到了父亲这一代,也只有父亲和六爷家一个叔叔。在叔叔八九岁时,六爷也撒手人寰,父亲便承担起了照顾一家老小的责任,艰辛可想而知。每当听父母说起这些,我总是由衷地佩服父亲。他虽没有给过我优越的生活,却用行动告诉我什么是责任和担当。</p><p>&nbsp;&nbsp;&nbsp;&nbsp;&nbsp; 女儿小时候每晚睡觉前,我都会将一些生活中的趣事和道理编进“小浣熊故事里”讲给孩子听,孩子总是兴致勃勃、问东问西,我也会不厌其烦的每晚编故事,哄孩子入睡。现在孩子大了,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有了自己的思想见解,但这些从小教给孩子的道理,孩子都记在心里,也将一生受益。</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除了教给孩子孝顺、勤俭、诚信、担当这些品质外,我希望我的女儿能够更勇敢、更自信。我想告诉她,在爸爸妈妈眼里,你永远都是最棒的!很多事情你可以做的更好,只是缺乏尝试的勇气和信心而已。</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人生就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是自己舞台上的主角。加油,宝贝儿!勇敢逐梦,快乐成长,让你的人生舞台璀璨起来、绚丽起来。你的努力,爸爸妈妈看的见!</p>

父母

言传身教

孩子

爷爷

担当

家风

女儿

道理

父亲

六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