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青山脉,蜿蜒起伏千里绵绵默相伴。</h3><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乌梁素海,天上之水河套游走秀流弯。</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塔布坝头,鸿雁飞落塞外渔场袅炊烟。</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地域辽阔,群山伟岸江湖苍美野草淹。</div></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聆听呼唤,方刚血气跃跃欲试翘首盼。</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触摸容颜,白云聚散铁打营盘远眺览。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尝试创业,泥巴裹腿斗地战天抛血汗。</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感受跋涉,苦辣酸甜青春彷徨留呐喊。</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八方汇聚,他乡相识安营扎寨共戍边。</h3><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兵团建制,现役军人退伍老兵小青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知心姐妹,苦乐相守抱团取暖经磨难。</div></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结义兄弟,豪爽醉卧肝胆相照度时艰。</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集合号角,梦中惊醒乱作一团洋相现。</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脱坯垒墙,赤膊上阵挥汗如雨陋室眠。</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滩涂耕种,白茫盐碱育苗插秧收成浅。</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捕捞作业,轻舟逆水撑篙起网炖鱼鲜。</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割蒲打苇,风餐露宿汗浸衣背透心寒。 </h3><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人拉驮车,冰上运输络绎于途弓腰弯。</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排灌挖渠,会师前旗肩上河泥重泰山。</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决堤抢险,人墙堵漏冷水漫胸咬牙关。</div></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创办学校,选材任贤辛勤园丁知识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抢救战友,肩扛担架夜奔卌里众累瘫。</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放映电影,之前热盼之后模仿台词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惊动全国,仗义执言王亚卓酿大事件。</p><p class="ql-block"><br></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艺青年,吹拉弹唱样板戏里角色担。</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体育高手,田径兵乓自挖泳池群星璨。</h3><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企盼过节,膘猪肥羊大馅饺子欲垂涎。</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男女互助,馒头作礼劳力支援喜开颜。</div></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情窦初开,品尝浪漫东躲西藏须障眼。<br></h3><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土炕油灯,佳节思亲铺纸书信泪潸然。</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睡前故事,笑掉下巴复位大仙睡身边。</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探亲心切,坐卧难眠夜半出行躲屋坍。</div></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历史车轮,轰鸣碾过风雨飘摇时境迁。</h3><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青葱岁月,不复重返光阴流逝如云烟。</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弹指挥间,似水流年白驹过隙人生短。</div></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浩瀚长河,时代穿梭斗转星移改容颜。<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世纪过半,兄弟姐妹呼唤记忆彻无眠。</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你来我往,轻歌曼舞诗情画意暖心田。</h3><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挚友相聚,家长里短谈笑风生把言欢。</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隔空守望,友朋为伍信息互联报平安。</div></h3> <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旧地重游,千里寻梦举目秋境落归雁。</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前旗新貌,三公雕塑骑士威武敬仰瞻。</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苇荡蒲林,别梦依稀回首斑斓感万千。</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水畔泊船,乡音故土人生风帆泛漪涟。</div></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紧急集合</p><p> 从1969年3月起,我们一群中学刚毕业的知识青年从北京、天津、呼和浩特、保定、青岛、余姚等城市,陆续来到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十九团七连的驻地——塔布,开始了部队管理模式的新生活。刚来的我们很不习惯,一切都在适应中。地处北疆的建设兵团本身就担负着屯垦和戍边的双重任务,又正值珍宝岛事件刚刚发生中苏关系空前紧张,似乎战争一触即发。这天半夜第一次紧急集合号吹响了,慌乱中有人从窗户越出找不到北,有人光着脊梁边跑边穿棉袄背包也不要了,有人懵了头抱着个脸盆跨出门,我到处找不到背包带夹着被子去集合(后来才知背包带被睡在旁边的战友拿去用了),还有裤子穿反的,光着脚丫没穿鞋的……看着眼前洋相百出的队伍,曾是大比武尖子的现役军人连长鼻子都气歪了。</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捕鱼作业</p><p> 连里的生产任务以渔业为主。我们排是渔业排,任务之一是驾着小船到湖上事先布下的网点蹲在船帮上收网,从网上摘下一条条扑腾着的大鱼。刚上船时我先当灶头军,后跟着老渔工学撑篙肇船捕鱼等活计。记得第一次在船上吃饭老渔工把鱼头给了我,我心里还犯嘀咕,后来才知鱼头是人家的最爱。在水上干活有苦也有乐,苦为:头上水里俩太阳,晒得黝黑;蚊虫叮咬,满身大包。乐为:午饭水上吃,湖水炖鲜鱼。</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连扬名事三桩</p><p> 第一桩:盖礼堂。这是连首长敢作敢为作的重大决定,为此专门建了砖窑。我们参与脱坯、烧窑、拉砖、和泥、垒墙,就在留有门框窗框的围墙全部垒好准备上房顶时,消息不胫而走上级马上叫停。“露天”礼堂就这样留存于世,全连集合开个会蹲着吃个饭什么的都在里面。</p><p> 第二桩:种水稻。河套地区得益于黄河一大利,是内蒙主要的产粮区,可我连拥有的却是大片滩涂盐碱地。连首长带着我们试种水稻并轰动兵团,听说时任内蒙书记的赵紫阳都打算来我连视察,因山洪断路没能来成。种水稻的事终因投入产出不成正比,后不了了之。 </p><p> 第三桩:节煤灶。是炊事班长赛西亚拉图的发明。赛西是呼和浩特老高中知青,蒙古族,他工作勤奋好动脑子,把传统炉灶改造成节煤灶,内蒙兵团系统在我连召开推广节煤灶应用现场会,赛西出了名,我连也出了风头。</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背 砖</p><p> 七连要在自己的驻地建大礼堂,一排男生在请来的窑工指导下脱坯,运砖则是车拉人背男女齐上阵。我们在砖窑到礼堂工地的四五百米路上走过无数个往返,甚至清晨起床得先背砖在这条路上走一趟才能吃早饭。虽然工作量增加不少,但眼见着礼堂围墙越垒越高,大家还是很有成就感的。</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扛 粮</p><p> 兵团配给我们70%的粗粮30%的细粮,有玉米面、小米、白面和大米等,连里三百来号人吃饭,隔不了多久就要到前旗拉一次粮食。大家轮流去,女生也不例外,50斤一袋的粮食女生扛,200斤一袋的男生背,几位大力士女生巾帼不让须眉也能扛起200斤的袋子。那时崇尚脏活累活抢着干,咬着牙往前冲。</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下 馆 子</p><p> 我们愿意去粮库拉粮有个原因,那就是能顺便在前旗下馆子吃顿肉末面或羊杂汤。平时闻不到肉味又干着繁重体力活的男生敞开肚子,二两一碗的面照着六七碗招呼,桌子上堆满一摞摞空碗的画面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中。</p><p><br></p> <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人 力 车</div> 一年之计在于春,连里开始往菜地送肥。有几日,享受口粮待遇的退役军马生病了不能出工,可送肥的任务紧季节不饶人啊。二排长决定马休车不休,人替马拉车。四个壮小伙自告奋勇担当此任,我们班的三丁人高马大,一米八几的个头是驾辕的不二人选,其他三人拉的拉,推的推,往返于送肥的路上。对面老乡赶着马拉的车擦肩而过,哼唱的小曲儿悦耳动听:大青山,乌拉山,后套那个川;大青山上的石头呀,乌梁素海的鱼,还有那个芦苇呀,一眼望不到边……一幅美丽图画。</h3><h3><br></h3> <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割 头 记</div> 夏天割蒲草是个辛苦活,要在齐腰深的水中作业。那天小船又将全班战友送到蒲林,大家下船小心翼翼艰难地淌着水向作业点走去。我下船较晚急忙追赶队伍,慌乱中被脚下的蒲草茬子跘了一下,身体前倾倒下的一刹那,原来举在空中的镰刀准确地砍向了自己的头顶,瞬间鲜血淋漓,滴在了湖面上。见状,惊愕的战友立即驾船把我送回驻地卫生室包扎。看着满头缠着绷带的我,军医忍俊不禁:你是割草啊还是开颅啊?<br></h3><h3><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冬网捕鱼</p><p> 冬网捕鱼是我们那儿的一景,先用冰镩凿洞、下网绳,在脚上绑上冰齿鞋,将腰上系着的绳子与拉网的牵引绳连接;再将队伍排成扇形,半蹲着身子一起向后倒着退,用力拉直腰间的绳子;同时喊着口号,号头:同志们呦欧,加把力呦欧;众合:哎-哎嗨呦欧,哎嗨呀儿拉网嘿;号头:什么风?众合:西北风;号头:西北风;众合:下天津;号头:天津卫人烟多,出了一个白凤英,白凤英样样行,能歌善舞好名声……号头是早年从白洋淀迁过来讨生活的老职工,我们这群毛头小子跟着他喊这种号子,喊得还挺带劲。在号声和踏冰声中,满满一网活蹦乱跳的黄河大鲤鱼被拉出水面。最后便是冰坨车穿梭运鱼,甚至连解放卡车也曾开上近一米厚的冰面拉鱼,场面十分壮观。</p><p><br></p> <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馒头的故事</div><div> 连里的男生排和女生排结成对子,白天干活男生帮女生出把力,晚上女生把省下来的窝头馒头送到男生宿舍犒劳我们,天天如此其乐融融。一天收工较晚天已漆黑,我们急着去打饭就手将拉苇子用的冰坨车放在了宿舍门前。饭后两名女生又端着一盆馒头款款而来,黑灯瞎火没看到脚下的冰坨车被拌了个大马趴,馒头飞将出去。趴在地上的女生眼见着白白的馒头滚落一地心疼得哭了。等待中的我们听到“咣当”的盆响声冲出屋门满地摸馒头,捡到后用手拍打几下尘土就大口吃起来。女生破涕为笑。</div><div><br></div></h3> <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认 怂</div> 这年夏天七连二排和五排被抽调去坝头团部搞基建,二排是男生排,当仁不让吊线砌墙,五排女生排配合和泥递砖,大家干得热火朝天。随着墙越砌越高我的恐高症也越来越严重,颤颤巍巍的样子被细心的女生志琳发现了:“快下来别硬撑着了。”随后她麻利地踩着架子上来替换了我。这一刻我只能认怂。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抢 险</div> 傍晚,从盖房工地收了工的二排五班接到团里的紧急通知,坝头小桥因被洪水冲垮需要连夜抢修。军令如山,我们班在齐排长的带领下第一时间到达现场,不由分说干了起来。夜幕降临一片漆黑,亲自在现场指挥的吴克本团长命令司机打开吉普车的大灯,两道白光照亮了我们脚下的路。经过奋战桥面修复,我们也得到团长的表扬。<br></h3><h3><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蔫 土 匪</p><p> 连里的瓜田长势喜人,连长派老实可靠的女生排看园子。大西瓜少不了有人惦记,一个没有月亮的夜晚,地里几个人影晃动,手疾眼快眼看就要装满提包,不巧被巡逻的女生发现,慌忙中弃包而逃。第二天全连集合时连长高举着大提包问:“谁的提包昨晚落在瓜地了?”一阵沉默后连长宣布:“没人认就充公了。”提包的主人很是沮丧。</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冠李戴</p><p> 连里每隔几天就要派通讯员赶着驴车去新安镇邮局取邮件,驴车回到塔布村时大家纷纷聚拢过来查找自己的家信和包裹。这天我们正围着驴车挑拣,只听有人高喊:“朱三,你家寄包裹来了,都是糖呢!”一群傻小子簇拥着高举包裹的殿林跑回八班宿舍,三下五除二吃光了糖块。打扫战场的人拿起包裹皮才发现:“不好,这包裹是朱兰的,谁这么不长眼啊。”众人面面相觑之后不敢言语。女生朱兰不知自己包裹的去向,打听了好久。</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生龙活虎</p><p> 我连的体育活动搞得生龙活虎。我们利用黄河灌渠的水自造泳池,在稀泥黄汤中游泳锦标赛开始连奎勇夺蛙泳第一;自制篮架练球,崔嘉、传明、连忠、加强、宝华等人组成的七连篮球队横扫坝头无敌手;田径锦标赛阿宽跳远飞身一跃五米多,小林腹卧式跳高越过1.55米姿势优美引来全场喝彩。</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自得其乐</p><p> 那时我们这些精力充沛的半大小子还到处找乐子鼓捣些不着调的事,就说起绰号吧,我和葆泰、小林就有不少创造:半亩芝麻地、差五分六点、追狼上树、业余华侨爱好者、三潭印月、黄马褂、小白鞋……尽管我们当时只图一乐没想声张,但这些绰号还是传得沸沸扬扬。</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惊魂一刻</p><p> 经常有老乡骑马来连里办事,马就拴在连部门口。一天文书崔嘉按捺不住翻身上马,不等他坐稳夹蹬勒缰绳,马就箭一般窜了出去。转眼过小桥来到后勤院门口,马贴着土墙蹭进去冲到晾衣服的铁丝前,眼见危险就要发生,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说时迟那时快,只见崔嘉猛的一个低头躲过铁丝摔下马来,坐在地上半天说不出话。远处老乡边追边喊:“都是生马蛋子,后生可不敢骑呀!”</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临危解难</p><p> 一天晚饭后我们正在屋里聊大天,忽听外边“咚”的一声闷响紧接着传来“救人呐”的喊声,大家慌忙跑出去,原来是我们班的精明练单杠时不幸失手头朝下摔到地上,已口吐白沫不省人事。连里的女军医和我们二排的八人连夜用担架将其送往前旗医院。在月夜中用了多长时间跑完这几十里路我已记不清了,但印象深刻的是躺在担架上的精明死沉死沉的,当我们把他交给医生后全都累瘫在地。</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编 鱼 篓</p><p> 乌梁素海水草茂盛,芦苇和蒲草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打下的芦苇送去造纸,蒲叶留着自己编鱼篓。连里有不少从白洋淀过来的老职工,他们的家属把编鱼篓的手艺传授给女知青:新鲜蒲叶晾干,用碾子轧扁,编织成篓。我和其他男生也曾帮她们干过踩碾子轧蒲叶的重活。</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过“八一”</p><p> 每年“八一”建军节是大家惦记的日子,过节前我们就不停地到猪圈溜达看那头重达三百多斤的胖猪,我发现一拍手猪身上的肉就哆嗦,大家也屡试不爽。“八一”连里杀猪宰羊伙房热闹起来,各班来打饭的人举着盆儿冲炊事班长赛西高喊:“多来点肥的!”赶上吃饺子各班把半成品肉馅及和好的面领回宿舍自己想辙包。大家敞开肚皮解馋,有人见过小民双手拿筷各插六个大馒头全吃了,传闻女生排长吃过六十个饺子两天早操不见踪影。</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铁 哥 们</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我和小林都是较早分到七连的,我性格外向他不爱说话,可我俩总爱往一块凑成了铁哥们。那年我连支援邻居十二团五连抢收麦子,我去了没几天就因拉肚子被送了回来,小林正好在连里马车班干活有空就过来陪我。他见本已滴水不进几乎虚脱的我一趟趟往厕所跑就主动搀扶,心细的他居然还在厕所帮我驱赶蚊子。</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一天小林悄悄告诉我他要去参军了,真替他高兴。那时我正好看场院住在外面出行方便,就说好熄灯号后出发去送他。由于是秘密行动我们选择走小路,没有月光的夜漆黑一片,我俩深一脚浅一脚摸到了新安镇。等我独自再按原路返回时害怕起来,慌乱中掉进水塘裤子湿了大半截,回到窝棚已是后半夜了。半年后小林又回到连队,才知是因为林彪事件部队停止征兵,我很替他惋惜。</span></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御用神医</p><p> 我们五班长老孟是呼和浩特来的知青,老高中的,一肚子学问,每天晚上熄灯后总要给我们讲上几段古今中外的奇闻异事,特别受欢迎,尤其是那些小笑话常把大家逗得捧腹大笑。但班里的精明却最怕听笑话,他下颌关节有习惯性脱位的毛病,好几次笑大发下巴脱臼动弹不得。幸好卫生员松林在我们班,只要有情况松林就会翻身下炕,飞奔过去,照准部位,一巴掌上去下巴立马复位。后来由于老孟的笑话天天讲精明的下巴常常掉,松林干脆搬到精明身边挨着他睡,待笑话讲到高潮处精明大笑时,松林的手就下意识地放在他的下巴处,只要听到他发出“啊啊”声,松林就“咔嚓”一下手到病除。松林成了精明的“御用神医”。</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生活点滴</p><p> 其一:干体力活特别费衣服,不定什么时候就刮个小口磨个大洞,男生手笨又懒得补就露着肉穿。于是连里成立了缝纫组,余姚知青为群还给我做过一身合体的绿布衣服,何振岐指导员的家属来连里探亲也义务给我们补衣服,我的一件外衣曾补过十几块补丁。那时以艰苦朴素为荣,穿打补丁的衣服并不觉得难为情。</p><p> 其二:那时每月仅五元津贴,我们领到钱后先去逛小卖部,起初还计划着花,后来呆的时间长了胃中寡淡看见能吃的东西恨不得都想买。有一次我和文书崔嘉把俩人的津贴全买成锅盔、肉罐头和水果罐头,摊了一地,着实美餐了一顿。结果那个月我没给家里回信,实在没钱买邮票了。</p><p> 其三:我们与附近老乡进行易物交换也是一大发明,交易一般是在周末进行,从宿舍后窗伸出个篮子,里面装上衣服、棉帽、棉靰鞡鞋,老乡取出后再给我们放上鸡蛋、羊肉、胡麻油。互通有无的商品交换让大伙打了牙祭也让个别人冬天挨了冻。</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 脑 炎”</p><p> 有年夏天排里的两个班被抽调出来支援团里架设团部通往一连所在地坝湾的通讯设施,白天挖坑埋电线杆边干边前行,晚上则走哪儿住哪儿甚至睡过牧民临时搭建的羊圈。大家都感到疲劳时我先出了状况,晚上收工回来卫生员松林给躺了一天的我测过体温吓了一跳,拿出《卫生员手册》思索着:高热39.8度、头痛……大脑炎,快送医院!好在我们是在公路边架线,大家手忙脚乱地把昏睡中的我抬上小推车,拉到沙石路边拦截路过的车辆。几次没成功情急之下大家把小推车横在了路中央,这法子虽危险但奏效,很快一辆大货车急刹在小推车前。到达团卫生队夜班罗军医做出诊断:“急性扁桃体炎,马上住院。”卫生员吐了下舌头:“不是大脑炎呀?”又松了口气:“幸亏不是大脑炎呀!”</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躲过一劫</p><p> 我扁桃体炎治疗出院后就接着休探亲假,张连长批准我第二天离队,战友们还在外面架电线杆,我得独自一人回班里住上一夜再走。此时我已归心似箭,就在连里各处溜达看有没有顺风车好搭。也巧了,天擦黑时前旗来了辆拉草的马车并要当晚返回,车倌知道我要去火车站就说:“后生你不怕颠就坐草垛顶上吧。”我坐着马车提前离队,夜里冒着瓢泼大雨登上了火车。回京不久我便收到铁哥们小林的信:“你走的那天夜里大雨把你们班土屋的地基泡塌,房梁掉下来正砸在你睡觉的地方,把你的蚊帐都砸炕洞里了,连长急得要命大喊屋里有人睡觉快救人。”天哪,“归心似箭”让我躲过一劫。</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针刺麻醉</h3><h3> 我的扁桃体经常发炎,这次又高烧住院,团卫生队医生建议我如果反复发作可考虑在探家时手术切除。正好出院后我回京探亲,就到同仁医院做了手术。也真寸劲儿了,手术时我偏偏赶上了那时试行的针刺麻醉。术前在我脖子、身上扎上通了电的针灸针,喉咙局部喷上药,一边一个护士抓住我的胳膊,医生迅速切除了一侧扁桃体。顿时钻心的疼痛向我袭来,医生要切除另一侧时我死活不张口了。这时护士念起毛主席语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无奈之中我只好下定决心又受了二茬罪。过了几天我就从广播里听到我国成功进行针刺麻醉手术的报道,心中五味杂陈。不过从那以后我发烧的次数大大减少了。
</h3><h3><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良师益友</h3><h3> 我调到团后勤处当通讯员时,文光是文书,我俩同住一屋朝夕相处,他像大哥一样在各方面给予我帮助。他是我的入团介绍人,手把手地教我刻蜡版,我代表团里去师部参加乒乓球联赛是他提着行李送我上车……文光上学走后我接替了他的文书工作。他是在内蒙古警官学院院长任上退的休。
我和新志是好朋友,我在七连他在副业连时我们就认识,后来分别调到团里关系就更密切了。他喜欢画画还会书法作诗,是个才子,曾画了一幅油画送给我,笔下的马克思形象逼真。他如今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h3><h3> 双白原在坝头十连,后到团宣传队、兵团宣传队。他舞跳得好还演话剧,才华十分出众,我们团后勤处副处长,演过《万水千山》的田平看他是个好苗子专门辅导过他。双白现任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h3><h3><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暖 窝 窝</h3><h3> 一次我到前旗出差住在团转运站,凛冽的北风呼啸了一个晚上,仿佛要把人冻僵,好冷啊。早晨起来下炕蹬上大头鞋时感觉有点挤脚,也没当回事儿就匆匆出门上街了。走了一阵儿我总感觉哪儿不对劲,怎么好像两只鞋不一样大似的。我站住脚靠在一根电线杆旁,脱下变小的那只鞋对着木杆子一磕,一只小小的老鼠顺势而出滑落在地上,摇晃着跑了。原来是它,真会找窝呀,我的大头鞋里面可是羊毛的,暖和着呢。<br></h3><h3><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父子不期而遇</p><p> 我当文书期间每月要到三四十里外的师部交报表,这天下午正好来了辆师里到团部办拉鱼手续的吉普车,就搭顺风车去了师部。到达时天色已晚,当我推开招待所大门的那一刻,耳边传来了熟悉的声音:“十九团团部吗,请帮我找一下文书和平。”我惊呆了,眼前这人不是我爸吗?!“爸,别找啦,我在这儿呢!”父亲手举电话扭头看到我也十分惊喜。真是无巧不成书:父亲到新疆出差临时决定返回途中来兵团看我,他在乌拉特前旗站下车时已近黄昏,路人让他先在附近的师部住下第二天再去坝头的十九团找儿子,而我偏巧在这个时间点来到师部招待所,出现在正打电话找自己的父亲面前。父子不期而遇,一夜无眠。</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乐 子</p><p> 后勤处副处长田平原来是总政文工团话剧演员,曾出演过《万水千山》,后下放到我们团,我常到他宿舍听他讲故事。</p><p> 一则:“抗美援朝时我去朝鲜慰问志愿军部队,住在坑道里。一觉醒来发现枕边的饼干被耗子啃了,而旁边说山东快书的高元钧的饼干却一点没少,你猜怎么着,他的鼾声把耗子都吓着了。”</p><p> 二则:“一天我陪战友去车站接从农村来看他的老爹,见面后战友看着他老爹半天没话,我说你怎么不叫人啊?憋急了他喊出:“父——亲!”哈哈,把我笑得眼泪都出来了。”</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意 外</p><p> 立夫是北京科技学校来的知青,他嗓音独特,没多久就调团宣传队,后被某部队文工团相中当了兵。一天我在路上碰到立夫手托军装军帽往团部走,与我同行的大芳是他科技校同学,大芳忙问:“你不是参军了吗?”立夫说是团里派人把他追回来了。还有这事!是金子总会发光,后来他又去了战友文工团,还担任过《长征组歌》的领唱。</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雄鹰展翅</p><p> 电影《闪闪的红星》中雄鹰展翅的镜头就是在乌梁素海这儿拍的。那年八一电影制片厂一行人住在我团招待所,他们每天去湖边芦苇荡里等待雄鹰的光临。功夫不负有心人,运气不错的他们几天后就拍到满意的镜头。以后每当我看这个电影,出现小小竹排向东流雄鹰翱翔的画面,就会联想起他们蹲守在芦苇荡里的情景。</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人才济济</p><p> 团里副业连中人才济济,在连长王成的领导下工作开展得风生水起,有专门的提琴制作和羽毛画加工组,小提琴制作手艺精良远近闻名,利用乌梁素海各种鸟的羽毛巧妙拼搭的羽毛画造型栩栩如生。其中二人成绩突出:制作提琴的茂林后来回城自立门户创立品牌产品远销海外;创作羽毛画的王彦回北京后成为名噪一方的面人工艺大师。</p><p><br></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探 亲 记</h3><h3> 团后勤处供销股负责销售从乌梁素海捕捞上来的黄河大鲤鱼,记得当时一斤大鲤鱼三角四,小杂鱼二角七,主要供应呼和浩特、包头等城市,因为近水楼台,团部职工和家属可以购买。我到团部工作赶上春节回家探亲,就买了二十斤大鲤鱼。因为带着装鱼的鱼篓行动不便,在前旗车站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挤上火车,被站在过道的人堵在门口只好在厕所旁边坐了一夜。到北京后车站广场上有人看见我提着的鱼篓好生羡慕:“这么大的鱼,哪儿买的呀?”那时北京物资短缺,我带回的鱼填补空缺让家人享用多日。探家返回时,年轻力壮的我又担当起运输大队长的角色,双肩俩手都不闲着,把家家给儿女捎的猪油、米面带回兵团。听光耀说他曾从北京带回过十几个大大小小的提包,那可真不是一个小数目,在地上摊开来一大片,算是车站一景了。<br></h3><h3><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轰动全国大事件</p><p> 在结束探家返回内蒙的火车上,我听到喇叭里传出《黄帅的一封公开信——复内蒙古生产建设部队十九团政治部王亚卓同志》的广播,顿时一怔,我们团没这个人呀?回到团里才知王亚卓是王文尧、恩亚立、邢卓三个人的笔名。他们看到团中心小学的孩子向所谓的“师道尊严”开火,知青老师们在酝酿集体辞职,非常不赞成对小学生黄帅日记的宣传,便由邢卓执笔给黄帅写了封信。不久黄帅给他们回了信态度还比较诚恳,可谁成想此事被四人帮利用,在全国掀起轩然大波。他们仨都是我们团政治处的,我探家前还和他们一起打排球呢。邢卓曾给我看过他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面写满了字,说是准备写小说搜集素材用的,我打听小说的名字他还保密。此时他们已被隔离审查,再后来去了偏远连队劳动改造,我就再也没见到他们。</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青春进行曲</p><p> 我们一群涉世不深的小青年在那几年的生活磨练中是分批次成熟长大的,年龄小点的初中知青仍在没心没肺吊儿郎当时,年龄大些的高中知青已情窦初开了,于是连队里出现了一些大胆的地下工作者力图躲避众人耳目鹊桥相会的场景。在当时压抑的环境下,有些人总想把男女之间那点事往明白里整,有的领导给予简单粗暴的处理,为情所困棒打鸳鸯的事时有发生。直到后来全体知青都长大成熟起来,一对对情侣便如雨后春笋般遍地都是了。再后来有的知青结了婚,便张罗着给愚钝的兄弟姐妹牵线搭桥,我在团部时听说机运连老兵史吉的夫人段珍(呼和浩特知青)就是这样一位热心红娘,经她介绍成功的有不少对儿呢。有情人终成眷属,自然规律不可挡呀!</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选送入学</h3><h3> 70年夏天我在二排驾船跑运输,一天早晨出工路上被司号员小翟叫到连部,进屋一看除了连头儿还有昨天下午坐我们运输船来的那位客人。连长介绍说他是北京外国语学院来招生的张老师,想和你聊聊。张老师让我念了一段报纸,听着我有点结巴老师笑了:”别紧张,你再说几句英文吧!”我说学过一年但都忘了,老师就让我念毛主席万岁。“long live chairman mao!”我脱口而出,老师点点头。事后指导员告诉我,招生的履历表和体检表都留在连里了,就等老师的电话即可让我填表,但等来的却是已经在其他团招收别人的消息(据说招的是一名学校领导的孩子)。第一次被连里推荐上大学的机会就这样与我擦肩而过,75年我再次被团里推荐,回北京上了大学。</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