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东坡传》有感

白云

<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用了整整十五天的时间,“啃”下了《苏东坡传》。对于我这个学历不高的人来说,这本书就是一块儿硬骨头,我一点一点的把它“啃”完,没有半途而废,实属不易。</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读这本书让我感到最吃力的有两点:一是有很多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需要边阅读边查字典,有时读一页的文字就需要翻六七次字典,还需度娘的帮助;二是书中引用很多文言文和古诗词,有些句子晦涩难懂,需要边阅读边上网查阅资料。但是我还是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将这本书读完,精神可嘉也。</p> <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林语堂先生在开篇的原序中说,他是基于对苏东坡的喜爱和敬仰之意完成这部书的,我也是基于对苏东坡的喜爱和敬仰之意阅读这本书的,虽然读得磕磕绊绊,但却乐此不疲。</p> <p><b><i>我敬仰苏东坡的英英才气。</i></b></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一说起苏东坡,就不能不提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诗才。他的诗 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情豪迈,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款款情深,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清新雅致,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人生哲理……他才思敏捷,诗意灵动,他挥动如椽之笔,如同儿戏一般。</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他的英英才气还表现在诸多方面。他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还是一位工程师,对中医草药也有一定程度的研究。他任浙西军区钤辖兼杭州太守时,在短短的一年半之间,他为全城谋划并实施了公共卫生方案,包括一个清洁供水系统和一座医院,他又疏浚了盐道,修建西湖,这些足以证明他在工程方面的想象力。</p> <p><b>我敬仰苏东坡的浩浩正气。</b></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苏东坡一向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仕途之路坎坎坷坷,多次被贬,但是他却依然保持本色,风光霁月,高高超越于蝇营狗苟的政治勾当之上。不论是身居高位还是贬谪流放,他心里装的是国家社稷和贫民百姓,他不伎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了。他爱民如子,体察民情,在民生方面颇有实绩。他带头痛陈王安石新政之弊,以致后来“荣登”元祐党人碑第一号人物。他荣耀时不盛气凌人,艰辛时不卑躬屈膝,君子坦荡荡的浩然正气使友人钦佩,敌人恼恨。一个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苏东坡,光芒四射的屹立在读者面前。</p><p><br></p> <p><br></p><p><b>我羡慕苏东坡的融融人气。</b></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正是因为苏东坡才华横溢,刚直不阿,兼有一颗温柔醇厚、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所以无论他在政坛上怎样起起伏伏,无论被贬谪到海角天涯,所到之处总是有人帮助他,爱戴他,追随他。当他被贬离开居住地时,总有一大群人送他启程,那群人里有士绅,有穷人,有各色人等。当苏东坡被赦从海南岛启程北上,在每一个他所经的城市,都受人招待,受人欢迎,大可以称之为胜利归来,每到一个地方都被朋友和仰慕他的人包围着,到达靖江,更是有百姓数千之众,立在江边,打算一睹这位名人的风采。他被贬南方时,好友钱世雄不断写信捎药物给他。有的地方官吏因为在生活上接济帮助他也遭受连累。</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尽管不如意之事众多,但他一生交友无数,知己遍天下,兄弟情深,妻妾对其关爱有加。他的生活又怎可不称为过得快乐呢?</p> <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正如林语堂所说,在读《苏东坡传》时,我们一直在追随观察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伟人生活,这种思想与心灵,不过在这个人间世上偶然成形,昙花一现而已。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