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战“疫”之中,一时多少豪杰 </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致敬奋战在抗疫一线的英雄们 </b></div><br><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u><font color="#167efb">高三(13)班 郭家昊 指导老师:张莉</font></u></b></h5><br> 英雄,是民族的脊梁,是托起信心与希望的人。古往今来,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历史的转折处,英雄常常横刀立马,力挽狂澜;在命运的转折点,英雄常常视死如归,勇赴国难。而今,疫情牵动人心,危难之际,无数平凡的英雄们挺身而出,逆行而上,他们守护国人,成为今年春节里最美的风景。 <br>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致敬少年英雄的气概。 <br> 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衣服,学着前辈的模样和死神抢生命罢了。无数医务工作者写下“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请战书,扛起重任,守护生命;一批年轻的媒体工作者,为传达最及时的战疫资讯,穿梭于疫情一线,站好自己这班岗;社会志愿者用渺小而执着的力量汇聚成爱心洪流,为“冲锋陷阵”的医务工作者送上一口热乎饭;千千万万忙碌在生产建设一线的工作者们,义无反顾,拼尽全力投入到生产建设之中……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正是这些看不清面孔的人们,用双手支撑起双手,用生命点燃生命。 <br> 纸短情长,不胜依依。惟愿“天下山河清影在,人间风雨此宵门”。因为我们知道,你的光明,照亮了此时黑暗的天空,宛若白昼。 <br>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致敬老英雄的壮志。 <br>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白衣逆行,国士无双。面对突发疫情,钟南山院士立即奔赴武汉,吹响抗疫的号角,84岁高龄仍有“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风范。<br> “垂头自惜千金香,伏枥仍存万里心”,身着白衣,心有锦缎。李兰娟院士为把她对疾病的认识告诉更多的医务人员,每天只睡三小时。<br>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大医精诚,为民立命。进入生命倒计时的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与时间赛跑,他用他渐冻的生命,与千千万万白衣卫士一起,托起信心与希望,排国难于危急,救民众于水火。 <br> 为民请命的他们,是真正的民族脊梁。<br> 让我们认真记住他们,因为他们,我们才有更值得期待的未来。我们相信:黑夜即使漫长,也阻挡不了曙光。 <br> 青年人,老年人,他们是儿子,是父亲,是妻子,是丈夫,更是英雄!中国因为有了英雄,人们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挥,却不觉悲凉;中国因为有了英雄,天黑有人点灯,下雨有人撑伞;中国因为有了英雄,疾病与灾难都会成为岁月的尘埃;中国因为有了英雄,春风将吹开这里的樱花。在这里,疾病肆虐后的冰冷土地下,是即将破土而出的春天。 <br> 为众人抱薪者,必为人民所铭记。致敬战“疫”之中的英雄豪杰们!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br><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樱花将灿,雾尽风暖</b></h1><h5 style="text-align: center;"><u><font color="#167efb"><b><br></b></font></u></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u><font color="#167efb"><b>高二(19)班 周慧勤 指导老师:刘金菊</b></font></u></h5> <div> 愿历此坎坷,山河可无恙,人间皆可安。 <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题记</div> </div><div> "不吵,不堵车,早上七点,像凌晨三点。"己亥年末,庚子年初,神州大地之上,新冠病毒猖狂,一时间,人心惶惶。热闹被病毒藏了起来,每个人和每个人,都隔开了很远。还有多久才能摘下口罩,面对面问一声好?<br> 庚子新春,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在武汉爆发,并迅速蔓延全国。这是2020年给中国的特殊"考卷",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平民百姓,我们每个人都是"答卷人"。<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风雨同舟,携手共进</b></div>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可能就是一座山。<br> 面对这场来势汹汹的疫情,举国上下奋力抗击。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每个行业,每个人都拿出了自己最强的气势,以最好的状态投入战斗。<br> 武汉封城不代表被抛弃,隔离病毒并不能隔离爱。疫情爆发,钟南山院士呼吁人们"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而他却在耄耋之年毅然逆行,巍然坐镇防疫前线;张定宇院士以渐冻之躯,同千万白衣天使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抢人……有名之士令我们肃然起敬,无名之辈更令我们热泪盈眶。<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山川异域,风月同天</b></div>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 <br> 疫情当前,日本捐赠给武汉一批抗疫医疗物资,医疗包上写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八个字。这八个字源于鉴真东渡,曾见证了千年前中日友好往来的历史。千年前,它随着鉴真到达日本;千年后,它随着物资回到中国。<br> 抗疫无国界,患难见真情。巴基斯坦真情相助,调动国库援助中国;俄罗斯千万人飙中文高喊"武汉加油,中国加油",向中国捐赠23吨医疗物资;"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的科摩罗也向中国伸出援助之手……看啊,我们不是孤军奋战。<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div> 疫情从武汉到全国,支援从全国到武汉。<br>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繁星般的物资从四海而来,署名之处竟如出一辙——中华儿女;捐款箱前,当警察询问名字时,一句"免贵中国人",是多么英姿飒爽,挥手离开的你,背影是那样伟岸。<br> 凡人之躯,亦可比肩神明。15岁少年赵珺延在国外高价收购万只口罩,只身一人护送回国;一人扛起一条生产链的袁宏伟,仅用16天便完成200套订单;慈善大使韩红毅然前往武汉,不惜倾家荡产,为武汉捐款上亿元;年近古稀的拾荒老人李学明放下近万元捐款便转身离去……一个个微小的身影背后,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33333">身着白衣,心有锦缎</font></b></div> 世界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br> 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我知道你是为了谁。穿上战袍,你们是抗疫的"逆行者",是病毒的"狙击手",是患者的"生命线";脱下战袍,你们也是父母捧在掌心的宝贝,是爱人心头的朱砂痣,是家人依靠的顶梁柱。<br> 2003年,全中国守护着90后;2020年,90后守护着全中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没有壮丽的易水送别,却有"壮士一去不复返"的决心。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守护着这个国家……国有战,召必回,战必胜!<br><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33333">武汉不哭,我们等你</font></b></h3> 樱花将灿,雾尽风暖,武汉不哭,我们等你。<br> 既然我们都是两只脚站在地面上,那天空一样的蔚蓝,阳光一样的温暖。岁月如注,谁不曾有过辉煌,谁又不曾有过悲伤。原来国泰民安,就是车水马龙,人声鼎沸。<br> 朋友,请再等等,等这个城市重新按下播放键,等地铁里的人多的挤不上这一班车,等大排档里吵得必须扯着嗓子说话,等去武大看樱花的人比花还多,等过早抢不到最爱的那碗热干面,等汽车把二桥堵得望不到头,我们可以笑着飙一句"我信了你的邪"。<br> 愿世间遍布白衣的笑颜,那份明媚能溢出眼底;愿苦骸骨骼不再,悲伤痛苦远离;愿疫情消失,警报解除,人们再聚,互相拥抱;愿历此坎坷,山河可无恙,人间皆可安。<br> 总会有一天,春风吹开百花,百花香飘原野,原野照亮天空,天空下,依然是我们富丽繁荣的中华。<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藏在“背后”的逆行者</b></h1><br><h5 style="text-align: center;"><u><b><font color="#167efb">高一(11)班 刘静宜 指导老师:邓鹏</font></b></u></h5><br> “闺女,起床了吗?怎么还没有打卡晨诵啊?”<br> 万籁俱寂的清晨,黑夜正缓慢隐去,破晓的晨光唤醒沉睡的生灵。母亲的突然来电打断了我的读书声。被我反扣在书桌上的手机里,母亲将万变不离其宗的心灵鸡汤苦口婆心地塞入我的耳膜,然后如释重负般缓缓挂下电话。<br> 这一切要追溯到大年初一。新年的钟声还在耳边激荡着回音,浓浓的年味还弥漫在大街小巷。在那个本是阖家团圆走亲访友的好日子里,突如其来的不速之客——“新型冠状病毒”,彻底打破了新年一派祥和的气氛。一则紧急召回通知使母亲变成了通过手机屏幕才能相见的人。随着病毒肆虐规模疯狂扩大,战争的号角不断吹响。叔叔抛下家中两个年幼的儿子在一线临时搭建的帐篷里“定居”,父亲和婶婶也成为红色代办员,披星戴月在隔离区来回奔波,家里就只剩下爷爷奶奶两位“空巢老人”和我及堂弟三个“留守儿童”。餐桌上的话题由张三李四家的婚丧嫁娶转为疫情发展状况,只上了两年学的爷爷每天守在电视旁,盯着全国疑似病例那串疯涨的红色数字不住地叹息。<br> 母亲这个平日里把“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当做人生最美好状态的资深吃货,如今在卡点上一天三顿泡面就萝卜,明明是清汤寡水,在和我视频时愣是把索然无味的泡面吃得津津有味。在母亲的工作单位汝南县宿鸭湖街道办事处辖区里有一位贫困户,平时家里没有什么收入,独自照顾三个孩子和视力残疾的丈夫,一家人半个月没有吃过一次肉,将家里仅剩的五只公鸡宰杀干净气喘吁吁地送到疫情防控卡点,面对真诚婉拒的工作人员,她红着脸颊低喃道——“政府帮俺太多了,如今国家有难,俺也应该为你们做些什么………”一贯自以为看透世态炎凉的母亲被贫困户的质朴善良感动得热泪盈眶。那个皮肤黝黑的质朴农妇抱在怀里捂了一路的保温桶里热乎乎的鸡蛋,瞬间将母亲被世俗磨砺得硬如磐石的心捂得热气腾腾。<br> 父亲整天冒着被感染的风险,一家一户拜访登记疑似病例。这个在妻女面前严肃高傲了一世的倔强男人,在疫情面前收敛起平日里“不可一世”的模样,心甘情愿地做人民的公仆,拿出店小二般的热情殷勤服务隔离在家寸步难行的病患。他和大部分的基层工作人员一样,没有厚实温暖的救援服,没有能带来安全保障的防护隔离衣,只有一只普通普通的蓝色口罩,有时因为物资匮乏甚至还要循环利用好几天。没有执法证,没有资格证,只有一张村民个个都熟悉的憔悴面孔。他们做不出惊天动地的伟业,只有凭一己之力坚守岗位,负责好自己的辖区,安抚好恐惧的人们。没有庄严的誓师会,没有令人动容的请战书,从收到通知的那一刻起就带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勇气,一个多月以来一天24小时奋战在一线。<br> 而“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我,只觉得自己犹如囚犯一样被禁锢在家,总是习惯性地透过防盗窗看着夕阳一点点下沉,它火红色的光芒同我走出家门大口呼吸空气的希望一点点黯淡。我也会情不自禁地无病呻吟,觉得生活过分的漫长和沉重,如同一只舱位满载了污水的小船苟延前行,在自己矫揉造作中诞生的心态里自以为是地伤感。<br> 在我抱怨吃腻了日复一日的大鱼大肉时,我的母亲在一线的战场上吃着毫无营养的即食方便食品却甘之如饴;在我在家开着暖气安逸地听网课时,我的父亲在卡点料峭的春风里红着双颊搓着双手取暖;在我卸下学习的疲惫惬意地在家泡热水澡时,我的叔叔在乍暖还寒的帐篷里冻得缩成一团;当我在轻音乐优美动听的旋律里安然入睡时,我的婶婶披着夜色快马加鞭赶回单位开会;在我百无聊赖“为赋新诗强愁”时,我的老师正为我们准备网上授课视频深夜备课…………千千万万个逆行者奔波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他们都在我们的身后,追求自己的信仰默默地负重前行,只为撑起一片属于我们的岁月静好。<br> 我们的城市有些疲惫,但它的夜色依旧很美。在期待的眼神中,每一位逆行者的光芒穿过天际,照亮了黎明,这些早已无需言明的感动,透过黑暗,给灾难中的每一个人带来光明和希望。<br> “当凛冬褪去,春夏会如期”!糟糕的“寒冬”即将结束,温暖的“春天”一定如约而至。那时,枝头春满,山河无恙,国泰民安。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再待樱花烂漫时</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h5 style="text-align: center;"><u><font color="#167efb"><b>高一(12)班 李子涵 指导老师:鲁 智</b></font></u></h5><br> 新年的钟声响彻九州的时候,街坊小巷张灯结彩,高悬的灯笼在阖家满座的餐桌旁轻轻地晃,红色伴着月光铺洒在沁了水汽的窗棂上,喜庆的颜色从家家户户结蔓成枝,团聚成艳放的鲜花,带着自古以来的从容开遍了神州大地每一个角落。而钟鸣止歇,余下的只有更为悠长的沉默,红色,是生命的颜色,是其伊始,亦是其终结。<br> 天灾,人祸,讲不尽无可奈何,痛与泪背后流淌着血色。仿佛是一个噩梦,疫情无声无息地蔓延开来,肺炎,口罩,代替新年成为鼠年的开端,地图上斑斓着日益加深的红色,烧灼着,令人心滚烫。人心惶惶,暴风眼中的武汉封闭了城墙,留驻墙中的人们深夜集体开窗,压抑在歌声中的是阴霾下的焦虑与惆怅。流言四起,怎想会有这样一天,国难二字也能成为吸引目光的流量,心中的良心制衡不住沉甸甸的利益,流言和真相穿上同样的衣服在荧幕前跳舞,谁又能为那些身处灾难中的灵魂负责。<br> 淡红的血色中,那些逆行的身形点亮了生命的曙光。他们是谁的子女又是谁的父母,是谁的亲人又是谁的朋友。他们或许没有“以天下为己任”的雄心,却不曾缺少“以己任为天下”的壮志。钟南山,84岁再战防疫最前线;李兰娟,年过古稀仍奔波一线,ICU查房后脸上压痕清晰可见;陈薇,大年初二就奔赴武汉,科研成果大大加快确诊速度。他们始终坚守岗位,不曾退却。他们,用一己之力保万家安宁!<br> 他们是普通人,防护服下不是钢筋铁骨,一颗心勇往直前却总是与远方牵肠挂肚,没有硝烟的战场,危机四伏生死难料,纵使如此,只是因为职责所在,请战书上一枚枚鲜红的指印,“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宣誓,年轻的姑娘们剪断青丝褪下华裳, 面罩后布满勒痕的面庞,被汗水泡得发白的手脚,如此种种皆是奋斗者的模样。他们冲锋在一线,成为每一个患者背后默默支撑的背影,令我们相信人间大爱温暖,相信生命的平安。<br> 平凡与伟大从不分割,灾难之前 ,这片土地上平凡的生命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替生命的寒夜争一抹黎明前的曦光。他们或许是医生,在最危险的地方冲锋,义无反顾,或许是教师,在不上课的日子,仍在想方设法发光发热,也许是军人,一身赤胆忠心百炼成钢,筑就城市的铁壁铜墙,可能是农民,带来暖人心脾的羹汤,商人放下利益,为紧缺的物资奔忙,火神山的传奇带来必胜的信仰。国有需,则我召。我们将智者的呼号,勇者的坚持,仁者的情怀一一看在眼里,每一处生命的微光之下,都隐藏着春暖花开冰面破裂的巨响。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灼灼赤心,铮铮脊梁,补一方天裂,护一方平安,没有一场疫病将灼灼赤心浇灭,因为此方,是——中华!<br>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在不久的将来 疾病与灾难都会成为岁月的尘埃,那时,神州大地再没有歇斯底里的哭喊,没有绝望与黑暗,春风会吹开这里的樱花,一树又一树尽连成蔽日的云朵,而这里,疾病肆虐过的冰冷土地下,是即将破土而出的春天!<br> 愿山河无恙,樱花再度纷纷扬扬。<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放 心 </b></h1><div><b><br></b></div><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u>高二(9)班 李祎 指导老师:王沙蒙</u></font></b></h5><div> </div> “你爷爷清早又出去了,”吃饭的时候,奶奶抱怨着,“都好几天了,每次都是天没亮就起来,一直到中午才回来吃个饭,这电视上天天播着‘特殊时期,尽量少出门,别出门’,他非不听,唉……”<br> 我低头扒了口饭,心里也很不是滋味,不知该如何开口。<br>前段时间爸爸回城办事,结果因为封路就没回来,一直独自在家待着。为此我奶奶担心得好几天晚上睡不着觉。现在爷爷又总是出门,真是让人着急。<br> 提到爷爷 ,我脑海里顿时出现一个高大的身影,迈着有力的步子向我走来,还爽朗地笑着。那时候我上小学,每逢寒暑假都会回老家,爷爷就总是领着我到槐树旁转,在麦田里走,跟我讲他年轻时候在部队里的故事。大致都是一些平常的劳作,不过更加艰苦了点。末了,他总会说一句:“爷爷就是吃了没有文化的亏,所以才老想着你好好用功,将来考上大学,我好享你的福。”可惜那时候我还不能体会到他自嘲的语气中夹杂着的殷切期望,只是看着不远处高压线上叽叽喳喳的小鸟,不住地点头。<br> “他怎么还不回来啊?”奶奶又进屋看了看表,“昨天这时候他就回来了……马上锅里的饭都要凉了。”说着,她到厨房掀开锅盖,用筷子尝了尝,温温的。于是她又到灶旁坐下,往里面的火星上放了几块干玉米芯,不一会儿,锅里就发出“咕嘟咕嘟”的响声。<br> 说来也怪,虽说城里有许多美味的小吃,倒都不如乡下的地锅饭香。之前我回这儿吃饭时都会感叹。爷爷听了,心里的自豪与快活,便都变成从他碗里到我碗里的一块块肉,并随着我的惊喜,再转化为爽朗的笑声。可惜再过两年地锅就不让用了,因为烧柴会污染空气。<br> “不过党的政策好,”爷爷曾说,“习主席让精准扶贫,村里发的有补贴,都让换成天然气呢。”爷爷是党员,虽没上过学,但每次都参加村委里的活动,然后回来开心地讲这讲那。<br> “不行,我得去找找他,”奶奶这回真的急了,两手往围裙上一抹,站起身就往大门走。<br> “奶――”我叫她,“不是说最好别出门么?你都急得没戴口罩……指不定爷爷马上就回来。”<br> “唉,这都几点了?我再不去找他怎么能行?”<br> 这时门外传来一阵脚步声,然后门被缓慢地推开,只见爷爷戴着口罩,侧身进来,将什么东西往兜里一塞,慢慢弯腰锁上门,再转身。结果吃了一惊:“你们怎么到门口了?赶快进屋,不能随便出门,不知道么?”<br> 还没等我说话,他就拉着我们进屋,奶奶终于忍不住了,大声的叫他:<br> “你怎么才回来?这几天都干啥了?电视上天天播着‘尽量少出门,不出门’,你非不听!”<br> 爷爷“唉”了一声,抹了一下额头上的汗说:“我出去是有事儿,你非管着我干啥?”<br> 我忙插话道:“奶奶不是不放心您么?”<br> “你能有啥事?净是把身体健康当小事!”奶奶生气的说。<br>这时,门外传来喊声:“李叔,今儿您又帮我站了一回,谢谢啦!”爷爷忙冲外喊道:“没事没事,你家里还有小孩,赶紧回去吧,照顾好。”<br> 我这才看见爷爷的胸前别着一枚党章,在正午的阳光下熠熠生辉,看起来就像是一点星火。奶奶也愣了一下,忙问:“你是去站岗了?你这几天是站岗去了?”<br> 爷爷便只好说:“是啊,现在因为疫情又紧了,村里要轮着站岗,本来是他们年轻人去,我想着他们时间长了受不了,就去替个班。而且我是党员哪,年前送来的米面还没吃完呢,现在国家需要人手,我肯定得站出来啊。”说着他拿出塞在兜里的印着“志愿者”三个大字的红色袖章,“本来我不想告诉你们,就是因为怕你们不放心……唉,不过现在好了,我也给人家替一段了,实在不行明天就不去了。” <br> 奶奶停了一会儿,转过身抹了一下眼睛,说:“你明天……明天不是也没啥事吗?家里也没啥活,你要想去……就还去吧……”<br> 爷爷笑了,爽朗的笑。<br> 晚上,院子里抬头便可以看到满天璀璨的星光。我想,它们聚在一起,该多么亮啊!这时,屋里传来奶奶的声音:“喂?锋啊,我跟你爸在这很好,你不用每天都挂念着……放心。” <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寂静的春天</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u><font color="#167efb">高三(11)班 刘智慧 指导老师:张 莉</font></u></b></h5> <div> 这些天心里颇不宁静,早晨坐在院子里,忽然想到了园子里的桃树。春天了,待惊蛰一到,便会打破这寂静的春天。<br> 打开门的时候,红色标语极其醒目:“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不觉有些难过,这个春天虽然寂静,但是一点也不宁静。<br> 在家宅着就是为社会做贡献,我也是明白的。只是园子很近,走两步就到了,应该不算出门,更不算四处闲逛吧。万众一心都在抗疫情,我不会给国家添乱的。<br> 柳树发芽了,我想,这寂静就要被打破了。不为别的,就为这勃勃的生机,春天也该沸腾了。<br> 鲁迅先生说:“青年,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栽种树林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就是这样的,春天一来,待疫情消散,武汉还是樱花烂漫的武汉,中国还是活力充沛的中国,我们都有信心,不是吗?<br> 打开电视的时候,听到他们唱“纵然有眼泪,眼前漆黑,信念把黑暗全部击碎,不后退,无怨无悔,十四亿人民撑起你的脊背,爱相随,梦相追,风雨过去明天依然最美”,怎么可能不动容?一封封请战书,一个个红手印,一颗颗诚挚无畏的心,一个个逆行的背影,来自全国的医疗驰援队伍,在最短的时间内向武汉汇聚。有你们,真好!<br> 正如梵高所言: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即使不在今天,总有一天会的。孤单、恐惧、害怕,即将过去,等待一切平静的回归。<br> 很多人感慨2020年的多灾多难,感慨这个时代对我们不太友好,可在这场战役中,每个人都以自己的名义宣誓,我们不惧不畏,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写下动人的篇章。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就像钟南山院士讲的:“有全国人民来帮忙,武汉是能过关的。”武汉,一定会安然无恙的。<br> 还记得“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吗?还记得“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吗?这是与日本支援物质一起抵达中国的动人诗句。日方伸出友谊之手,向我们提供一切帮助,与我们一起抗击病毒。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隔离病毒,但不隔离爱。在抗击疫情的艰难时刻,感谢其他国家的人民给予中国的理解和支持。我们有的是信心,有的是希望,有的是度过这个艰难时刻的决心。<br> 还记得2020年的元旦吗?还记得我们许下的新年愿望,制定的新春计划吗?我们满怀憧憬迎接新的一年,只是未曾料到:1月5日,武汉市卫健委指出病原追溯中已排除SARS;1月9日,专家初步判定病原体为新型冠状病毒;1月12日,李文亮医生被感染入院;1月31日,至此有6万余名医务工作者奋战武汉;2月2日,火神山医院正式交付使用;2月13日,治疗性新冠特效血浆制品投入临床,患者临床体征和症状好转。<br> 如今已是2月19日,是抗击疫情的第50天,是24节气中的雨水。春天已经来了许久,只是太过安静,我们都没有注意,可那又如何?就像园子里的桃树,依然发了芽,惊蛰一来,万物都会复苏,武汉也是如此。等待一个契机,让疫情得到控制,让所有的悲伤都因风穿堂而过而消散。就像天气一定会变暖,好消息一定会来,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沸腾。<br> 坐在院子里,太阳暖暖的,天空很蓝,白日很轻。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学,不知道武汉什么时候会好起来,我能做的只是在心里默念:武汉加油!中国加油!<br> 我安安静静地守在院子里,守着那一树桃花,等待寂静被打破,等待一个沸腾的春天。<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