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柬埔寨

laokai

<h3><font color="#010101">  公元1861年1月中的某一天,一位法国人亨利.穆奥在暹粒丛林中追寻一只特别的蝴蝶时意外发现了吴哥窟。与大部分由政府支持以攫取财富为目地的欧洲冒险家不同,亨利.穆奥是一位孤胆英雄。他不只是一名单纯的探险者,而是一位勇于探索大自然的博物学家。促使他踏上东南亚之旅的初衷正是由于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彼时,亨利.穆奥并没有被意外发现的惊喜冲昏头脑,而是以理智的职业习惯,用文字和图画精湛的描绘了他所看见的吴哥窟。亨利.穆奥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吴哥是古高棉王国的国都……此地庙宇之宏伟,远胜古希腊、罗马遗留给我们的一切……一见到吴哥的寺刹……喜悦和仰慕之情油然而生,一瞬间犹如从沙漠踏足绿洲、从混沌的蛮荒进入灿烂的文明……”。不幸的是,亨利.穆奥在发现吴哥窟后不久,在丛林中感染热病不治身故。他的探险日记被助手完整的保存,并送上远渡重洋的邮轮回到了法国。之后,这本日记由亨利.穆奥的弟弟整理成《暹罗柬埔寨老挝诸王国旅行记》,于1862年在巴黎出版。正是这本游记,激发了法国人和欧洲人对吴哥窟的浓厚兴趣。</font>由此开始了西方世界对吴哥窟的修缮保护运动以及对吴哥历史文化的研究。但真正对研究吴哥窟做出历史贡献的是中国人周达观,他1295年出使真腊(即今柬埔寨),一年多后归国写成《真腊风土记》传世,是世界上唯一亲历吴哥盛世而至今还留下的文字记录。1819年法国人J.P.A.雷慕沙首先将此书译成法文,随着19世纪法国成为越南、柬埔寨、老挝的殖民国及吴哥窟被发现,此书开始为西方学者们所关注并帮助他们解开了吴哥之谜。</h3> <h3><font color="#010101">▼亨利.穆奥的画</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font></h3> <p> 中法两位亲历者的文字将吴哥窟推向世界已经有150~200年了,1866年法国摄影师艾米尔.基瑟尔发表的吴哥窟第一批照片,让世界第一次直观的看到了吴哥窟的美,曾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考古学家把吴哥窟与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和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并称为古代东方四大奇迹。作为柬埔寨早期建筑艺术的代表,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把整个吴哥古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吴哥窟世界七大奇迹的美誉、历史的神秘、文化的灿烂、艺术的魅力、建筑的宏大至今对于所有的文化人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亦因此促成了余2016年初的文化之旅。正月初三,余是带着蒋勋先生的《吴哥之美》登上南去暹粒的柬埔寨航班的。同行者还有余的一干好友:资深自由摄影师、建筑师、会计师、博物馆馆员…… </p> ▼暹粒吴哥国际机场边检大厅 一、追寻高棉的微笑<br>  吴哥窟是对整个吴哥王国古迹群的简称。这是一座由宫殿、寺庙、花园、城堡组成的完整城市,是古吴哥王国的都城。吴哥王国曾是东南亚历史上最大、最繁荣、最文明的王国之一,从9世纪的最后10年耶输跋摩一世迁都至吴哥直到13世纪初期,吴哥诸王统治着南起中南半岛南端,北至云南,东自越南,西到孟加拉湾的大片土地。吴哥亦曾先后两次遭洗劫和破坏,第一次是在1177年占婆人侵入高棉时,吴哥遭受了劫掠;第二次是1431年暹罗军队的入侵,攻陷了吴哥,吴哥遭到了严重破坏。之后王国被迫迁都金边。吴哥被遗弃,逐渐淹没在丛林绿野之中长达400余年,直到19世纪中叶被发现。<br>  吴哥古迹现存600多处,分布在面积45平方公里的森林之中。大吴哥(即吴哥通王城)和小吴哥(即吴哥寺)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有许多高大的佛塔以及众多的石刻浮雕,精彩纷呈,蔚为壮观。按旅行社计划,余等只能到访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几个遗址。<br>  1、崩密列<br>  余等最先去了地处吴哥寺东40~50公里的崩密列,这是一座小吴哥式的印度教寺庙,规模较大,名字的意思是“荷花池”(寺的周围有类似护城河的河道,现在既无河水更无荷花)。建造这座寺庙所使用的材料是灰色沙岩(吴哥遗迹绝大部分类同),大部分建筑都已经损毁,满目残垣断壁,长满青苔,看上去很难再被复原。寺庙平面布局比较复杂,非对称结构。它有三层回廊,但已经没有道路可以一层一层的进入了,除了可以环视外围,只有一条架在废墟上高高低低的人工栈道可供通行,据说这条栈道是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拍摄电影《虎兄虎弟》时搭设的。 ▼南入口印度教蛇神那伽 ▼基本完好的东南转角 ▼基本还保持完整的藏经阁 ▼门头上的神像浮雕 ▼人物石刻群像 ▼寺院里的人工栈道 ▼余的同伴(资深建筑师) <p>▼几乎坍塌殆尽的拱形通道(注意看这个拱是假拱)</p> ▼正在作画的小画家,现在后悔为什么没有买一幅带回来了…… ▼崩密列西门 <p>  2、小吴哥</p><p> 吴哥寺位于暹粒市区以北约6公里处,长1.5公里,宽1.3公里,因占地面积比吴哥通王城小得多,俗称小吴哥。这是吴哥时代艺术鼎盛时期的代表建筑。它创立于12世纪中期,为供奉印度教三大神之一的毗湿奴所建,原名的意思即“毗湿奴的神殿”,13世纪后期,改为佛教寺庙。虽然信奉宗教不同而方法各异,但自古以来人们便认为王可以在特定神圣的场所与支配宇宙的众神交流。修建吴哥寺这样的场所,即是为了巩固王权神化。吴哥寺由东南西北四廊(每廊又分两翼),西参道、正门、三重回廊及以主殿中央尖塔为中心的五座尖塔构成。笔直耸立的尖塔顶部殿堂据说代表“天堂”,台阶陡而滑,只能手脚并用地爬上去,让信徒在攀爬过程中体会通向天堂之路的艰辛。吴哥窟在建筑结构和雕塑艺术上的完美使它成为了吴哥古迹乃至整个国家的象征,其轮廓造型被柬埔寨王国的国旗所用。此外,吴哥寺全部用石块砌起(有的重达8吨),没有使用灰浆或者其它黏合剂,工匠们仅仅靠石块的重量和形状的吻合就将它们叠合起来。从茶谬寺可以了解到吴哥窟是先堆砌后雕刻(其它遗迹类同)而成的。吴哥窟装饰浮雕丰富多彩,刻于回廊的墙壁及廊柱、窗楣、基石、栏杆之上,令人目不暇接。最常见到的是整墙的仙女浮雕,面带微笑,头戴花饰,端庄秀丽。浮雕题材主要取自印度的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东墙是“乳海翻腾”的传说,叙述毗湿奴的故事,北墙是毗湿奴同天魔作战的故事,西墙是“神猴助战”,南墙则是高棉人与入侵者的战斗情景。有时间能够认真看一看,真好!</p> ▼远眺吴哥寺 ▼藏经阁 ▼余的同伴(博物馆馆员) ▼西第一回廊内景,内壁完全由浮雕覆盖 ▼南第一回廊上的浮雕 ▼第二回廊内景 ▼第二回廊外圈留影的中国游客 ▼第二回廊内圈等待登顶排队的游客 ▼1973年一对法国夫妻游览至此,为了爬上第三层女游客失足跌落致死,她的丈夫悲痛之余捐资在台阶一侧修了踏步、扶手,以避免悲剧重演。从此这一侧阶梯也被称作“爱情阶梯”。 ▼旅行团全体合影,哦,余在大家对面 3、女王宫<div>  女王宫位于暹粒市区北偏东大约25公里处,其名称包含有“女人的城堡”的意思。据说这是为主持吴哥王朝朝政的国师修建的家庙,不大,围墙长约400米,供奉着印度教的湿婆和毗湿奴。女王宫是吴哥古迹中最重要的建筑群之一,它的建筑以小巧玲珑、精致剔透、富丽堂皇而著名于世,有“吴哥古迹明珠”和“吴哥艺术之钻”的美誉。女王宫以红砂岩建造,色彩艳丽、浮雕精美,是吴哥古迹中风格最独特和最精致的建筑群。关于它的建造年代学界存疑,有学者认为这样高超的工艺远远超越了其它10世纪建筑的水平,而更像是13~14世纪的作品。女王宫周围亦有护城河,现存的主体建筑有三座塔、中央殿阁和两座藏书阁。女王宫是第一座采用“原物归位”修复成功的建筑,后来这一方法也被广泛应用到吴哥窟其它古迹的修复工作中。</div> ▼女王宫门头浮雕之一 ▼女王宫二门 ▼门头浮雕之二 ▼门侧精美浮雕 ▼女王宫三门 ▼门头浮雕之三 ▼女王宫塔院 ▼女王宫三塔及藏书阁 ▼女王宫后门(西门) ▼女王宫西南角 <p>  4、大吴哥</p><p> 吴哥通王城位于暹粒市区北9公里处,呈正方形,有城墙和护城河保护。城墙高8米,整个城市有5座城门,除了东西南北四个正方向处各开有城门外,在东门的北面还开了一座胜利之门。城门都是塔形结构,每个塔身上都有面向四方的四面佛像,以慈悲的眼神检阅进入城内的每一个人。城墙外就是护城河,城门外各架有一座石桥,连接城里城外,每座桥采用印度教的神话故事,两边各有27尊2.5米高的跪坐石雕半身像排成一列,一边象征神灵,一边象征恶魔,双方正在进行激烈的角力。城正中央是巴戎寺,稍向北西侧即王宫(因王宫为木结构早已不存),王宫的塔门、斗象台以及癞王台被修建成一个整体。其东面是广场和穿过十二生肖塔的凯旋大道,正对胜利之门。斗象台其实就是检阅台,是国王检阅军队的地方。</p><p> 巴戎寺象征着须弥山,须弥山是众神居住的圣域,同时也是神降临的场所,正确体现该宇宙观是王的重要使命。巴戎寺由闍耶跋摩七世重建于12世纪末,其回廊东西长160米、南北长140米。从外观上看,巴戎寺是一座金字塔形建筑,最高处是一座圆形宝塔,它建在两层方形空心的台基之上,周围建起了48座大小不一的宝塔,众星捧月一般簇拥着中心宝塔。每一座宝塔上微笑着的四面佛(即传说中的高棉的微笑,共计196面)的原型就是阇耶跋摩七世本人,所有来这里朝拜的臣民都会惊奇地发现,原来菩萨就是自己的国王,这也贯彻了王权神化的思想。外侧廊壁雕刻故事性浮雕,从东门开始顺时针行进,看到的分别是:出征占婆~林迦崇拜~水战~水上生活~赢得胜利~斗鸡和下棋~军队~内战……。巴戎寺和吴哥寺之间的差异不仅仅限于国王在宗教观念(由印度教转向佛教)上的变化,其实反映的是当时改革社会结构和重建官僚系统的需求。</p><p> 吴哥城里除了王宫和巴戎寺之外,还有许多遗迹可看,如巴方寺、空中宫殿、仓库、癞王台等。余等时间有限,不能一一走到……</p> ▼吴哥城南门石桥边的力士 ▼斗象台石象 ▼斗象台南侧浮雕 ▼斗象台对面的十二生肖塔 ▼巴戎寺西立面 ▼巴戎寺西门 ▼西门附近走廊浮雕 ▼高耸的四面佛塔 ▼高棉的微笑 ▼拜佛的人 ▼南侧回廊浮雕 ▼余的同伴(资深自由摄影师) 5、塔普伦寺<div>  塔普伦寺有东西两座塔门,余等是从西门进入这座寺院的。说起塔普伦寺,可能没几个人知道在哪儿,但要说起由美国影星安吉丽娜.朱莉主演的电影《古墓丽影》,大家一定会说知道,这地方就是拍摄《古墓丽影》的外景地。塔普伦寺位于吴哥城东偏南大约1.5公里处,周围院墙长1000米、宽700米,是闍耶跋摩七世在12世纪末为其母亲建造的佛教寺院(后来又被人改为印度教寺院,从墙面浮雕被破坏能看出来这个过程),当年它是一所拥有高僧、祭司,舞女,具有庙宇和修院双重功用的神殿。塔普伦寺保存相对较好,现在的看点主要是庙宇墙柱上的浮雕神像和缠绕神殿的大树,后者几乎成了它的特色,修复过程中,专家们亦认可了这些与寺庙不可分割的蛇树卡波克。</div> ▼塔普伦寺西塔门 ▼西门 ▼第一回廊 ▼余的同伴(资深会计师) ▼蛇树卡波克下的合影 ▼被卡波克紧紧缠绕的寺庙 ▼第二回廊内景(注意看拱顶这是典型的出檐堆砌) ▼精美浮雕 ▼灭佛的印记(中间的佛像已被凿去,其它还有很多处类似的地方) ▼这儿游人最多,中偏右的门洞即古墓丽影之门 6、巴肯山<div>  巴肯山是吴哥寺西北1.5公里处的一座小山,高约60余米,是附近唯一的制高点。山的西边是开阔的西池,东南方丛林中是吴哥寺,从巴肯山顶可以居高临下俯瞰吴哥寺。耶输跋摩一世从罗洛寺群一带9世纪末迁都到了巴肯山地区,罗洛寺一带当时已经修满了先王的建筑物,不太适合这位年轻的君主实现其城市规划。巴肯山可以骑大象上山(余等是走上去的)。山丘上有一座庙宇遗迹,是耶输跋摩一世开始以吴哥城附近地区为首都后的第一座国庙,即山顶上的巴肯寺。该建筑合理地利用了自然地形,修建了6层平台和中央的5座殿堂,除了最上层的平台外,其余每层都修建了12座小的殿堂。在最下面,44座供奉湿婆神的殿堂环绕四周。总体布局,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上的婆罗浮屠寺庙群相似。庙宇虽然早已破败,但它是高棉王国移都吴哥建造的第一个都城的中心,被称为“第一次吴哥”,从这里向北可以眺望泰柬边界。巴肯山和博克山、荔枝山一起被称为“吴哥三圣山”。登顶可以更好的瞭望四周,观看夕阳,但需要排队,人太多,余等放弃了。</div> ▼登上巴肯山步道边的石狮子 ▼夕照巴肯山(有钢架说明正在修整) ▼两座破损了的砖塔 ▼每一块塌落的构件都被编码 ▼巴肯山是吴哥最高的地方,余在这儿留个影吧 <p>  用两天时间游览了吴哥古迹群(部分)之后,令人感慨万千:历史变迁,变幻莫测,曾经的中南半岛霸主,现在已经沦落为一个小国、弱国,多么灿烂的文明也有衰败的历程……</p><p> 蒋勋先生温柔又包容的言说,让你懂得:过往尽成废墟,未来不可知悉,唯有当下教我们万般珍惜。珍惜,但不能执取。 </p><p> 用一个土木工程师的眼光看吴哥古建筑的损毁,大致可以有以下结论:</p><p> ①战争导致的劫掠和废弃(这个就不多写字了);</p><p> ②建筑科学不够发达,石材砌筑都是干垒。看似拱形的结构,其实都是出檐堆砌,不会运用拱体结构,不抗震;</p><p> ③所用石材,基本都是砂岩,优点是便于加工,缺点是强度不够,不耐风化,几百年风吹日晒雨淋自己就随风而逝了;</p><p> ④热带植物凶猛,一旦长成大树,破坏能力惊人,好多建筑都是被大树挤破的。</p><p><br></p><p> 二、参观S-21</p><p> 促使余到柬埔寨来的第二个原因是十多年前在凤凰卫视看过一个纪录片,内容是介绍红色高棉统治柬埔寨时期的一处集中营,记不得影片名了,但记住了S-21。自那时候起,一直就想着应该去金边看看这个地方。以下内容全部摘自于百度百科“S-21集中营”词条。</p><p> S-21集中营位于首都金边市区内,改造前是一所高中,校名来自于西哈努克亲王,学校共有五栋建筑。1975年,该学校被红色高棉改造成恐怖监狱和集体处决中心:建筑物周围绕起了带高压电的带刺铁丝网,原先的教室变成了一个个狭窄的拷问所,所有的窗户都用铁条覆盖并绕上电线以防止犯人逃脱。改造完成后该地区被重新命名为“第21号安全监狱”,又称为“吐斯廉监狱”,意即“有毒的高地”。</p><p> 1975年至1979年间,估计有14000至15000人被囚禁在S-21集中营(部分人相信总数超过20000人)。该集中营的犯人从柬埔寨全国选送而来,通常关押1000~1500人左右。前期的犯人主要是朗诺政权时期的政府官员、军人以及学者、医生、教师、僧侣等,后期的犯人主要是红色高棉政权的党员、士兵甚至一些高级官员,如外务部副部长沃维、信息部部长符宁等。罪名通常是叛国或通敌。大部分受害者是柬埔寨人,也有来自其它国家的人在此地被杀害,已知的包括中国人、越南人、泰国人、巴基斯坦人、老挝人、印度人、美国人、英国人、加拿大人,新西兰人和澳大利亚人。犯人的全家(包括妇女、儿童和婴儿)经常是被一起审问然后被带往琼邑克灭绝中心予以杀害。</p><p> 1979年,该集中营在越南人的进攻中被发现和揭露,除发现14具尸体外有7人在最后时刻被解救。1980年,该集中营作为“赤柬大屠杀博物馆”而重新开放,用于纪念被红色高棉政权有计划杀害的人。</p> ▼在S-21入口排队等候参观 ▼为14位死难者设立的墓地 ▼教室改做的监狱 ▼波尔布特和康克由(监狱长) ▼幸存者自述 三、两城掠影<div>  这次来柬埔寨5天一共到了两座城市,暹粒和金边。</div><div> 1、暹粒</div><div> 暹粒是柬埔寨暹粒省的省会,位于金边西北方约311公里处,距离泰国边界只有152公里。世界各地的人们来暹粒绝大多数是为了来看吴哥窟,余等也不例外。但暹粒南面的洞里萨湖不错,值得一看。暹粒的市中心也很可爱,街道旁有成排的热带大树,几座老式的法式建筑风采依旧。街道的景色也别有风情,随处可见佛教的印记,一派东南亚的韵味。</div> ▼暹粒瑞酒店(Ree Hotel)的早晨 ▼洞里萨湖上的游船 ▼洞里萨湖的水上人家 ▼洞里萨湖的落日 ▼首日晚餐餐馆 ▼暹粒有表演的大自助餐厅 ▼旅行团的专用大巴 ▼暹粒街头小寺院 ▼寺院边的小乐队 ▼韩桑林和洪森 2、金边<div>  金边是柬埔寨王国首都,是柬埔寨最大的城市,为柬埔寨政治、经济、文化、交通、贸易、宗教中心。金边地处湄公河与洞里萨河之间的三角洲地带。柬埔寨历史上曾经两次定都金边,一次是1434年,蓬黑阿.亚特国王离开巴山王宫(1431年先迁至巴山),到金边建都(至1497年迁出);一次是1867年,诺罗敦国王再次迁都金边。柬埔寨在1953年11月9日获得完全独立,为纪念这一历史性的胜利,在金边建立了高大的独立纪念碑和独立广场。金边可看的景点除了王宫,还有国家博物馆、几座大的寺院和中央市场,另外还可以乘船游览湄公河和洞里萨河。</div> ▼抵达金边 ▼金边街景(满街都是豪车,一打听多数都是来自欧洲和日本的二手,其实不贵) ▼柬埔寨独立纪念碑 <p>▼酒店附近的夜色</p> ▼金界大酒店娱乐城 ▼金界大酒店大堂吧 ▼诺罗敦·西哈努克铜像 ▼参观柬埔寨王宫的欧洲游客 ▼柬埔寨王宫 ▼柬埔寨王宫银殿(地面用4700多块镂花银砖铺就) ▼柬埔寨国家博物馆 ▼博物馆内景 ▼博物馆庭院 ▼博物馆藏品(注意墙上的黑白照片,这就是法国摄影师艾米尔.基瑟尔的作品) ▼塔山寺(原名金边寺,也是金边地名的起源,传说塔山是金边的发祥地) ▼中央市场(1937年由法国设计师设计建造) ▼余的同伴(企业经营者) ▼洞里萨河码头 ▼游船上的欧洲游客 ▼金边落日 ▼举办婚礼的人家 ▼金界大酒店旁边的佛学院 ▼永旺购物中心大型地下超市 ▼永旺购物中心路边的街景 ▼金边国际机场候机楼前廊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