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我喜欢《赤壁赋》是仅上过六年私塾却偏爱古文的父亲灌输的,大概是上小学的时候,他忙碌之余总爱操着山东口音教我背诵一段,其韵味、顿挫皆非普通话所能及,至今仿佛依然萦绕在自己的耳边。我谨以此篇告慰他老人家。</h3><h3><br></h3> <h3> 2009年10月23日,我们驱车离开信阳来到黄冈(即北宋年间的黄州)下辖的赤壁市。最初的想法是去凭吊三国时期蜀吴联袂破操的古战场,待认真阅读了苏轼的《赤壁赋》之后,我才意识到自己的浅薄。 </h3><h3> 苏轼的一生坎坷起伏,而黄州则被认为是他从苏轼变为苏东坡的重要转折之地。 因为沈括、章敦等人的诬陷,酿成几乎致苏轼于死地的“乌台诗案”——他们指控苏轼歌咏桧树的两句诗“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是隐刺皇帝的,是大逆不道;幸亏一些重臣求情、死保,苏轼才免于一死,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虽然生活困苦、精神难免孤独,但他没有为此失意沮丧,反而以自身的幽默感、奔放豁达的胸怀,完成了自我的超越、人生的蜕变。</h3><h3> 在他看来,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儿,在黄州谪居时,他带领家人开垦出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候起的。我们爱吃的“东坡肉”也是这位“美食家”发明的:黄州饲养的猪很肥,富人不肯吃,穷人又不太会吃,所以黄州的肥肉价格比较便宜,苏轼摸索出小火慢炖可以肥而不腻的诀窍......经历过这场大难不死的磨难,苏轼在人生态度上渐渐完成了从苏轼到苏东坡的转变。最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苏东坡达到了文学创作的高峰,其主要代表作就是一词二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 </h3><h3> 前赤壁赋的开篇第一段首先写了苏轼与友人泛舟于赤壁之下,陶醉于月光水色之间的情景:“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接着写到“饮酒乐甚,扣舷而歌”,这时,座中的道士杨世昌即兴吹起了洞箫,“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h3> <h3> 作者问道:“为什么箫声如此悲凉呢?”杨道士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操的诗句吗?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本来是盖世的英雄,可如今又在何处呢?”于是杨道士感慨道:“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以下是苏东坡极为精彩透辟的阐释和抒怀,这段文字尤其对于我们老年人来说,应该如何看待世间万物,包括生死,都是很有裨益的。“你们知道那江水和月亮吗?江水像这样不断地流去,其实没有流走,那月亮有圆缺,但它并没有消耗和增长,从变化的方面来看,天地间的万物,一眨眼的时间都在变化,如果从不变的方面来看,那么,万物和我们是无穷无尽的,你又何必羡慕它们呢?”这是对持有人生苦短灰色人生观一干人的很到位的开导。下面一段话还是用苏东坡自己的原话吧:“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h3><h3> </h3><h3> </h3> <h3> 读到这里,我方明白了,赤壁之战这个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不过是苏东坡为杨道士阐发宏论的一个铺垫。不过,我们还是去看了一下正在修建中的古战场,很是壮观,可以遥想到当年战阵森严、杀声震天的气氛。我们沿岸边前行,山麓突入江中,岩石鲜红如丹,想必是以此得名“赤壁”;我们在临江崖壁上找到了据说是周瑜题写的“赤壁”二字,在沧桑的“赤壁”两个字的上方凿刻着一个白色的“鸾”字,经询问得知,它是个道教的符号,具有镇妖之功效。</h3><h3> </h3> <h3> 我们还顺路参观了“三国雕塑园”,里面的雕塑记述的都是以三国为题材的历史故事,如桃园三结义、吕布戏貂蝉、木牛流马、煮酒论英雄等等,人物栩栩如生,是对历史典故的生动展现。 </h3><h3> 该打住了。此次赤壁之行让我加深了对苏东坡的理解和敬仰之情。<br></h3><h3><br></h3><h3> 2020年2月28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