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技春”,疫情当前,无以相助,仅以绵薄之力,聊表心意,祝愿武汉及全国患者平安康复,早沫春光。</h3> <h3>时疫,由冬至春,人心由慌到安。当疫情散去,春醒如约。我再于寒室中,操刀造物,营造自己闲趣生活。</h3> <h3>文心匠意,用匠心造雅物</h3><h3>“中国从来都不缺少匠人和文化,只是近百年种种原由,我们把它弄丢了。近些年经济的发展带来文化复兴,中式生活美学也在悄然的回归。中式生活美学,重在空间和器物的仪式感,更在自我的精神探索。向外发现器物之美,向内发现自己的深情。这是中式空间器物文化的核心。也是我们一直遵从的制器之道。”</h3><h3><br></h3><h3></h3> <h3>印面制作上必须重视章法,朱文印、白文印皆通,运刀如笔,以气贯通。白文印古质朴实、苍劲有力、纵横交错,朱文印圆润舒畅,潇洒豪迈。</h3><h3><br></h3><h3></h3> <h3>竹根刻《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使命必从》</h3> <h3>印作大印不散,小印不拘,篆法自然,笔势潇洒。创作上通过对世界万物现象与竹根的高度概括,巧妙地运用点、线、面的结合,使得他的印作虚实相生、疏密有致,富于变化,深受大家的喜爱。</h3><h3><br></h3><h3></h3> <h3>在前人借鉴上,通过对秦汉玺印和宋元明清历代篆刻家作品的分析,结合自身在从艺创作的修养、练习文字学功底,也能给篆刻作品注入了新的活力。</h3><h3><br></h3><h3></h3> <h3>竹根治印是“印外求印”的集大成者,他不仅在理论上提出“印内”、“印外”的概念,在实践中,我亦做过很多大胆的尝试。</h3><h3><br></h3><h3></h3> <h3>竹兜刻《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使命必从》。</h3> <h3>“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宋元花鸟工致雅逸,如自然所造的意境为历代文人啧啧称道,折枝花卉、野禽家雀等题材受到追捧,于古人画笔下流露出似能嗅其芬芳、感其心跳的神韵,造就后人难以企及的艺术高峰。</h3><h3><br></h3><h3></h3> <h3>圆雕雕刻为传统竹、木石雕表现形式之一,创作者以刀代笔,刻画兼备,在竹根上施展刀法,追求在三维空间设计最大程度保护原竹根材料,减少损伤,是介于雕塑、书法、篆刻之间的独特艺术形式。以“重典雅、工精微、近画理”而具有超凡脱俗的艺术魅力。</h3><h3><br></h3><h3></h3> <h3>如若两者融合会生发出怎样动人心弦的篇章? 以刀刻画,竹根絮语,竹根一改往日坚硬的形态,在具有唐韵宋意的画面点缀下,尽显柔软气息、自然律动与生活温情。竹根在手中刻刀与人物、印合奏的乐章,构筑出艺理相融、妙趣横生的文人意境。</h3><h3><br></h3><h3></h3> <h3>品茗玩物,逸得雅趣。</h3><h3>文人以茗会友,客至则啜茶,畅谈野逸志趣,坐看云舒云卷,以寄片刻闲情。会心造物,饮清怀明。“知者创物”——中国先人从蒙昧到开化,经历了石器、青铜、陶器、瓷器时代,他们将最质朴的情愫,熔铸在一物一什之中,他们将真挚的审美,凝贮在一器一具之间。竹根雕刻“逆行者”“白衣天使”,再与刻印隔合皆为文人之雅趣生活,青堂刻之,刀笔相融,我们能够从他们的线条、比例、结构中感受到“气韵生动”之美。</h3><h3><br></h3><h3></h3> <h3>在这抗击疫情,共克时艰之际,虽疫情快散去,春归如约,但还得继续闲门修行,无事静座,尽享闲情。</h3><h3><br></h3> <h3>宋代文人苏东坡有诗句曰:“无事此静坐,一日似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简单的几句,竟给品趣高雅的一代文豪带来如此享受,真叫人羡艳。平日生活,处处可得此情:在寒室中,一个竹根安顿片刻清闲;刻刀手中时,一把刻分寄托字句诗情;客至茶席旁,一件竹根雅物印章承载人间清欢……忙碌一天后最大的愉悦,便是“坐”享闲情了。</h3> <h3>在考古领域,但凡出土一件文物,一旦发现上面有文字,考古学家就会欣喜不已。因为有了文字的记载会让整个考古发掘变得清楚明白,考证也可以顺藤摸瓜。</h3><h3><br></h3><h3></h3> <h3><h3>印章上的,“阴字凹入者”即阴文,称为“款”;“阳字挺出者”即阳文,称为“识”。它集镌刻、书法、绘画、文学于一体,被喻为“袖珍的碑刻,精微的图画”。起初的古玺、秦汉印几乎都没有边款。</h3><h3><br></h3></h3><h3></h3> <h3>文字出现在器物上并非什么稀奇古怪之事,印章也是如此。文字因印章的存在而存在,属于寄生艺术,如造像之题记,画之题跋。在没有新出土印章的情况下,我们不防说印章是由古代钟鼎上的款识借鉴而来。</h3><h3><br></h3><h3></h3> <h3>文心匠意,以俗观之,玩竹之乐,乐中有趣。生活本是一场无谓的修行,我们都是“意志”的修行者。因器而遇,得之竹根,尽得大雅。</h3><h3><br></h3><h3></h3> <h3>后来文人用花乳石刻印,才开始普遍在印章上刻款,但也多为短款,记录篆刻者的姓名、刻制的时间。到了明、清,边款不仅刻上作者的姓名、年龄、地点、为谁而制,还会注明师法来源、印文出处、刻印意图等等,有的还在边款中刻上诗文,表达作者的艺术见解和创作感想,甚至配以图案造像。</h3><h3><br></h3><h3></h3> <h3>印章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文人篆刻以来,印款被提到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上来看,近代浙江王世先生有印论谈到“印不署款,不见郑重。宜于完成后,在印之侧面镌以小楷款识。”</h3><h3><br></h3><h3></h3> <h3>印章的最基本要素即是将艺术品的作者名号、创作等信息以文字的形式保存到作品上面,这样我们欣赏艺术作品看到作者的名字,就可以较为清晰地获知该作品作者的作品风格,如果作品比较多的话,我们可以比较系统地把握艺术家的艺术面貌,如果没有名号的话,这一点则不易把握。</h3><h3><br></h3> <h3>文辞是印章艺术的基础,亦是考量印人文学水平的标准。文辞的雅俗,可以牵引赏读者的思维方向,激发赏读者的联想,同时亦可影响赏读者的情感。书法是印人必须具备的修养,在印章中可以真实地反映印人书法造诣。优美的文辞通过书法进行展现,加上刀法的诠释,构成边款艺术特有的金石韵味。印章上圆聊艺术,是艺林之瑰宝,亦可看成一种文化现象。历代印人,慧心独具,以其浩瀚的思路、高妙的技艺,把印章四周的这块荒地,拓为挥洒丹青、表演无声诗词的画廊,创造出了无数袖珍的碑刻、精微的图画,给人以无穷的艺术享受。</h3> <h3>抗击疫情</h3><h3>共克时艰</h3><h3>守望守园</h3><h3>无事静座</h3><h3>尽享闲情</h3><h3>疫情散去</h3><h3>春归如约</h3> <h3>本文照片纯手机拍摄,作品还在待续,待完工后,再高清摄像🎥</h3><h3>喜欢的可联系:13908420812</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