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襄西区小学抗疫专栏 (抗疫一线推文) 做最坏打算的人,值得拥有最好的结果。

念仔

<p>推文朗读:荆襄西区小学&nbsp;&nbsp;李念念&nbsp;</p> <p>1月23日,武汉封城。</p><p><br></p><p>一夜之间,风声鹤唳,疫情升级,一种叫新冠病毒的怪物,如幽灵般蔓延这个国家和这片土地。</p><p><br></p><p>恐慌和安慰,病死和救治,逃离和逆行,懒政和新举,牺牲和互助,至美和极恶,绝望和希望……</p><p><br></p><p>14亿国人,在难以名状的情绪和两极对立的窥见中,踏上一场深刻的集体修行。</p><p><br></p><p><b>到现在,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b></p><p><br></p><p>武汉仍在封城,病毒还在蔓延,传染仍在继续,拐点还未到来……</p><p><br></p><p>不断有医护人员牺牲,不断有重症患者离世,但更多的,是从病毒手中挣脱的人,痊愈出院,迎来新生。</p><p><br></p><p>病毒猖狂狡猾,疫情严峻漫长,至暗时刻终将结束,人间烟火终会升腾。</p><p><br></p><p><b>灾难中,那些做了最坏打算的人,将会有最好的结果。因为,别人坐在黑暗中哭时,他们却悄悄在山顶升起一团火。</b></p><p><br></p><p>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去感受他们的温暖与力量!</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01借光·守望</b></p><p><br></p> <p>这张照片,来自河南省洛宁县上戈镇刘坟村。</p><p><br></p><p>照片中,昏暗灯光下,坐在楼梯道里学习的女孩,叫<b>郭翠珠</b>,今年14岁,是一名初中生。</p><p><br></p><p>披着夹袄抄着手,坐在小板凳上静静看着她的,是她的农民父亲。</p><p><br></p><p>照片上的地点,不是父女俩的家,而是村委大院。</p><p><br></p><p>疫情持续蔓延,全国“停课不停学”,小翠珠家没有网络,她又舍不得用爸爸手机的那一点流量。</p><p><br></p><p>为跟上网课进度和老师辅导,征得驻村干部同意后,父女俩连续几天晚上来到村委大院,蹭网学习。</p><p><br></p><p><b>昏暗的灯光,相守的父女,专注的少女,沉默的父爱……</b></p> <p><b>古有匡衡凿壁借光,今有翠珠村委借网。</b></p><p><br></p><p><b>我们素来不提倡讴歌贫困,但一次次被那些不灭的希望,照亮。</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02蹭网·梦想</b></p> <p>这张照片,来自河南南阳淅川。</p><p><br></p><p>照片中的男生,叫<b>小通</b>,是今年参加高考的一名高三孩子,成绩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p><p><br></p><p>特殊时期,学校用钉钉网给孩子们上课,小通家没有安装Wifi,但邻居家有。</p><p><br></p><p>每天5点半,小通起床,开始晨读学习。</p><p><br></p><p>上午8点,他准时搬个小凳子,在家里平房的楼顶,蹭邻居家的网络。因为这里,信号特别好。</p><p><br></p><p>小通说,他的目标,是好好复习,争取一举考上浙江大学。</p> <p><b>病毒隔离了校园,又如何?</b></p><p><br></p><p><b>隔离不了少年的壮志凌云。</b></p><p><br></p><p><b>网络隔离了课堂,又如何?</b></p><p><br></p><p><b>隔离不了梦想的扎根疯长。</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03师者·眼泪</b></p> <p>这张照片,来自河南省淮阳中学高三班主任<b>于老师</b>的直播。</p><p><br></p><p>直播中,常年教学,操劳过度,发际线越来越高的于老师,因担心孩子们的心理和成绩受疫情影响太大,数次落泪,无法自已:</p><p><br></p><p><b>“你们生于2003年的非典,今年高考又碰上新冠肺炎……”</b></p><p><br></p><p><b>师者父母心。</b></p><p><br></p><p>唯有师者,才和父母一样,对孩子们的暗伤和困境过分关注,对孩子们的前途和未来如此担忧。</p> <p><b>于老师,别难过,17年一个轮回的劫数,无法压垮这个国家的少年。</b></p><p><br></p><p><b>因为,有您这样的师者,他们终将在爱和守望中成年成人,在历经磨难和考验后,像父辈一样无畏坚韧。</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04恐慌·文明</b></p> <p>这张照片,来自武汉方舱医院。</p><p><br></p><p>压抑且喧嚣的白色病房里,一个叫<b>付先生</b>的年轻人,安静地捧着一本书,在专心地阅读。</p><p><br></p><p>这张照片被记者偷拍,从社交网站流传到境外后,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科·福山,马上认出:</p><p><br></p><p>付先生读的书,正是他著的《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p><p><br></p><p>福山说:</p><p><br></p><p><b>“他的平静和医院的喧闹,形成了对比,显示了文明的力量。”</b></p> <p>被确诊新冠肺炎的付先生,是年轻一代的佼佼者:</p><p><br></p><p>武汉大学的博士,赴美佛罗里达大学做结构生物学的博士后。</p><p><br></p><p>春节过年回家探望父母,不幸遭遇新冠病毒,和家人一起被确诊,2月5日晚上作为第一批患者转入方舱医院。</p><p><br></p><p>面对确诊,有人情绪失控,崩溃大哭;有人意志垮掉,在绝望中向病毒屈服;有人自觉倒霉,把戾气发泄到别人身上……</p><p><br></p><p>但也有人,在最糟糕的状态下,做着最积极的事情,并提醒每个不幸的感染者和每个幸运的旁观者:</p><p><br></p><p><b>灾难已经发生,病毒已经造访。</b></p><p><br></p><p><b>过度的忧虑,只会把情况变得更糟。</b></p><p><br></p><p><b>不如,接受最坏的结果,安定有序地在这“坏”中,做点有意义的事情来。</b></p><p><br></p><p><b>我们,已经错过了上一个冬天,不该再错过这一个春季。</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05不幸·直面</b></p> <p>这张照片,来自武汉方舱医院C区的高三学生<b>杨一帆</b>。</p><p><br></p><p>杨一帆是江岸区某省级示范中学的高三学生,也是整个家庭里最小的感染者。</p><p><br></p><p>他的爸爸在一月被确诊新冠肺炎,因病情严重住进了长航医院重症监护室。</p><p><br></p><p>随后,他和妈妈也被确诊,住进方舱医院。</p><p><br></p><p>他住在C区,妈妈住在A区,只有早上洗漱和中午晚上吃饭时,他才和妈妈匆匆见一面。</p><p><br></p><p>其余时间,他把六门功课安排得满满的,争分夺秒地进行复习。</p><p><br></p><p><b>“我要利用这有限的时间,进行冲刺,不能掉队。”</b></p><p><br></p><p>面对记者采访,少年斩钉截铁地说。</p><p><br></p><p>就像,他不是个患者,而是个战士。</p> <p>疫情终究会结束,高考终究要到来,不管国家出台怎样的政策,认真复习都是最好的对策。</p><p><br></p><p>人生漫长,谁也无法预测意外和明天,哪个会提前到来。</p><p><br></p><p>但每个人都可以掌控的一件事,是接受现实。</p><p><br></p><p>因为,这是战胜所有困难的第一步。</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06最坏·最好</b></p> <p>如果灾难已成现实,我们必须学会和它共生。</p><p><br></p><p>然后,努力把不幸撕开一个口子,让阳光和希望透进来,让黑暗和恐惧变萎缩。</p><p><br></p><p>就像,那个借光的女生,蹭网的男孩,流泪的教师,看书的学者,方舱医院里备考的学生……</p><p><br></p><p>疫情还在持续,拐点还没到来,某些地方解封后,又迎来疫情的反弹。某些人摘下口罩后,又被病毒感染。</p><p><br></p><p>冷静下来,做最坏的打算,并敢于行动的人,会找到契机和出口,在灾难过后收获最好的结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