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伴着春的脚步,沐着花的芳香,一个色彩斑斓的季节向我们走来。虽然因为疫情我们只能暂缓开学,但是,为了提升自身业务水平,我们全体教师在做好网上辅导学生功课之外,也利用假期不断充实自我,听名师讲座就是其中一项。</p><p> </p> <p> 语文篇</p><p> 我们语文老师重点聆听了教育家王崧舟的《爱上语文》,老师们专注的学习状态,深刻的听后感受记录着他们满满的收获。</p> <p> 教文育人,文道统一</p><p> —— 听王崧舟《爱上语文》有感</p><p> 孙艳芝</p><p> 有句话说得好“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听了王崧舟的《爱上语文》,我感同身受。</p><p> 王老师很好地实现了“教文育人”、“文道统一”和“努力培养学生文化判断力”的思想理论。一句话,王崧舟注重以文化熏陶教育,强调“语文学习的人生价值”,提倡知、情、意的全面教养,目的是为学生今后的立身、立德、立业打好基础。</p><p> 王崧舟讲的有一集是“语文学习的三重境界”。他通过三首宋词来讲授寻求学问的过程境界:晏殊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柳永的“为伊消得人憔悴”;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很适合王崧舟本人的治学过程,他的《诗意语文》成功的足迹,就是经过大量的阅读体验,艰辛的集中课题研究,再经过千百度寻求之后的成果获得。</p><p> 这正应了那句话:书中自有金香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阅读会永久的伴我们成长。</p><p> </p> <p> 学习诗意语文艺术课堂</p><p><br></p><p>——听王崧舟老师《爱上语文》报告有感</p><p> 古爱红</p><p> 在疫情放假期间,有幸观看了王崧舟老师讲的《爱上语文》讲座,内心触动很大,收获也很多。</p><p> 王老师课堂上放开学生的思维,不压抑,不控制,让学生课堂上设身处地用自己的生活和生命去体验。“人即是课,课即是人”显然就是王崧舟老师的课堂境界。很可惜我还没有足够的文化底蕴来学习他的诗意语言,艺术课堂。但我如果在以后的教学中用王老师倡导的诗意语文新境界所包含的举象、造境、入情、会意、求气、寻根等等因素,有意识地在语文课堂中渗入,可能算不上诗意语文和艺术课堂,但也许能改善我们的学习效果,使自己的课堂更像是开放的语文课,让今人和古人心灵碰撞的火花。</p><p><br></p><p> 作为语文老师,需要不断加强诗歌素养的修炼,把语文教学生活化、诗意化、艺术化,让学生自由化,那样的话,语文课堂就变得有血有肉了,有诗意化和艺术感了。</p><p><br></p><p> 虽然我知道自己营造不了王老师那读“厚”和读“薄”的诗意语文和艺术课堂,但通过自己不断加强自身修为,不断钻研业务,无限热爱学生,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自然会生发出来。以后再自己语文教学中只有不断学习,努力去汲取王老师形成诗意课堂的因素,以此来促进自己语文教学的成长。</p><p> 在今后的教学路上,我愿意沿着王老师的足迹不断前行,成就自己精彩的教育人生。</p> <p> 阅读 让课堂更精彩</p><p> ——听王崧舟《爱上语文》有感</p><p> 刘淑君</p><p> 王崧舟老师一直呼吁语文教师要细读文本,他认为文本细读是新课改背景下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对教师的备课提出的新要求,他呼唤语文教师的备课应具备新的理念、新的视野,呼吁教师要细读文本。 在一次讲座上,我才知道王崧舟老师为了教好《长相思》,读了整本《纳兰词》,了解了纳兰性德的生平,阅读了一万多字的鉴赏文字,然后写下了文本细读感受,化成繁华如东流水的课程资源。只有阅读,才有底气把经典名作演绎为精彩的课堂。每一个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都源自正确深入的文本解读,源自扎扎实实地阅读与思考。</p><p> 作为语文教师,今后的我应当,也愿以阅读的姿势伫立,以阅读的姿势守望,用阅读丰富平凡的日子,用思考照亮前行的脚步。</p> <p> 因语文诗意,故爱上语文</p><p> ——观《爱上语文》有感</p><p> 杨云华</p><p> 从小我就喜欢语文,长大后我满怀憧憬的从事了语文教学工作。2020年的春节,突发疫情,这个特殊的寒假里也在历史上定格。特殊的寒假,特殊的学习。于是,我静下心来看了一些有关专业方面的书籍,受益匪浅、感触颇多。尤其是百家讲坛中《爱上语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p> 可以说作为语文老师,这是一期不得不看的专家讲座。《爱上语文》的内容安排得科学合理,实践与理论交相辉映,可谓是让人一看而生爱之意。其内容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讲座中的很多教学方法非常实用,可操作性极强。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案例真真切切来自于我们的教学之中,倍感亲切,一篇篇精辟到位的案例分析一次次让我茅塞顿开,很多教学方面的问题终于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了。</p><p> 其中,最使我深受启发的是书中关于阅读教学方法的指导,对我的教学很有帮助。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而指导朗读则是阅读教学的“重头戏”。成功的指导朗读不仅使阅读教学课堂熠熠生辉,其产生的影响也是深广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p><p>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素质,努力钻研教材,了解学情,精心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追求教学艺术的最佳境界,开辟语文教学的新天地。</p><p> </p> <p> 发现语文之美</p><p> — — 听王崧舟《爱上语文》后感</p><p> 李晓蕾</p><p> 看了王崧舟老师在百家讲坛的《爱上语文》,让我触动很大。</p><p> 王老师告诉我们:第一,对广大中小学学生来说,语文是学好其它各门学科的基础,是基础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第二,对任何一个普通人来说,语文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没有语文,我们可能寸步难行;第三,对我们这个民族来说,语文是三千年中 华文化最重要的载体,而语文本身又是三千年中华文化最重要的结晶。</p><p> 王崧舟老师在《爱上语文》中说“我为语文而来!是语文滋润我粗糙的感觉,是语文放飞我稚嫩的幻想,是语文点燃我喷涌的激情,是语文唤醒我沉醉的智慧。我平庸的生命,因为语文而精彩!”语文是众多学科中充满艺术性的学科,王崧舟老师就真正把语文课堂打造成了诗意的、充满艺术感染力的课堂。</p><p> 《爱上语文》的视频给我带来了新的精神盛宴,我不仅自己多看文学作品,而且也还要激发我的学生们喜爱上文学作品,甚至想方设法激发他们做笔记。</p><p> 我要努力让学生们内心播下语文的种子,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生根发芽!</p> <p> 数学篇</p><p> 本次学习,五年级数学老师聆听了黄爱华老师的《大问题,一种有生命的课堂》,专家的实践与理论让老师们受益匪浅,他们一行行隽秀的字体,一句句发自内心的感触印证着自己的成长。</p><p><br></p> <p> 黄爱华老师讲座观后感</p><p> 李伟</p><p> 通过观看黄爱华老师的《“大问题”教学,一种有生命力的新型课堂》讲座,我最大的收获就是了解了“大问题”教学的“课堂教学六步骤”,它能够让我们把握“大问题”教学的基本教学结构,从而灵活的运用在课堂上。</p><p> 第一,建立关系(建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p><p> 第二,提出问题(多种方式下,师生共同提出并整理出“大问题”,整体呈现)</p><p> 第三,尝试探究(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课本内容自主或合作学习);</p><p> 第四,展示分享(充分利用黑板、实物展台、墙壁或其他空间展示学生的研究成果,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下分享,教师适时追问,引发深层次的对话和碰撞);</p><p> 第五,共同概括(师生围绕“大问题”及“大问题”的解决过程,共同梳理和提炼,得出结论,再次提出并解决问题);</p><p> 第六,问题延伸(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共同设疑解答等多种形式,对知识进行巩固、深化和延伸)。</p><p> “大问题”强调的是问题的“质”,有一定的开放性或自由度,能够给学生的独立思考与主动探究留下充分的探究空间。</p><p> 在新学期,我将从“大问题”教学的“课堂教学六步骤”着手展开教学,通过对数学课堂探索,使学生获得思考、表达、提问等多维度数学素养的全面发展。</p> <p> 《大问题教学,一种有生命力的</p><p> 新型课堂》观后感 </p><p> 姜丽娜</p><p> 观看了黄爱华老师的“大问题”教学讲座,感慨良多的同时,也使我受益非浅。</p><p> “大问题”教学的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课堂。能提出问题是学生能力及智慧的一种体现,提出问题远比解决问题要难。我们应从学生立场出发,适当给予激活,唤而醒之。灵动的教学不应该只是告诉,而应追求对儿童经验与思维的唤醒和激活,这理应成为数学教学追求的境界。还要给予激励,鼓而舞之。数学是抽象的,而儿童的思维还处在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作为教师,除了需借助必要的教学手段化解数学本身的抽象性以外,更应该通过鼓励、肯定、欣赏等积极的正面评价,鼓舞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激励他们在数学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使他们发现数学学习的价值,获得对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所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愈发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并成为当下研究的关注点。黄老师的课堂是灵动的,每一个细节无不体现出了他的大智慧。在深深钦佩黄爱华老师这种不停“磨”课,钻研精神的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教师只有不停地思考才能不断地提升。虽然课堂永远不可能达到完美、极致,但只有不停思考、不停探索,才能让课堂更趋向于合理,趋向于完美!</p><p> </p> <p> 黄爱华老师讲座观后感</p><p> 张 珂</p><p> 观看了黄爱华老师的《“大问题”教学,一种有生命力的新型课堂》讲座,让我感触颇深。</p><p> 有人说,数学的本质在于化繁为简,在于用简单明了的方式表征复杂的自然与社会现象,数学是一种美。教学之本质在于深入浅出,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为学生揭示出简单的道理与规则,使学生感觉学习之美。而现实的状况,往往又使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感到教育过程趋于复杂,使学习者感到学习过程苦不堪言。数学作为一个令许多人望而生畏的学科,在这一过程中似乎又在推波助澜。所以,在改革的进程中,人们在不断地呼唤教育本质的回归,追求使学生减负的规范。教育观念的改变,课程设计的变革,教学方式的更新,许许多多的尝试都在试图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为教之道在于导!为学之道在于悟!学会思考是送给学生的最好礼物!然而,“没有长期思考型训练的人,是不会深刻思考问题的。无论怎样训练即时性思考,也不会掌握智慧深度。”</p><p> 让孩子们在课堂上研究大问题,让我们的教学呈现大空间,让我们的课堂呈现大格局。但是,研究大问题,呈现大空间并不意味着课堂一定呈现大格局。教育的格局真正要大,就是教育要着眼于人的成长这个高度。教育是人的心灵觉悟的教育,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心灵的觉悟。</p> <p> 黄爱华老师讲座观后感</p><p> 王晓燕</p><p> 黄爱华老师是一个有魅力的老师,观看黄爱华老师的《“大问题”教学,一种有生命力的新型课堂》讲座,让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大问题”教学在课堂教学上的应用。它能够让我们把握“大问题”教学的基本教学结构,从而灵活的运用在课堂上。</p><p> 黄老师所说的“大问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能触及数学的本质。这个本质不仅仅指的是数学知识或技能的关键,而且还指基本活动经验和数学思想方法;第二,它必须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又要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之内,是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果实”;第三,“大问题”的结果不唯一,思维方式多元;第四,“大问题”还必须是有繁殖力的,能引发学生不断提出新的问题;第五,“大问题”一般源于学生提出的“雏形问题”。</p><p> 所以在以后的课堂中要能够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逻辑结构,可以生成一种新的教学结构,更具有思维的开放性,更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语言的新型课堂教学方法。</p> <p> 观黄爱华老师讲座感想</p><p> 乔绘玲</p><p> 走近黄爱华老师及其“大问题”教学,耳濡目染,也感同身受着大家对“大问题”教学的研究与探索,无限感佩在心头,遂记下点滴思绪。</p><p> 在黄老师的课上,他始终关注学生发展的“大问题”,培养质疑问难的能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从学科本源出发,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有千千万,起点一个问。” 问题,是学习的开端,是思考的基础,是数学的心脏。这,毋庸置疑。目前,课堂提问含金量不高,问题细小琐碎繁杂,满堂问,满堂灌的现象屡见不鲜。但何谓“大问题”呢?是否是我们所理解的问题的多元化与开放性呢?</p><p> 纵观黄老师的讲座及片段课,基本上每课都有两三个问题导入学习。《倒数》这一课片段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预设问题为:什么是倒数?怎么求倒数?把学生的各种问题引导到今天的核心内容。《圆》一课以“为什么圆形的井盖不容易掉下去”引出圆的三个概念:圆心、半径、直径。《24小时计时法》的这一课例提出生活中,已经有了12时计时法,为什么还要用24小时计时法?这个问题是学生课前深入研究的问题,期待学生能列举出生活中平时常见、生动的事例来说明两种计时法的区别,联系以及生产生活中的运用,然后以“你喜欢哪种计时法?”在学生中展开讨论,体会两种计时法各有的好处。</p><p> 我反思觉得“大问题”问题之“大”更在于它能够直指本质,涵盖教学重难点的问题。在此问题上着力,它能够四两拨千斤,教学重难点会如同庖丁解牛般迎刃而解。而这样的“大问题”一般是学生学习的困惑点,是知识的连接点,是思想的聚焦点,是我们钻研教材的着力点。正如黄老师所说,问题不是随随便便提的,每个问题都是文本理解后,在教师教研活动中锤炼过千百次而定的。</p> <p> 是的,学高为师,道高为范。通过学习,大家受益匪浅,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一定会精益求精,吸取名家经验,用他们的至理名言规范自己的教学,一定会更爱教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