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疫情,我们在一起

邢晓红

<h3>  疫情无情,人有情。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我们在一起。七十二团医院全体工作人员舍小家,保大家 ,有些人逆流而上,只为了大家能早日团聚幸福; 有些人在平凡的岗位上,为老百姓送药解难。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孩子的父母,也是父母的孩子,当疫情来时,义无反顾离开自己的家,夫妻同心、父子同力,同事合心共战,前沿阵地留下他们并肩作战的身影。</h3><h3><br></h3> <h3>齐心协力</h3> <h3>  医院有这样一群年轻人,她们的孩子还小,需要妈妈的关心和照顾。可是为了抗击疫情,她们义无反顾,把孩子托付给老人、亲戚照顾,奋战在一线。护士王萍、朱玉霞主动请战先后来到64团 ,分别在隔离病区和发热门诊工作,每日繁忙的工作后才能与孩子视频。医务科赛佳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最小的不到一岁,视频中大儿子告诉她:“妈妈,弟弟不认识你了,我陪你聊天吧!”;闫迎迎孩子两岁多,杨娜孩子一岁多,这些年轻人没有在疫情面前退缩,当孩子问起:“妈妈,您什么时候回来呀?”她们说的最多是:“快了,等疫情结束了。”她们是医院的未来,是明天的希望。</h3> <h3>王萍在隔离病区做治疗</h3> <h3>医务科工作人员赛佳和孩子视频</h3> <h3>  七十二团医院共有6对夫妇 奋战在抗击疫情的一线中。何立人夫妇,妻子张群支援64团医院在预检分诊室把好第一关,丈夫在门诊、社区为慢病患者开药送药做好保障;胡经华夫妇,作为医院业务副院长做好业务培训、发热患者的诊疗,妻子郑燕在隔离病区,孩子9岁,托付岳父岳母照顾,慰问医院援外职工家人时与儿子也只能在楼下隔窗招手打招呼;孙文辉夫妇,孩子大学回来还没有好好陪着;还有王辉夫妇、林杰夫妇、李光兴夫妇,他们的孩子都托付给老人,夫妻同心、共抗疫情。</h3> <h3>副主任护师张群在发热门诊</h3> <h3>与儿子隔窗打招呼的父亲</h3> <h1>  打仗父子兵,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韩志江、韩俊父子同上阵。父亲每日负责医院的消杀工作和后勤保障,认真细心的他总能解决问题。儿子前期在x 光室,后来因为工作需要来到卡子。</h1> <h1>韩俊在卡点</h1> <h1>  救护车司机王永生,接送患者,为社区、连队患者送药上门,随时待命,忙碌的他总是笑眯眯的,无疑是这寒风中的一缕阳光。<br>  老党员张疆担任援助64团突击队队长,在第一线勇担重任,空闲之余组织大家一起学习,党员初心不变。</h1><h1> 老党员赵云今年就要退休,也依然精力充沛的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这场奋战经历是退休前最难忘的时刻。</h1><h1> 他们没有因为年龄大就比年轻人少干,而是勇往直上,给年轻人做出表率。</h1> <h3>运送病人</h3> <h3>张疆队长组织队友学习</h3> <h1>  还有在72团医院的特殊群体,来自71团的吴川江院长和三位交流人员。作为医院院长,他每天忙到最晚,医院和集中隔离点,各种关键口子,既要抗击疫情,又要做好医疗服务,统筹安排,紧抓重点。黄英副主任医师在住院部负责业务工作,每个发热患者都是她关注的重点。丈夫在县医院工作,同样奋战在一线,今年高考的儿子独自一人在家成了她空闲时间的牵挂。钱静副主任医师第一批来到64团医院,现在隔离病区工作,坚守一个医生的使命。邢晓红副主任护师,负责医院的感染防控和护理工作,做好人员培训和业务指导,保障医务人员和患者安全。她们从过年开始就没有回过家,孩子大一放假回家也没好好聚过,半载未见又匆匆相见、分离,只为了身上的责任。</h1> <h1>钱静在64团隔离病区查房</h1> <h1>就是这样一些人,回不去大多数人不想呆的家;不能在过年的时候陪陪父母、孩子;不能像其他的年轻的妈妈一样陪孩子玩耍;不能一起与家人吃团圆饭。疫情面前,他们舍弃一切,只为了保一方平安。砥砺前行,共战疫情,我们在一起,相信春暖花开的一天即将来临,阴霾也将散去。阳光总在风雨后,献给奋战一线的天使。</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