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数年前的一个下午,后长安画派的两位大咖崔振宽、郭全忠相约一起,驱车前往位于西安市建设路西藏办事处院子里的一个老住户区,前去拜访一位老画家,想听听他对黄宾虹艺术的认识,想听听他讲国画的笔墨,因为这位老人是当时陕西唯一健在的、见过黄宾虹、见过黄宾虹画画的老杭州艺专的学生霍明先生。</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霍先生在杭州艺专读书时,是油画班的学生,班主任是关良先生,主讲教授有关良、吴大羽等。他们班的隔壁教室是国画 班,潘天寿、黄宾虹经常在国画班上课。霍明虽然主修油画,但受关良先生的影响也喜欢国画,并十分崇拜黄宾虹,因此,每当黄宾虹上课时,他就喜欢站在国画班教室外透过窗子旁听,并看黄宾虹给学生示范作画,因此黄宾虹的艺术很早就在他的心灵里埋下了种子,并在走上自己的艺术道路后生根、发芽、生生变化,形成自己的艺术特色。当代中国画坛,学黄宾虹者可谓不知其数,天南地北,东部西部,可谓黄风四起,黄土弥漫!然而真正得黄宾虹笔墨和艺术精神之真谛者,则寥寥无几,我认为霍明先生,是深懂得黄宾虹艺术精髓的一位画家。</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霍先生精于水墨戏剧人物,长于山水,所作皆能突破关、黄二位先师的藩篱,似与不似,自发机纾,知其白,守其黑,不雕不凿,复归于朴。故能折服崔、郭二人,使这两位画坛大咖放下架子,以小学生的心态去聆听先生的教诲。 值得一提的是,1986年,为纪念赵望云逝世10周年,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在陕西省美术馆举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赵望云师生作品展》,赵先生的三大弟子黄胄、方济众、徐庶之都有作品参加并位临了开幕式。前一天开幕的《霍明画展》在上面的一层,我参加完赵望云师生展的开幕式完后,顺便就上楼看霍先生的展览,霍先生当时一个人在自己的展厅。我看了一圈后正准备离开时,就看见黄胄先生进来了,于是我就没再走,而是想看看黄胄先生是咋看展的,更想听听他对霍老作品的看法。于是我就跟随在黄先生的身后假装也在看展,目的就是想找机会和他搭讪,听听他对作品的点评。霍老好像并不认识黄胄先生,黄先生进来看展已经好一会了,而霍先生一点儿也没有迎接的表示,倒是黄胄先生根据展览作者简介上的照片认出了霍先生,并主动上前跟霍老打招呼,并手握手拉着霍老在展厅里的长凳上坐下拉起话来,他们说话的内容当然主要是黄先生谈他对霍老作品的评价,我则站在二位老的身后用心地听。所以,黄胄先生对霍老作品的评价我是深刻地记在心上的。有一年,我给霍老的作品写了一篇评论,顺便把<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黄胄先生对他作品的评价(我亲自听的)写进去了。可霍老在审稿时很坚决地让我把这一段删掉,并反复给我说:“不要拉大旗!”……我当时虽然认为他这样做一点儿没有必要,但霍老就是这样,他一再坚持,于是我只好删掉这样的真贵材料。从此生活细节可以看出霍老人格境界之高尚,绝非一般书画家可以比的,他就像一块璞玉,从来不愿意借名家巧工来粉饰自己。想想当今书画界大量蹭热点或趋炎附势的人,霍老的这种品质是多么地令人敬佩啊!</span></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今甫也选发霍先生水墨山水画数幅(其中第一幅精品由我收藏)以示读者,谨借以缅怀这位不慕名利,长期大隐于市,虽没有大名,但却有着能折服所有与他有过接触的人的魅力——霍明先生。</span></h3> <p class="ql-block">《终南烟雨》(望山楼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