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祝庄位于郓城西北方向,到县城直线距离8公里,东与宋堂村接壤,北与田庄村、西与樊周楼、南与团柳树以及玉皇庙镇的义祥村相连。</h3> <h3> 祝庄村始建于明朝崇祯年间(1628——1644),由十九世祖祝锡极从玉皇庙镇祝桥村迁此建村,取名祝庄,距今390余年。</h3> <h3><font color="#010101"><p> 祝庄村在清末属郓城县宋西里,1928年划归郓城县八区金东乡,1940年为郓城县八区管辖,1946年改隶郓北县五区,1949年属郓城县八区,1952年则归十五区。1958年初归潘渡公社管辖,同年秋成立祝庄大队,辖祝庄、田庄、徐李庄、团柳树4村。1978年将田庄、徐李庄、团柳树分出,自成祝庄大队。1979年初划归新成立的八里庄乡。1984年初改为祝庄村民委员会,隶八里庄乡。2001年合并乡镇归属郓城镇。2013年10月19日郓城镇分设唐塔街道办事处和郓州街道办事处,隶属唐塔街道办事处。</p></font></h3> <h3> 全村只有祝氏一姓,2019年将近有300户,900余人。</h3> <p class="ql-block"> 有朋友开玩笑,问我《水浒传》那部书里有“三打祝家庄”一说,祝家庄是不是你们祝庄村?当然不是!水浒传描写的是北宋末期的故事,大约公元1100年左右,距今900余年,比我们祝庄建村时间要早500多年,怎么会是我们村呢。</p><p class="ql-block"> 虽然祝家庄不是我们村,但不管怎么说,我认为当年祝家庄的祝氏家族应该是响当当的!人丁兴旺,兵强马壮,村民安居乐业,这与施耐庵描写的祝家庄的情形大相径庭,那样的描写只不过是为下一步梁山寨攻打祝家庄编造理由罢了。当年,祝家庄的人并没有招惹梁山寨的人马,是鼓上蚤时迁等人做了偷鸡摸狗之事,不仅偷吃了祝家庄的报晓鸡,而且石秀又火烧客店,被祝家庄捉住扣压。号称讲义气的梁山寨首领宋江对下属管教不严,非但不到祝家庄登门道歉领人,反而兵发祝家庄,这是典型的土匪草寇之所为,是一群不讲道理的强盗。整个事件表面上看是为了解救时迁等人,但说到底是看中了祝家庄富足的钱粮,这足以看出梁山寨群寇的贪婪、暴虐和强盗本色。《水浒传》从第四十六回——五十回,用了那么长的篇幅描写三打祝家庄的艰难,这也正说明当年祝家庄我们祝氏家族之强盛!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祝家庄宗亲的回击是保卫自己的家乡,是正义之举!我们要为祝氏宗亲抗击侵略之举点赞!虽终因寡不敌众而惜败,但虽败犹荣!况且要不是三村联盟当中扈家庄、李家庄后来的叛变,说不定梁山寨草寇早已被祝家庄所灭。</p> <p class="ql-block"> 祝庄村耕地面积1100余亩,地势平坦,大部分土地为二合土质,只有南部少部分土地为沙质土,土壤肥沃。小河绕村而过,打有机井数眼,水利条件优越,发展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适宜种植小麦、玉米、棉花、大豆、高梁、谷物及各种蔬菜瓜果,小麦、玉米亩产双过千斤,有西北“粮仓”之称。</p> <h3><font color="#010101"><p> 祝庄村景色秀丽、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清末以来,一批仁人志士和先辈先贤从祝庄村走出来,在不同的工作岗位做出了较大贡献。</p><p> 清光绪年间,丙戊科武进士祝镇基、武举人祝金玺,在当时也名噪一时,他们均为祝庄村人。</p><p> 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历史岁月里,祝庄村先后有十多位爱国青年参加了革命工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开展革命斗争,有的同志甚至英勇地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们与全国人民一道赢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解放后他们又投身了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巨大贡献。</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解放后,又有一大批人员走出祝庄村,工作在不同的岗位上。</p><p>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祝庄村曾任县级以上干部就达十四人之多,科级以下不计其数。</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曾经辉煌教育史。祝庄村东南角曾建有一所中学,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鼎盛时期,班级设置从小学、初中到农中(高中学历)一应俱全,祝庄、田庄、团柳树、徐李庄、宋堂、苇子园以及周围其它一些村的学生均在此就读,在校学生最多时达七、八百人。当时祝庄联中的教学成绩在潘渡公社所有中学中一直名列前茅,一大批学生从祝庄联中考入高中、中专或大学,并最终走上工作岗位。1978年恢复高考后,光祝庄村考上中专以上学校的学生就达50余人,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不胜其数,其中还有博士研究生2人,为国家造就了大批的优秀人才。</p><p> 后来,随着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孩子生的少了,学校的学生也越来越少,再加上条件好一些的年轻人在县城买了房,将孩子送到城里条件更好的学校去学习了,祝庄联中学生规模逐渐萎缩,慢慢地就达不到办学条件了,先是砍掉了初中,几年后又砍掉了小学,最终周围几个村庄的孩子都集中到了新建的团柳树小学。从此,曾经辉煌多年的祝庄联中消失了,学校旧址也改建成了住宅,每每回忆起来,甚感惋惜。</p></font></h3> <p class="ql-block"> 交通水利建设日趋完善。七十年代以前,通往祝庄村的道路基本上是乡间小道,去郓城县城走的是一条东南—西北方向的斜路,途经团柳村、宋堂林场、五里庄、梁何庄、侯一庄、王花园村后到西关桥头,就算进城了,约15华里路程。</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兵团作战,修建了多条连接周围村庄的宽敞道路,郭王路就是其中的一条。道路虽宽,但是土路基,坑洼不平、颠簸难行,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直到2004年,在镇里组织下通了柏油路,政府出大头,村民集资拿配套,祝庄村村民积极集资;就连多年在外地工作的人员也涌跃捐资,拿一千的、五百的、三百二百的(当时一般公职人员的月工资也就五六百元),尽力而为,大家高兴啊!终于,郭王路以及祝庄村村内的南北大街和东西大街全都铺上了柏油,村民们终于告别了三百多年的泥土道路,出行极为方便!</p><p class="ql-block"> ▼集资捐款修路是好事,立碑纪念大家的功劳</p> <h3> 2014年,积极争取资金,新修建桥梁5座,并将村中央的池塘东、南两面用石头砌成边坡,既保护了路基和周围环境,又美观大方。同时,村内还修筑了三段混凝土道路,方便了村民出行。另外,新打机井10眼,每个村民小组2眼,确保了全村耕地旱能浇,年年丰产丰收。</h3> <h3> 路好走了,车也多了,久而久之,柏油马路慢慢不堪重负,逐渐损坏,颠簸难行。2011年左右,郭王路重修,将柏油路改建成了4米宽的混凝土道路。每到郓城至张集公路大修,郭王路就成了玉皇庙、张鲁集等整个郓城西北部乡镇通往县城的主要交通要道,车水马龙,好不热闹,但时常也造成交通拥堵。<br></h3> <h3> 2012年,祝庄、田庄、团柳树、徐李庄联合申请改建了村东引黄灌溉干渠,并新建了几条支渠和多个涵管、涵闸,确保了这四个村的近五千亩耕地能浇上黄河水。</h3><h3> ▼ 引黄支渠</h3> <h3><font color="#010101"><p> 村东引黄干渠。该干渠为一悬渠,渠底高出地面近一米,北至新城新河,南至团柳树、徐李庄村南。每到旱季,从郓城新河抽取黄河水至干渠,然后通过自流灌溉的方式浇灌田庄、祝庄、团柳树和徐李庄四个村的大部分耕地,为粮食丰产丰收打下基础,极大地方便了广大村民。</p><p> ▼引黄干渠</p></font></h3> <h3> 2019年,通过项目实施,祝庄村和周围的田庄、宋堂等九个村庄共铺设混凝土道路17.2公里,新修桥梁4座、管涵14座,这几个村庄主要田间道路均建成了4米宽、18公分厚的混凝土道路,达到路成网、田成方,四通八达,村民不但出行十分方便,同时也方便了农业生产,提高了机械化作业水平。祝庄村内南北和东西大街也加宽为4.5米。</h3> <h3> ▼村北旱河底大坑,记忆当中,四十年前坑内长年积水,水质清澈,野生鱼虾甚多,夏天是游泳、垂钓或撒网的好去处。现在的坑塘经常不见水的影子,坑内长满杂草,成为真正的旱河底了。</h3> <h3><font color="#010101"><p> 经济状况。祝庄村经济不算发达,原来村民们以种地为主,满足温饱没有问题。后来,多数年轻人外出打工,开始以干泥瓦匠为主,慢慢地部分聪明的年轻人通过学习,吃上了技术饭,有少数人还开了公司,成了小老板。经过多年的打拼,收获有成。钱多了,改善住房条件,多年的土屋、砖瓦房逐渐变成了两层或三层的小楼房,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观。</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菏泽市曙光眼镜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祝清革,最早从1983年只有一间门面的眼镜小店,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逐渐发展成为拥有十多处眼镜店,100余名员工的眼镜连锁店,遍布菏泽市区、郓城县、鄄城县、巨野县等地,经营世界各大著名眼镜品牌,成为菏泽市最大的眼镜销售公司。</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祝庄村养殖户较多,以养猪、鸡、牛为主。村东有两个小型养猪场,年出栏可达千余头;小型养鸡专业户十余家,每家养鸡在1000——2000只左右;养牛户一家,年出栏可达百头。</p><p> 另外,养羊也是本村的老传统,多以家庭散养为主,品种大多是山羊,也有少量小尾寒羊,每户三只五只或十只八只。以前每逢过年,基本上每家都要杀上一只,包几锅羊肉萝卜粉条馅的包子、除夕及大年初一包两顿羊肉饺子,是孩子们一年的期盼,味道鲜美极了。</p></font></h3> <h3> ▼山羊</h3> <h3> ▼小尾寒羊</h3> <h3><font color="#010101"><p> 几十年来,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的好多东西都不见了踪影。</p><p> 原来村里的石碾和石磨不见了,那是小时候经常光顾的地方,在打面机还没普及时,我们吃的面全靠石碾和石磨了。兄弟姐妹几个说着笑着推着,一圈一圈又一圈……,有时要推一两个小时甚至一晌时间,转的头晕干哕,没办法,得吃饭啊!那样的场景至今记忆犹新。</p></font></h3> <p class="ql-block"> 前段时间下乡,偶然见到了这样的水井,真稀罕!这样的水井,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老家祝庄有多眼,直径大概有一米半左右,井壁全是用砖砌的,有多深我不清楚,但以前吃水全靠它,肩担人抬,现在超过四十五岁的人应该还有印象。我记得全村有四个生产队,村内这样的井有三眼,五、六队一眼,位置在六队牛棚的西北角;七队一眼井,在七队牛棚后边;八队一眼井,在村西头。这样的井村外也有四眼,一眼在河坝子东边,紧靠河坝子,祝庄至宋堂东西路以北10多米处,吃水浇地合用;第二眼在五、六队的菜园中间,两个生产队共用种菜浇地,菜该浇了,套上黄牛,蒙上其眼睛,拉起水车,水马上就哗啦啦地流出来;第三眼在村南(南门外),郭王路以北,现在的二队、三队耕地中间,二队曾经在此种过菜园;第四眼在南洼,七、八队菜园中间,也是浇菜用。后来,家家户户打了压水井,原来的水井用不着就填埋了,在许多人脑海里渐渐淡忘了,年轻人怕是连见都没见过。另外,村东北现在一队的耕地里还有一眼真空井,其它的我就记不清了。</p><p class="ql-block"> 我家距离村内最近的水井至少也有150多米,当时年龄小个矮又没力气,只能兄弟两人抬一桶,实在找不到人抬,就只能自己挑两个小半桶,路上还要歇几歇。这井水只用来做饭和吃水用,洗衣服是绝对舍不得用的,老家东边就是海壕,那时海壕里长年不干涸,水也清,没有污染,大家都在坑边洗衣服,也没有洗衣粉、洗衣液什么的,衣服在杵布石上用棒杵杵一杵,再到坑水里冲一冲,就很干净了。那样的生活场景现在是见不到了!</p> <h3><font color="#010101"><p> 还记得1980年前,联中北边老大队队部里曾搞过乡办企业,有鞋厂、皮革厂、鞭炮厂,还制过排杈、铁锨把,练过铅,红火一时。后来慢慢地鞋厂搬到了八里庄乡驻地,80年冬天鞭炮厂因操作不慎经历了连续两次爆炸后停产,剩余的皮革厂等也相继关停,不见了踪影。</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村外不见了当年各生产队的杏树行,那是小伙伴们最喜欢去的地方,平时爬树玩,等到挂满树的杏子即将熟的时候,又是我们偷杏的好去处,从麦垅里匍匐爬到树下,用坷垃向树上投,砸掉的杏被我们捡起来,然后回去几个人平均分,如果被看杏树的老人发现追过来,我们撒腿就跑,老人一般是追不上的,如果告状到家里,挨顿熊是少不了的,这段生活在一生当中是非常有意思的,至今记忆犹新,每每和发小回忆起来,都能高兴地讲一段。不见了当时六队在村北的梨树行和柿树行,也不见了前林的柏树林和两搂多粗的大白杨,现在道路两旁随处可见的是一行行速生杨。虽然东南地里的桑葚树还在,但已不见了它西边的又粗又大的糖梨树,树径两个小孩是搂不过来的,树冠特别大,树枝又多,非常荫凉,那里是我们小时候夏天割草时要经常爬上去玩耍的好地方。</p></font></h3> <p class="ql-block"> 还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村子中央的池塘,夏天池水清澈,鱼虾成群,荷花飘香,池塘四周柳树浓荫,是乘凉的好去处。那时候我经常弄上几张挑网,网中央放点干粮(如果放点骨头什么的更好),用根长杆子挑着放进池塘里,停上七八分钟再挑上来,能逮到不少的小鱼小虾,然后把小鱼肚里的内脏捏出来洗干净,就这样一两个小时下来,能逮一大碗,用盐腌一下,再放在油里炸一炸,如实在没有油的话,碗里放点盐和辣椒,放在锅里大火清蒸一下也很鲜,足足够中午一顿美餐,在当时吃不到肉食的年代里,能吃点小鱼也算是拉馋了。只不过现在坑溏里即便有水,也基本上没有鱼了,再也无法体验一下当年美好快乐的生活了。</p> <p class="ql-block"> 随着时间的流逝,现在即便是村里的年轻人,也对原来的村子没有一点记忆了;祝庄村有好多在外工作生活多年的人,特别是他们的后代们也己对老家产生了陌生感,有的甚至多年没回过祝庄了,为了使大家不忘咱们的老家祝庄,不忘先人,不忘祝庄村的历史,特把原有的一点记忆写下来,给大家留下一点美好的回忆,也让在外的族人们牢牢记住根与魂。</p><p class="ql-block"> 以后有时间,或者等到退了休的时候,抽点空回老家看看,寻找一下儿时的伙伴,回忆一下童年的美好时光,回想一下久远的故事,也是一种乐趣!</p> <h3><font color="#010101"><p> ▼夕阳美景</p></font></h3> <p class="ql-block">参考:郓城县村志</p><p class="ql-block">摄影、撰写:祝令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