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避免“输液受寒”。</h3><h3> </h3><h3>昨天看到了新闻图片,在武汉的医院里门诊输液的人,仍然穿着羽绒服在接受输液。查了一下武汉的天气,今天是1度到10度。输液是在治疗,同时也在输入“寒”冷的液体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环境的“湿寒”邪气需要避免,如果再把“寒邪”直接输入体内,“寒伤阳气”,直接伤害的是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对年老体弱,已经患病在救治的人,还请采取提升输液液体的方法,不能够低于30度吧。上海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和许多医学专家已经讲:“现在最有效的药物就是人的免疫力”。要增强患者的免疫力,首先要避免和减少损伤免疫力的因素。医疗圈的老朋友们,参考一下。下面把前几天写的一个短文节选部分出来,再发一次。</h3> <h3>1。“输液受寒”?</h3><h3> </h3><h3>“输液受寒”这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受寒情况,如果家里有年长体弱的老人在医院住院输液,一定要注意,或子女们需要有这么一个意识和知识。有时候温度低的输液液体进入血液循环,引起的某些器官的功能轻度受影响,则容易被忽视或未被重视。对体弱年长的人,可能就会造成明显的器官功能的减弱。</h3><h3> </h3><h3>之前常常出现输液液体温度低,引起输液一侧的手臂冰凉,严重的见到输液一侧的手部和前臂的皮肤变紫,静脉血管明显显露。这就是输液液体温度低造成的直接的一个输液一侧肢体温度降低,血液循环功能受到影响的表现。家有老人者,不得不了解这些知识和注意避免这些情况。而且随着低温输液液体的持续输注,冰凉从手部开始,逐渐的向前臂和上臂延伸,我们不能说这了“寒”就不会随着血液循环回到心脏,而影响到心肺等器官的功能状况。特别是对年老体弱的,已经有一些基础疾病(肺心病,冠心病,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的人更是如此。</h3><h3> </h3><h3>如果进食生冷的食物,对体弱年高,对冷的耐受力减低的人,身体需要用体温去暖热这些冷的食物,从而减低了身体的体力和免疫力。这个冷,也可以直接影响到相邻器官的血液循环功能和器官正常的功能。如果输液液体温度过低,比如20度的室温状态,尽管输液的流速很慢,医护会控制好输液速度,但是,毕竟是一个低于体温的液体直接进入了血液循环系统,而且上肢的静脉血直接进入上腔静脉,进入心脏,从心脏进入身体的血液循环系统到各个器官和组织。这么少量的低于体温的液体持续地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对年轻体质好的大多数人,因为其血管和血液循环功能正常,而身体的代谢和平衡功能又强,是不会引起明显的问题的。</h3><h3> </h3><h3>但是,对于个别年老体弱,平时就对冷不耐受,手脚冰凉的人,如果一瓶500毫升的低温液体,虽然在几个小时内进入血液循环系统,但是,身体仍然是需要消耗自身的热能,去把这500毫升的液体的温度提升到身体的体温范围,这个能量本来是身体用来抗病的。对于已经生病住院,身体已经虚弱,年老的人,其自身的血液循环功能,代谢功能可能已经减弱的人,这个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的低温液体,就可能引起一些器官功能的减弱。而对于已经有一些慢些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比如已经有心脏冠状动脉硬化和心肌缺血的,已经肾脏动脉硬化的,可能就会造成明显的影响。</h3><h3> </h3> <h3>2。中医学的“因人”“因地”和“因时”治宜指导原则的临床应用。</h3><h3> </h3><h3>这次新冠状病毒肺炎的疫情,据报道,武汉的天气阴冷多雨,少阳光。中医学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治疗指导性原则,就是要“因人”“因地”和“因时”治宜。所以,建议还是要“因人治宜”。每个人的个体差异很大,对高龄体弱的患者还是建议要考虑一下。</h3><h3> </h3><h3>这里举个实例说明一下。一位朋友的母亲,85岁高龄,因为疲乏,没有食欲,轻度的下肢水肿(轻度心衰)住院治疗,输液药物治疗三天以后,症状逐渐加重了,极度的乏力,双下肢水肿已经发展到了下腹部和下腰部位,轻度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特别是老人家不能够喝水,不能够吃药了,一喝水喝药,就马上全部的吐出来了,而且已经14个小时无尿了。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 心衰和早期的肾衰。朋友打电话来,我在外地,只能了解情况后给一些建议。从中医学判断,为年高体弱,心肾阳虚,诱因为和家里人生了闷气。首先就是考虑外界的寒冷,季节,房间温度都适度。问其输液的液体温度,回复说温度很低,输液的右手和前臂冰凉,皮肤出现了红紫色,他们也知道输液液体温度低了,但是着急又没有办法。我劝其告诉医护人员,对这样的老年人,输液液体最好至少要在室温温度,同时嘱其家属暖水袋热敷手臂。因为3天的连续输液,寒凉已经进入了血液循环系统,并且影响到了本已虚弱的心肾功能,我嘱其用热毛巾裹住老人双脚,并且用保鲜膜包裹好,外面再用暖水袋持续的暖双脚。同时用暖水袋暖背部的肾区,前面(腹部)持续的用暖水袋暖肚脐,来增加身体的热量和体温,争取能让老人家不再感觉到冷,温暖起来,最好能够有些汗出来更好。大约2小时后,老人家有小便了,4小时后不仅可以喝水喝药,而且自己要求喝些菜汤。两日后出院,回家渐恢复。</h3><h3> </h3><h3>这些年,许多大医院已经有了恒温的输液器,能够保持输入液体的温度保持在适度的范围,这就很好地避免了输液液体温度低引起的输液反应。但是对年岁已高,体弱多病,基础体温已经较低,自身整体器官功能已经减弱,机体的代谢率偏低的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还是请注意避免这个可能的“受寒”,“寒伤阳气”的因素。人们常讲,成败在于细节,其实有时候好病也在方方面面的细节中。</h3><h3> </h3><h3>在新闻图片中看到这次武汉的医院有些患者在走廊上输液,而冲户外的窗户是开着的,那么户外的气温在15度左右的话,输液的液体温度可能就低了,还请关注一下。</h3><h3><br></h3><h3>报道,一线的中医专家给患者在使用 “温阳散寒”的中药,如果,同时有输液液体温度低的情况存在,似乎有互相抵触。</h3><h3> </h3> <h3>3。体温和免疫力的相关性。</h3><h3> </h3><h3>下面部分转载自本人《在发热(发烧)的时候,你是否慎重考虑过这三种情况?可能有益》中的“避免输液受寒”,以供参阅。</h3><h3> </h3><h3>1)避免输液受寒。 “肺为娇藏”,在肺炎的救治过程中尤其要重视。这里首先需要提到的一点,是体温和免疫力的相关性。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病理科纪小龙主任医师,在一篇短文《体温与健康的关系》中有提到,“体温下降1℃,基础代谢下降12%左右,免疫力会下降30%左右。低于36℃:身体出现危险信号”。有报道“每当体温降低1℃,白血球所提供的免疫力便会减少37%”,那么任何原因引起的任何程度的体温降低,总是对正在对抗病毒的免疫功能有负面的作用的。</h3><h3> </h3><h3>第二就是中医学讲的,对“湿寒”的治疗要“温阳散寒”和“温阳化湿”,所以对已经患有肺炎的患者来讲,保暖,避免寒凉,增强阳气,就成为非常重要的辅助治疗的一个部分。这个细节对身体的帮助和正面的辅助作用是很重要的。</h3><h3> </h3><h3>在这个时期,可能外有气候之“寒”;内有心“寒”(情绪恐慌,害怕,失望,灰心);有药物之苦“寒”(有一篇报道,早期出现症状自己去门诊看过的人,许多给了抗生素,抗病毒,对症的药物,大约门诊看病的人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给了抗生素。);如果输液的液体温度也偏低的液“寒”存在,四“寒”相加,一些身体虚弱的人可能就无法抗得住了。</h3><h3> </h3><h3>这个身体虚弱包括年高,长期的体弱,有慢性基础病的人,也一定不要忽视了因为防疫抗疫加班熬夜,过度工作引起的短时间内的身体体质下降的人。</h3><h3> </h3><h3>净因寺医师焦</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