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驿路往事之三__常玉古道话沧桑

三官岭侬

<h3>  ( 公元2020年2月22日,常玉古道__现320国道的常山县草坪村)。</h3><h3> 这是防疫期间国道开放时的照片,可以看到从江西省方向进入草坪的车辆密密麻麻,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熙熙攘攘的道路全是自驾车,可以想见交警和各种防疫人员会是何等的繁忙。这条千年古道历来是浙闽赣皖的交通要道,乘着今年的特殊时期,我们不妨停下勿勿的脚步把眼光回望历史,追溯下我们已经淡忘的往事。</h3><h3> 从玉山到常山这条80华里(两县各40华里)的古道,春秋时期就有人迹往来。南北朝时,割据的浙江军阀与江西省军阀私下往来,也走这条道,当时称为岭路,没有大的人工改造,主要用于军事上的作用。唐朝开大庾岭道后,常玉道成为一条重要的运输通道,路况大为好转,但主要还是作为官方驿路,行走的是官差,运送的是贡物,传递的是政令军书。</h3><h3> 南宋定杭州为临时首都,要沟通江西福建,再辐射到其他省份,就得依靠这条沟通钱塘江与江西信江的80里陆路。这条路只有常山至玉山段不能通航,其他都是水陆兼用的驿道,很适合古代的交通要求。因此南宋以后,常--玉古道号称“八省通衢”(沟通赣、闽、粤、桂、黔、滇、湘、蜀),草坪驿是其他省(路)进入浙江的头一个驿站,所以又称“两浙首站”。 “八省通衢、两浙首站”的合称,应该就是南宋奠定的基础。然而南宋称路不称省,这个说法有点牵强。当时的草坪设有驿站和递铺(递铺是军事机构,专门传递紧急军报)。</h3> <h3>  南宋以后,北京成为首都,杭州的政治地位下降,但商品经济的地位却显得更加突出,常山“八省通衢”的地位主要表现在商品运输上(官方驿站仍然存在)。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这条80里陆路更为繁荣昌盛,货物运输尤其突出,每天往返运货的骡马,手推独轮车和挑夫,少则数千多则上万。瓷器、夏布、烟叶、鞭炮、茶叶、粮食等,纷纷自玉山陆行常山再转水运到杭州。而广信府的食盐由浙江专销,自然也从此路而过,不过方向相反而已。</h3><h3>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常玉道上,“来往人千亿,熙熙复攘攘,黑夜还奔驰,带雨行不掇”。熙熙攘攘的千百人群,忙忙碌碌的连黑夜还在赶路,下雨天也不肯停下来休息。当然了,同样在常玉道上奔走的人群是有贵贱之分的,苦乐不均也是天下常态,于是“显者乘肩舆,跨马前驱喝;贫者肩舆人,负担气抑郁”。就是说显贵者跨马乘桥吆三喝四,贫贱者挑担抬桥忍气吞声。</h3><h3> 值得专门指出的是,乾隆57年 (1793年),英国政府第一次派出来华的马戛尔尼(George Macartney)外交使团回国时不走海道,而是沿京杭大运河南下到杭州,转钱塘江水陆驿道从常山上岸,经过常玉古道,从玉山转入信江,再走赣江水道从赣州到广州出海,专家们推测出就是在这条常玉古道上的曹会关至草坪驿段,马戛尔尼把一根茶树连株带土偷出了中国国门——“带到印度加尔各答植物园落户”,并“随着它们的繁衍,向印度所有的苗圃送去了使团挖来的中国树苗的后代”!常山茶种的被盗,是中国的巨大经济损失,令人扼腕,可是俺大清国且仍然在歌舞升平中昏睡。(英夷盗茶研究,取自衢州市文献馆刘国庆先生,致谢。)</h3> <h3>  (图片取自“土申”先生,中间虚线就是常玉古道,右边实线为钱江水陆驿道,左边实线是信江水陆驿道。)</h3><h3> 由于运输的需求,“两邑夫役,籍挑为业,糊口养家,不下千余人”。挑夫的增多,竞争也激烈起来,明清时出现了专业脚夫,他们分成帮派划分地段,阻止别人进入他们的地段做工。据说常山城区有6个码头,各码头都有划定的地段和物资种类归各自的帮头,运费由帮头结算,帮头与官府勾结以码头为基地垄断搬运转驳货物。垄断的方式是厘金局(税务局)注册官扁担(最多时有600—700根),挑夫向帮头租借官扁担后到码头做工,工钱由帮头结算。官扁担可以买卖,每条最高价20银元,据说买扁担比买田地利高十倍。大的行帮头,一般拥有10—20根。官扁担的出现,虽然说有官府和帮头对脚夫的剥削压迫,但对于运输的规范化管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行商的权利特别是安全运输得到较好的保证,所以才有了无风盗之险的常玉古道。当然,有些小商细民雇不起脚夫,自己挑运或私下雇些无官扁担的农夫帮挑肯定是存在的,就象现在不坐出租车搭私家车一样的,省点钱也担些风险。<br></h3> <h3>(现代浦城担表演,第二人右手所握就是担柱,可以清晰看出担柱的分力作用。)</h3> <h3>  拥有官扁担的脚夫,拥有他们专业的装备——扁担、汤布和担柱,扁担、汤布大家都知道。这里说下担柱,担柱是一根与人肩膀差不多高的木棍。一端利用树木原来丫杈削成‘Y’形。没有丫杈的,在木棍顶端嵌上一段短木成“T”形,在较粗的一头削些许凹陷,便于钩住扁担或重物。挑担或背重物时,将担柱从另一肩膀斜插过去,用手轻轻一压,就可作托起重物。长途挑担筋疲力尽时,用担柱支在地面,将扁担移上去,可作短暂休息,有时背负重物上下台阶,担柱可以作拐杖使用,危急时候又是很好的防身武器。很明显担柱的作用就是替扁担分解了一部份的重量。“柱”在我们衢州话里有支撑帮助的意思,所以说担柱应当是扁担的支撑或者是扁担的分力器物,也就是扁担的“亲兄弟”。俺这个“亲兄弟”的想法是有依据的,“古已有之”的,《光绪.常山县志》引用了雍正旧志的一首诗,作者为沈虹(行状不可考,有博古通今的兄弟可以指教一下,谢谢),诗名《亲兄弟》:</h3><h3> 客行常山道,路逢徒旅群;</h3><h3> 肩任以为业,雁序何纷纷。</h3><h3> 人持木一杆,随行若瘤赘(累赘);</h3><h3> 借问此何物?答云亲兄弟。</h3><h3> 力尽赖以扶,身危得所倚;</h3><h3> 兄弟苟不存,他人空自为。</h3><h3> 。。。。。。。。。</h3><h3> 很明显沈虹是一个外地的旅客,因为某种原因行走在常山道中,在这条大路上和一群徒步的挑夫相遇,这群人好象南飞的大雁一样排列有序结队行走。他们凭双肩替人挑担为业,人人手里拿着一根木棍子,随身而行显的十分累赘,(沈虹)好奇地问这根木棍是什么东西啊?需要人人携带?回答说这是(扁担的)“亲兄弟”,一只肩上力气不足的时候就靠它分解到另一只肩上,如果自身安全受到威胁时又可以靠它作为防身武器,这不就是亲兄弟吗?假使互相依靠扶持的兄弟也不能依靠了,别的人就更是空自盼望了。诗后边还有几句关于人世兄弟应当相互帮助的感想,俺就不展开了。将担柱比作扁担的“亲兄弟”确实无比贴切,古代劳动人民确实有无穷的智慧,俺们不得不佩服啊。</h3> <h3>  (这张图也说明背巨木的时候,也可以通过担柱分担另一个肩重量,只是它的“亲哥哥”扁担这次用不上了。)</h3> <h3>  担柱不光俺衢州有,处州、温州有,江西广信府也有,估计挑长路担的乡民都会有。温州纸山一带乡间有个谚语:“担柱担柱轻,担柱是我身边人,上下高坎全靠你,比我儿子好三分”。这个比喻就更是直白清楚,说的更进一步了,担柱居然比儿子还要好三分,自然比俺常山侬说的“亲兄弟”更亲三分了。有意思,真有意思,太有意思了。</h3><h3> 过去农村没有幼儿园,大人外出劳作,孩子们在家无聊,拿起担柱做玩具,舞弄刺、杀、打、击,学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打作一团。娘老子田里回来了,呵斥一声“短命鬼,饭吃落‘弗烊’(不消化)”,顽童于是各自作鸟兽散。在过去年代,小小担柱伴随着劳苦民众的一生。</h3><h3> 时下,农村人都到城里讨生活或者搬到城镇居住,坑坑洼洼的乡村道路也成了公路,常玉古道也成了国道,近来更是有高速公路,稍远点的常山县城通了高铁,肩挑背负的劳作逐渐淡去,随着肩膀功能的消失,担拄也成了古董。就是乡间的同龄人,也大抵淡忘了这个比亲儿子还要好三分的“亲兄弟”。玩手机和电脑的孩子们更是要到博物馆里见到它真切的面目。嗟乎!</h3><h3><br></h3><h3> 三官岭侬于瓯越海滨</h3><h3> 2020年2月27日, 庚子仲春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