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生 • 画上是表达,背后是故事

楚轩

<div style="text-align: left;"><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很高兴在这里遇见你,我是兴趣栏目编辑楚轩</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艺术人生】,和你一起发现美好</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用艺术点亮生命,用情感温暖人心</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愿我们都能诗意而充实的过好这一生</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文森特·威廉·梵高,出生于新教牧师家庭,是后印象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地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表现主义。相信大家对下面几幅画并不陌生,那大家就一起来欣赏梵高油画作品,猜猜它们背后的故事</div> <h3><strong>星夜</strong></h3><h3><br></h3><h3>这幅画曾经在我看来是夜晚静谧美好之景,画里月亮温柔地照耀,银河流动在高远的天空,这样闪耀的星空是多少人的梦想啊。可是,心境不同时,看这幅画也会滋生出不同的感觉。悲伤时看这幅画,心里的凄楚更甚,这漫天繁星仍然在旋转、跳跃,可是一切都不同了,裹在闪亮的星星旁的,是无尽的夜空,是延绵不绝的蓝色。星空下的点点村庄,散乱着、凌乱着,被无尽的天空包裹,就像是悲伤的你,被无尽的痛苦包围。梵高画的,是理解。他画出了你的感同身受。梵高在创作这幅画的时候住在精神病院,大可以说他画的是自己的孤独痛苦,画的是努力反抗,可是像梵高这么热爱生活的人,渴望生活的人,画出的也可能是他心中无限的美好。我不知道他的心境,但是观画者的心境就是画表达出来的。璀璨星空,无尽绚烂,是悲伤还是热爱,评判的,是你的共鸣。</h3><br> <h3><strong>罗纳河上的星夜(星空)</strong></h3><br><h3>《罗纳河上的星夜(星空)》以短促的堆积用笔,非写实的画面典型的印象派,唯美的构图是画家结合现实的小镇,加入文森特梵高自己的理想主义创作的,寥寥几笔勾勒出河岸线,着重点是天空和河面,右下角的点睛之笔动态的河面拍打停泊的小舟,一对夫妇的散步把画面直接衍生到弧形的河岸。</h3><br><h3>一个疯人,或者一个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人,无论如何也不能画出这么有分寸、技法娴熟的画来。记得一句关于梵高的话:“灿烂到极致不是黯淡就是死亡,所以梵高也只能,毁灭了自己。”</h3><br> <h3><strong>向日葵</strong></h3><br><h3>《向日葵》是梵高在法国南部画的同一题材的系列作品.他画《向日葵》时, 精神异常激动, 向日葵金黄色的花瓣, 给他一种温暖的感觉, 使他内心充满激情地去画那些面朝太阳而生的花朵.花蕊画得火红火红, 就像一团炽热的火球;黄色的花瓣就像太阳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一般.厚重的笔触使画面带有雕塑感, 耀眼的黄颜色充斥整个画面, 引起人们精神上的极大振奋。<br><br></h3><br><h3>作画时梵高像闪烁着熊熊的火焰,满怀炽热的、运动感的和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然而,在这种单纯和粗厚中却又充满了灵气和智慧。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共同融入到梵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h3><br> <h3><strong>割掉耳朵后的自画像</strong><br><br></h3><br><h3>梵高于割耳事件后,增画过数张包着伤口的自画像。这幅画中橙红绿三色产生活泼的色彩效果。叼着烟斗的梵高神情有些呆滞。袅袅白烟对画面中因为色彩浓重而产生的压迫感,有减轻的作用。</h3><br><h3>在描绘自己时,敢于剖析,毫不掩饰地揭示出他性格中最令人感到意外,却又是最为动人的一面。此幅肖像作于他的“割耳朵事件”发生一个多月之后。此刻,画家已找到了他内心的自我平衡。</h3><br> <h3>夜晚露天咖啡座<br><br></h3><br><h3>在这幅作品中,梵高使用一条纵线、一条横线、两条对角线来切割画面。没影点,即透视线的会聚点位于画面正中央。<br><br></h3><br><h3>梵高的大部分色彩观念用来表达对于人物和自然的爱,及其表现过程中的愉快。他对较深的色彩十分敏感,所以在谈到《夜晚露天咖啡座》时说:“我试图用红色和绿色为手段,来表现人类可怕的激情。”本幅画的笔触相当准确,这是梵高细心观察的结果。黄橙的灯光和深蓝的夜空相互对比,视线沿着咖啡棚和座位向后延伸,使画面产生纵深感。梵高曾说这是一张不用黑色的夜景图,他成功的运用色彩来表现夜间户外写生的效果。</h3><br> <h3>夜间室内咖啡馆<br><br></h3><br><h3>本幅画采用高视点,并以台球桌为中心展开放射状的景物安排。画中运用透视法的原则,黄红绿三色互补,同时使整个画面产生压迫感。冷清的咖啡馆中,人物散坐在屋内两侧,寥寥可数,越发呈现出咖啡馆内空荡荡的气氛。老板站在偏离中央的地方,孑然一身,在这间大屋子里,看上去格外渺小。这个不祥之地弥漫着凄凉和孤寂的气氛。</h3><br><h3>这幅作品采用强烈而刺激的颜色,是梵高描绘室内的画作中最具有力度的。嗜酒的梵高对夜间各个角落十分熟悉,在写给提奥的信中,他写下了创作本画的意图:"这就是他们在这里的所谓午夜咖啡馆……夜游者如果付不起住宿费,或烂醉如泥,到处被拒之门外,都可以在这里落脚。我想在这幅画中……表现咖啡馆是一个使人堕落,丧失理智或犯罪的地方。因此,我选用淡红、血红、酒糟色,与路易十五绿、石青、橄榄绿以及刺眼的青绿形成强烈对比……造成一种气氛,好似魔鬼的硫磺火炉,以表现下等酒店里阴暗的力量。……这幅画中的咖啡厅,是个可能令人身败名裂、精神错乱、甚至犯下罪行的场所,我努力想把这一切呈现出来。……人们沉沦在地狱漩涡般的气氛中。"</h3><br> <h3><strong>吃土豆的人</strong></h3><br><h3>《吃土豆的人》展现出贫苦的一家人劳作一天,晚餐桌上的主食却只有土豆而已。画中右手边的老妇人,生活的重压剥夺了她全部的生趣,她机械地倒着手中的咖啡,目光不与餐桌上的任何一个人交接;画中左手的中年男子,他小心翼翼地注视着对面的母亲,似乎为自己的胃口充满了负罪感。昏黄的灯光下,围坐在餐桌边的一家人眼中却仍然透露出饥渴的神情,此时无声胜有声,他们似乎在静静地诉说着他们的哀伤……</h3><br><h3>围着餐桌而坐的五个农民,都曾作过个别习作。那询问似的炯炯眼神,右端的农妇下垂的厚重眼睑,布满皱纹、凹凸不平的脸和手,充分地表现出大地上勤奋的劳动者的“力量”。他在信上表示,希望这幅画能强调出“伸在碟子上的那只手,曾挖掘过泥土。”同时窗外的景色,也令人深切地感受到煮土豆的香味。</h3><br><h3>这幅《吃土豆的人》是梵高接触印象派之前的最重要作品。与前面以织布工为题材的作品相比,这幅画的明显不同在于人物成了主角。虽然因为离模特太近,导致透视比例产生了偏差,但是,梵高在这幅画中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情感,而不再拘泥于写实主义的“冷静旁观”。一家人身处如此悲惨境遇,却是那样的安详和平静,令观者对人生、对命运产生无限的感慨。梵高说:“我要努力学会的,不是画一个比例正确的头像,而是画出生动的表情。简单地说,不是描摹没有生命的东西,而是画鲜活的生活。”</h3><br> <h3><strong>在圣马迪拉莫海边的渔船</strong><br><br></h3><br><h3>1888年6月,梵高来到离阿尔 50公里的圣玛利,这是地中海边的渔村,他在此完成了几幅以渔船为画题的作品。他在499信中告诉提奥,地中海的色彩千变万化,有如鲸鲁一般,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变成绿色、变成紫色,或变成青色……然而,变化万千的海面虽然美丽而奇幻,却不如形状变化多端、红绿色对比强烈的渔船更能深深打动他的心。他把眼睛所捕获的色彩鲜丽的渔船,清晰地画在前景,省略其他部分来暗示远方,让人感到这是采用了日本版画中扩大空间的手法。在细部的省略与夸张的变形中,则突出了空间上的深度。</h3><br><h3>梵高在这幅画中,用轻亮的色彩,明快的笔触,表现自然界的景象;用浓重的色彩,细致的笔法,描绘人造的船只。</h3><br><h3>“这幅画画的是海滩上的渔船,偌大的船身躺在灼热的沙滩上,大海远远地消失在蓝色的朦胧中,这是一个晴朗的日子,但是太阳已经下山,人们只能凭借一些投影与沙滩上方热空气的颤动,而感到天气的晴朗。”</h3><br> <h3><strong>有妇女在洗衣服的阿尔勒吊桥</strong><br><br></h3><br><h3>《阿尔勒吊桥》是梵高在晚年的时候 (相对于他只有三十几岁的寿命而言)住在阿尔勒这个小镇上,画了这个吊桥来表达他对家乡的热爱。春天的一个傍晚,几个洗衣妇在河边洗衣服,身旁是绿色的, 黄色的小草,镜子般的水被洗衣妇搅起一道道波纹,阿尔勒的吊桥在洗衣妇的旁边,在桥的砖上有不下三种色彩,桥是由铁索吊起来的,马车正从桥上走过,马的前蹄还在动,这就是“阿尔勒吊桥”的景色。</h3><br><h3>1888年2月21日,梵高到达法国南部的阿尔勒,住在卡列尔饭店。这一张是他到达后的3月间所画。 信中写着:“今天的工作是画一张15号的画——那是在蓝色天空下,一辆小马车正通过的一座吊桥,和天空同色的河水、绿草,橘色的河堤,还有一群穿着各色衣 服的浣衣妇女。”这一张画的色彩清澄而果断,有如金属管乐器奏出的嘹亮声响。天空是一片蓝,水波荡漾的深邃运河,均远离巴黎的喧嚣,漫游在郊外的梵高,彷彿可以听到他自己快活的声息。 这座吊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破坏,现在已另外在别处建筑新桥。</h3><br> <h3><strong>鸢尾花</strong><br><br></h3><br><h3>《鸢尾花》(Irises)是知名的荷兰画家梵高的作品之一,在他去世的前一年1889年5月,他进入位于法国圣·雷米的一间精神病院,后所画的,目前收藏在美国加州保罗盖兹美术馆内。</h3><br><h3>画面被一片蓝色占去了大半,浅如海蓝,深似墨团——难以揣度的愁楚与痛苦的凝结。连花叶也绿中偏蓝,缘情随性的。那忧郁的蓝色属于他,伴着生命而来。构图上,鸢尾花的整体造型 “内倾”,与左上角的一簇野菊呼应。野菊的赭红,与土壤色系相谐。赭红与蓝——一种躁动的情绪总在对话忧郁的述说。二者相接处,有一白色的鸢尾花,朵大, 茎长,花蕊正对前方,成为画面的亮点。只是在一片一簇中显得突兀——特立独行孤傲的身影,彷徨于躁动和忧郁而前方没有路。这便是1889年5月间的梵高, 他将心魂留在了画上。</h3><br> <h3><font color="#010101"><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3TuQiKemPOp1a2vu7flCuQ"><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i>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