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 亚洲第一大兵营-海龙纪事(4)</p><p><br></p><p><b>业余演出场场不落</b></p><p> 枪,夺取政权的枪!</p><p> 枪,保卫政权的枪….</p><p> 枪,战士的第二生命…..</p><p> 枪…….</p><p> 这是我和战友刘达成代表连队登台表演的枪杆诗《枪》的一段台词。枪杆诗是1970年部队战士演出的节目形式一种。部队演出的"对口词"就是枪杆诗;所谓“枪杆诗”表演者带枪表演念白,且一句比一句接的快,一位上句没说完,另一位马上接着说下句。连说带表演动作,把手中的枪挥来挥去摆造型。</p><p> 当年我和刘达成登台用的是连队装备的半自动步枪。表演时枪剌全都打开,一边用边快速说对口词,一边用左手和右手不停地交换握枪,或持或肩或托枪,或摆姿势造型,或用枪托劈砍,或用枪托后击或随右腿前出右挡,或用枪剌杀,这一节目的特点就是要把枪玩得特别潇洒。出枪用枪的动作即干净利索又要有美感。</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2020年春节前。《芳华》电影舞台。游客小女孩在舞台摆姿势照像,当兵表演"枪杆诗"的感觉代入感一下子就出来了。看得我眼晴湿润……</span></p> <p class="ql-block"> 指导我们排练节目的电台台长屈保增,借用了红卫兵表演此节目的特点:节目从头到尾充分体现战斗风格。台长一再嘱咐,说对口词要带着一股劲,每说一句词,都要摆一个造型,排练时他给我们设计了不少玩枪的动作。一场表演下来,为了潇洒用枪摆造型,我和刘达成的体力消耗不小。在大礼堂汇报演出那天,我们上场是观众从左边侧幕一前一后一齐跑到舞台中间,利索转身持枪二人自己报幕:对口词《枪》……这段登台演出的历史,二人舞台造型相当酷。也不知当年是否有宣传报道人员抢拍过照片?</p><p class="ql-block"> 对口词《枪》演出后我就成为连队文艺骨干。所有连队汇报演出,排节目我是阵阵不拉。连队的指导员刘俊爱好文艺,每次都亲自抓节目,并跟着监督排练。在连队四年间,我参与表演的节目语言类有《夸夸咱们的炊事班》、有歌伴舞类学演样板戏《十八棵青松》、《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等。器乐类——铜管乐器演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1973年初春,我和刘达成在沈阳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夸夸我们的炊事班》节目编排特有新意,表演者披着烦事员白大褂,模仿《智取威虎山》开场动作,表演滑雪上场。观众以为是要表演样板戏,结果《智取威虎山》的伴奏音乐一停止,带队的宣布原地休息,表演者即改换用铁碗、水舀、铁勺做击打道具,说数来宝快板,夸连队的炊事班。当年登台演出的除了我还有巴立静、孙富、王令华、李明等人,此节目表演获部队当年汇演表演奖。1974年初部队拉练在英额门(或是草市)与当地群众联欢表演了这一保留节目。记得联欢当晚,部队用两辆"板五"大卡车并排停靠,放下车厢当舞台。驻地公社点了好几盏汽灯。</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我画的冬季野营拉练军民联欢舞台效果图。2台还是3台"板五"卡车?突出演出道具和乐器。拉管也沒画对,就是那个大概意思吧。</span></p><p> 在汽灯照射下,我们说快板时口里喷出一团团气雾,相互看得清清楚楚,感觉特好玩。那些锅碗勺盆,尤其是平时吃饭用的绿色的大搪瓷碗道具在敲击时,眼看着大铁碗被敲击时掉了一地瓷漆,哥几个就忍不住笑场。结果把台下的老乡乐得够戗。嘿。这部队是打哪疙瘩来的,这帮当兵的真会玩,甭说快板说的咋样,就敲个饭勺和大碗就把俺们逗得嘎嘎的。</p> <p> 那天夜晚漫天飘舞着雪花,零下20度搞慰问演出,连队随拉练部队野营带在身边的铜管乐器组,也在板五卡车舞台上进行了演奏。演奏后辛克江操一口海蛎子味抱怨道:天太特么冷了,圆号都冻了,啊B养的直跑调……</p><p> 铜管乐队一共4个人,小号是70年本溪兵张友信;长笛是69年辽阳兵张国发,圆号是大连兵辛克江,拉管是68年哈尔滨兵台长宋江南。这个全团惟一的铜管乐队在刘俊指导员的支持下一直存在了两年。张友信复员后,由本溪兵金庆军接替吹小号。所用的铜管乐器,是在海龙镇中学借来的。该中学革委会主任王立业。是海龙镇当年叱咤风云的人物。乐器一借就是两年,欢迎新兵入伍演奏,遇年节也吹吹打打演奏一段。铜管乐队真给七连提气。刘俊指导员抓连队文艺活动是真有一套。至于什么时候归还的乐器,我沒印象了。</p><p><br></p> <p> <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铜管乐队:前左张国发、宋江南。后左辛克江、张友信。</span></p><p>宋江南台长率领我们一行战士表演的《十八棵青松》,也获当年业余演出的好评。我等一行报务学员背挎手枪套,模仿样板戏《沙家浜》选段。“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哪 …”宋江南台长扯着嗓子把那个高八度硬给喊上去了。表演结束时,我等扮新四军伤病员集体亮相造型。大礼堂观众席本连队的战士乐不可支,使劲鼓掌叫好。那个年代连队业余节目能自编排练到这个水平己经很不容易了。</p> <p><br></p><p> 1975年以前,团里还没成立战士演出队,逢八一和春节搞联欢,都由各连队出节目汇演。我的七连刘俊指导员特别重视汇演,亲自主抓节目创作排练。每次全团汇演七连的节目都特别出彩。我们连文书孙富的评书段子表演成为当年通信二团的保留节目,很多人认识七连都是从记得"穿过大余斗门小余斗门(结果连队把余斗门故意改为大斜门、小斜门传播开来)认识的孙富。其口头语往往从"惊堂木一拍,此时话分两岔" 开始。官兵们纷纷打听这小个子说书的是谁?七连孙富!哎哟喂,七连还真有人才呀,那是。(真有腋臭哇……)喂。怎么说话呐?!(真有内秀,有内秀)</p> <p>有一次,我参加连队的器乐演奏凑数,在大礼堂全团官兵众目睽睽之下,我抱着手风琴在舞台上滥竽充数。当时连队会拉手风琴的是71年抚顺兵姜伟,记不得为什么姜伟沒出场,连队派我客串,还是姜伟在演奏其它乐器?那天大幕一拉开,七连的观众见我紧挨着扬琴坐在台上,马上发出一阵哄笑声,演奏开始后台下的笑声更加热烈。我根本不会拉手风琴,硬着头皮滥充数,认真拉动风箱,左手指在乱按低音贝斯键,自我感觉摹仿特带劲。当年得多厚脸皮才敢抱着乐器上台呀。遗憾的是那些年一系列节目都没留下现场演出的照片。</p> <p><b>板胡后遗症“耍大刀"</b></p><p> 记得1973年某天,连队刘俊指导员在大礼堂监督我们一行排练《大刀舞》。排练间隙,我在侧幕边练习挥刀的动作,比比划划“耍大刀”,一个翻身劈刀动作,只听“啪”的一声响,我手起刀落,这一扫下去没伤着哥们儿,却将放在侧幕边椅子上一把板胡圆“头”砍飞了。那点子真特么绝了,如果砍到板胡杆上将板胡砍到地板上,嘛事没有,那个踆呀,不偏不斜正好把板胡最值钱的"音箱",齐刷刷地砍飞了出去。板胡是当年军区文化站配发给连队俱乐部文体器材箱里的唯一一把胡琴,这连首长见状能不心疼吗?!</p><p> 刘俊指导员见我砍飞了板胡,当下就板起脸一顿剋我,说什么记不清了,反正都是很难听的挖苦。一同排练节目的巴立静在一旁扮鬼脸吐舌头。我挨了一顿数落,再重新开始排练节目我总也打不起精神。那以后我特别怕指导员,1972年刘俊提到三营任副教导员,但仍然指导连队排练节目,要么给出点子要么彩排验收。我每每参与练节目,一看见刘指莅临指导,就紧张地老往厕所跑。当时干部战士背后都叫刘俊副教"刘眼镜"。刘副教一句话不说,往排练场一坐,我都不敢正视。他那张戴近视镜的脸,不笑的时候总觉得特凶煞,堆着笑让我更犯嘀咕。眼镜度数高镜片遮挡了目光,你不知道他在注意盯谁,那时我就会小心翼翼检查道具,观察侧幕和排练场地放了什么,生怕再"耍大刀"砍了锣鼓家什弄砸了演出。我发现:东北人口头语“你耍大刀呐"就是为我量身定制的。"板胡后遗症"一直持续到我离开连队。</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2020春节前,在《芳华》拍摄地,我凝视舞台,往事一幕幕出现在眼前……</span></p><p> 老指导员对待我们这批少年兵生活上严厉管教,工作上近乎苛刻地要求,不留面子地批评,使我们在青春成长时期,在部队大家庭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台连营团首长接力式培养,"刘眼镜"是我早期成长影响最大的首长,刘俊是我最敬畏的家长,没有之一。我不止一次问自己,如果再遇见"刘眼镜"我还会不会紧张频繁跑厕所?可惜老指导员过早离世,再也没有如果……</p> <p><br></p><p>2013年夏季, 我站在老部队原址的主路上, 身后是与大礼堂平行建筑----老七连营房, 1971-1974年我曾在这排平房随区队的电台居住, 现在杂草丛生, 成了某企业养殖基地.</p> <p><b>原始森林战备作业</b></p><p> 1971年初。通信二团已经决定要将六连再次整编。但当时没有告诉我们连队官兵,反而派遗我们连队搞所谓的“冬季战备拉练”,一个连队的人马在最寒冷的冬季徒步行军,最后全连拉练来到训练终点——辉南县辉南镇的杨家店林场,执行冬季"战备"任务。</p><p> 全连人马带了一台“板五”大卡车拉着全连官兵的给养,从海龙向辉南县的杨家店进军。当年每天只能行军40-50公里。那一年新兵革命气势正是高涨时期。走到最后,行军的队伍拉得老长老长,通往杨家店林场的公路一路上都是我们连队的散兵。就象是打了败仗的队伍,1公里的冰雪路面上,三三两两的,全是穿绿军装的士兵,收容队的汽车跟在行军队伍的最后面。我当年是咬着牙硬是坚持到了最后。还不到16周岁的我,冒着风雪严寒一路行军,背包全是自己背的。</p> <h3> 林场职工把新房让给了我们。记得我和本溪小市的70年兵马成林、还有一位特爱照小镜子、一脸青春痘的1966年入伍的老兵张仁,三个人住一铺火炕。占了林场职工的新房!白天下工回来,要自己劈柴禾——先将比碗口还要粗的原木锯成一尺长数段,然后再立在雪地上,用大板斧将其劈成两半。晚间就用这个劈柴烧炕。由我的同年兵年龄大我许多的马成林负责,每天晚间睡觉前将我们三人的鞋放到灶坑一旁烘烤。</h3><h3> 某一日清晨起床后发现,马成林摆在外间灶炕边的棉乌拉胶鞋不见了。外屋灶间的天花板和雪白的墙壁,被熏得黑黢黢的。仔细一看,地上只留下几个棉鸟拉鞋的穿鞋带的鞋扣眼,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他的棉胶鞋全烧没了。把人家林场职工的新房外间熏的那么黑,我们实在没法交待,就报告了连首长。后来是给钱赔偿还是怎么处理的不记得了。污损职工新房的事情,弄得我3人特不好意思。</h3>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选自《爱晖知青纪念馆》图片(调卯的形式大致相同)</span></p><p><b>人生能有几回</b>“<b>顺山倒</b>"?</p><p> 那一年的伐木劳动虽然很累,却给我留下了永不磨灭的记忆。 我们每天都坐连队的“板五”大卡车进林场林区伐木。林场伐木分为调卯、归楞、打枝和检尺。抬原木归楞是个力气活,一般小兵们年龄太小扛不动,于是连队就安排小兵们检尺、打枝。我记得我与老兵和年龄大一些的兵一起归过楞。那时的我总爱逞强好胜不服输。 :干归楞的活,当年觉得很好玩。一般一根10米以下的原木4个人就可以上肩运走。当战友们模仿林场职工喊号的曲调,随着号子统一做弯腰、挂钩起身、起步动作时那种劳动的美感特带劲。我至今都 清楚地记得归楞号子的曲调——</p><p> 领头人:弯了腰了挂了么……</p><p> 众人合:嗨哟!</p><p> 领头人:挺身起了了么……</p><p> 众人:嗨哟!</p><p> 领头人高吭地:哟..吼…….</p><p> 众人:嗨哟…..</p><p> 4个人一齐迈步,在林间雪地上行走起来真的很美:皑皑白雪,茫茫雪原,红五星绿军装一群军人,就连那每个呼出的白色哈气…….都可入画。可惜那时连队没有像机,我家的像机又不在身边,错过了那一年的生活的记载。如果当年能拍几幅照片那就太捧了!</p> <p>伐木那段日子,每天午餐都由连队“板五”大汽车送到伐木的工作区。那时的伙食不错,印象最深的是土豆炖大豆腐,可能还放一些猪肉。有时也吃黄豆炖土豆,或者猪肉炖粉条,遇到吃猪肉,我都 没办法,只能挑些粉条吃。主食大都是用行军锅煮的大米饭。整个行军锅都端到林场的工作区来。吃饭用的大碗是绿色的搪瓷大碗。每个战士用一个绿漆的大铁碗进餐,连大米饭带菜打在大碗里,每个战士都自己找原木和树桩地方或坐或蹲。一边吃着碗里的,一边看着锅里的菜和饭。我们少年兵正在发育长身体,干了一上午的活,饭量就特大。 </p><p> 置身林海雪原野外用午餐,炖大豆腐盖浇吉林大米饭那个香啊……尤其寒风吹过带起一阵阵雪花,落入大铁碗里……少年不知愁滋味,也不惧艰苦环境。那时蹲在树桩旁,埋头造饭,头上皮军帽冒汗和呼出的哈气,映衬在大森林秀丽的风景中,如油画般壮观。</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我画的林场职工小院示意图</span></p><p> 当年在杨家店林场伐木作业有几件事让我记忆犹新:1.是林场职工家家户户用大劈材绊子烧火炕取暖。结果不慎烧毁了棉鞋;2.是69年兵刘苏江喝豆油。长我1岁的刘苏江患有胃炎,老兵不知是戏弄他还是真有偏方,告诉他每天喝生豆油。年龄小的刘苏江信以为真照办了,结果可想而知。他说喝豆油后就一直屙豆油;3.是炊事班的鸡蛋。全都是冰成冰砣的无壳鸡蛋。我不吃猪肉,则特别关注连队伙房里的鸡蛋:类似挂面卷包装的无壳冻生鸡蛋,撕去纸外包装放入盆里融化,然后再烹炒。你对鸡蛋这么关注?不愧为老牌吃货。没法跟你聊历史,老子不吃猪肉,当然要关注鸡蛋;必须的!4.是伐木放树时那声警示吆喝:顺山倒喽……</p><p> 还有平生第一次见到野生的狍子。当年曾有一猎人从森林山坡赶着爬犁经过我们伐木工作区,被打死的狍子放在爬犁上面。猎人背着56式半自动步枪。老兵询问有关打猎的常识,猎人回答:先放一枪,受惊吓猎物会跑出一段距离停下来观察,这时再开枪击毙狍子。这时就有少年兵发问:这是为什么呢?傻呗。老兵不怀好意地盯着少年兵话里有话地:不然怎么叫傻狍子!</p><p> 想想也是。人类也如同狍子无异,平白无故弄一大动静肯定受惊吓,先逃命再回头观察环境,也特么想知道发生什么事了……</p> <h3><font color="#010101"><p> 每天劳动收工回林场驻地,官兵坐着大汽车在前面行驶,车后面跟着一条大黄狗,一阵狂奔追赶汽车。是连队带来的狗,还是连队伙房主人家养的狗实在没印象了。看大黄狗狂奔,让我等暂时忘却一天伐木劳动带来的身心疲惫,这一刻也是当年官兵们最开心的时光。</p><p> 肩扛伐木大锯,穿行于原始森林,踩在沒膝的雪原,或抡板斧有模有样地砍树,最后反向砍一斧,用肩膀使劲一靠,再冲着林海雪原高声喊道:顺山倒喽………山谷里不断传来回声,顺-山-倒-喽……</p></font></h3> <p class="ql-block"> 伐木劳动的后期,二团为开春搞营房翻建可能与林场有伐木的合同。总计要伐多少,按多钱计价,还是我们连队只是一个换工,负责支援地方,凭出苦力换取林场的木料,我们只负责伐木干活,咱一小当兵的一概不知。但连队电台个别人则动了心思,到林场工作区伐木作业时,他们自己就会去密林寻找职工们讲的珍贵树种,黄玻萝、水曲柳和刺丘做下记号,等周日全连放假休息时再进山。一般都是套上林场职工家的大牲口赶着爬犁进入林区,寻找做记号的树木砍倒,再锯成两米多一点的原木段,用爬犁拉回驻地。后来连首长发现了群众纪律出现的新情况,这特么还了得?!立即在全连晚点名时宣布了纪律:我们连队撤出林场时,绝不允许哪个人随车运走一段原木!</p><p class="ql-block"> 一个半月后连队搬师回防,全林场的职工和家属们都出来欢送我们,那场面很感人,随部队的大汽车撤离时,连队也确实沒带走一根木材。</p><p class="ql-block">(部分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