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天气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魏奉思的个人简介</span></p><p>魏奉思,1941年11月24日出生于四川绵阳,空间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p><p>1963年魏奉思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工作;1980年至1981年在美国华盛顿天主教大学做访问学者;1988年晋升为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研究员;1990年成为国务院批准的第四批博士生导师;1993年参与建立中国科学院日球物理数值开放研究实验室,并担任主任,同年提出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子午工程”构想;2002年提出国际空间天气子午圈计划建议;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7年受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地学部委托负责“中国空间天气发展战略建议”咨询专家组工作。</p><p>魏奉思主要从事空间天气研究。研究领域包括:行星际激波的非对称传播、日球电流对激波传播的影响。行星际磁重联现象探索、地磁扰动预报的模糊数学方法等。</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空间天气 </p><p>中国科学院院士魏奉思表示,空间天气是发生在高空的天气现象。“与地面天气相比,空间天气是二三十公里以上高空突然、短时间的变化,空间天气不会直接影响到地表的人类,但可能影响航天技术系统或航天活动。”</p><p>&nbsp;&nbsp;&nbsp;&nbsp;空间天气涉及太阳风、磁层、电离层、热层等条件,这些条件可以影响天基和地基技术系统的正常运行,一次完整的空间天气通常从太阳表面形成和发展,然后在行星际空间传播和演化,最后在地球磁层、电离层、中高层大气产生影响和效应。</p><p>&nbsp;&nbsp;&nbsp;&nbsp;魏奉思介绍,在巨大的空间系统里,空间天气的基本表现有来自太阳的电磁辐射,如X射线突然爆发后打到地球上,它的流量会迅速增加百倍、千倍甚至万倍,造成对流层、综合层大气升温加热,因而影响地面通讯、航天器失灵、卫星的轨道偏离等。此外还有以冲击波的形式吹到地球表面,导致整个地球的系统发生变化。“地球的磁场和来自太阳的物质相互作用,形成了一种“磁程”,太阳风暴吹来以后,“磁程”的边界就往里边运动,因此引起磁暴、电离层暴等。”</p><p>&nbsp;&nbsp;&nbsp;&nbsp;不同形式的太阳电磁辐射影响着地球的系统变化,导航失灵、通讯中断、离子辐射、电力系统故障等,看似距离遥远的空间天气却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等活动产生着巨大影响。随着我国航天和空间技术的发展,对自己空间环境保障提出了迫切需求。1993年,魏奉思等专家和国内多家单位共同提出建设子午工程设想。子午工程为中国空间科学搭起了一座长约3000公里,高达几百公里的“长城”。它帮助科学家把地球表面、中高层大气、电离层、磁层,乃至十几个地球半径以外的行星际空间环境一次性“尽收眼底”。</p><p>&nbsp;&nbsp;&nbsp;&nbsp;了解空间天气,开展空间天气研究,提高保障空间活动和空间技术的能力,减轻或避免空间灾害的损失与危害,为人类的生活以及航天航空研究保驾护航。</p> <p>魏奉思院士探知“空间天气”,保障空间安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