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原创文章</h5> <h5> 各位家长、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一名专职的心理老师,在工作中我会被问到最多问题就是:李老师,如何克服网络成瘾行为?</h5><h3></h3><h5><br></h5><h5> 尤其是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学生要在家中用手机或是电脑上网课,家长的这种焦虑也与日俱增,近期我收到的家长的微信和求助电话也都集中在这个问题上。今天我借这个平台和大家谈谈我的看法,你会发现,我的观点或许和你现在的做法不一样。</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什么样的上网行为才叫网络成瘾?</b></h5> <h5 style="text-align: left;"> 其实弄清这个问题是很重要的,因为很多家长担心的孩子的上网行为或许也不是网络成瘾,你或许也不需要那么焦虑。《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2018版)》,对网络成瘾做了明确的界定。通俗地来理解官方的界定,网络成瘾是由于重复地使用网络而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且带来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欲望,同时对上网带来的快感一直有生理及心理依赖,使用者在享受这些快感时渐渐失去了时间感。其中,持续时间是诊断网络成瘾障碍的重要标准,一般情况下,相关行为需至少持续12个月才能确诊。</h5> <h5> 网络是许多人工作、生活的一部分,不是上网时间长就一定是网络成瘾,判断是否网络成瘾,还需要具备以下标准:首先,出于非工作、学习目的每天上网6小时以上,这是网络成瘾的一个时间标准。如果因为学习、工作的原因每天在网上逗留10个小时,这样不能算是网络成瘾。其次,这种上网状态持续了12个月以上,才能构成网络成瘾的病程标准。第三,社会功能即学习、工作和交往的能力因长期上网而受损。只有具备这三大症状才能构成网络成瘾。 (此部分数据来源于网络)</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网络里有什么?</b></h5> <h3><p></p></h3><h5> 有人总结上网成瘾的原因:生活单调、孤独、无助、从众、好奇、压抑等等。根据这些上网成瘾的原因,网络里有孤独的人需要的回应,可能这种回应或许有不怀好意,但有总比没有强;网络里有“不孤独”的人需要的安静,尽管这种安静可能会导致TA真正走向孤独,但是能找到一个心灵的寄托所,总比心灵流离失所强;网络里有TA想要的认可、鼓励,尽管这个认可或鼓励,可能让TA离自己真正需要的越来越远,但是有总比没有强;网络里有压抑的人宣泄情绪的途径,尽管这种宣泄让TA欲罢不能,但有总比没有强……</h5><br><p></p><h5> 人们刻意的去寻求网络的满足,是因为生活中没有。</h5>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面对网络成瘾,我们需要做点什么?</b></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01</b></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和「网络成瘾」行为握手言和</b></h5> <h5><p></p></h5><h5></h5><h5> 问题不是问题,如何应对才是问题。此刻,我最想和大家说的一句话是与「网络成瘾」行为握手言和!</h5><h3><br></h3><h5> 我这样说,会有人说,李老师你疯了吗?用一个家长的话讲,我的孩子被网络成瘾行为害惨了,本来是一个学习成绩非常好的孩子,自从沉迷网络,就再也没有回头,痛心!用一个同学的话说,我也想不玩了,可是控制不住啊,把作业耽误了,学习耽误了,我不能自拔,内疚,自责。还有种种的其他糟糕情况……</h5><p><br></p><h5> 的确网络成瘾的行为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的苦恼。家长把网络成瘾行为,视为洪水猛兽,视为敌人。可是很多孩子的行为并不构成上网成瘾的界定。但是有的家长一看到孩子拿起了手机,脑子里就会出现一系列自动化的负性反应,然后开始变得焦躁不安,然后是一系列的排斥、限制、指责、打压,这样的应对方式不仅没有奏效,反而制造了家庭的争端、纠缠,矛盾层出不穷。面对「网络成瘾」行为,一个真正的网络成瘾的孩子也就这样被打造出来了。</h5><h3><br></h3><h5> 很多的时候,并非孩子真的需要被督促,而是父母需要这份督促;并非孩子真的有问题,而是父母透过自己的眼睛,“看到”了孩子的问题,甚至在无意识中,“维持”了孩子的问题。</h5><p></p> <h5></h5><h5> 鲁迅先生说过一句话,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打压的越厉害,反抗的越强烈。如果你去用“克服”的方式,收到的就是对抗。如果你把它当成了敌人,收到的就是敌对。</h5><h3><br></h3><h5> 我们的行为、情绪、想法、期待、渴望都是我们的生命力,包括成瘾的行为,它同样也是一种生命力,而且是一种很强大的生命力。成长是生命的本质。一个人的生命力都会是一种向上的力量,这是大自然里所有生命的自然属性。一粒种子,即使是压在一块巨大的石头下面,它也会想方设法地从缝隙里长出来,这就是生命的力量。</h5> <h5></h5><h5> 在咨询中,我通常会让来访者去体验这个心理过程。你可以伸出自己的一只手,再找到旁边人的一只,两只手手心相对,你的手代表你自己,放在上面,对方的手代表的是你排斥的「网络成瘾」行为,放在下面。上面代表“你”的手用力往下压,表达你的排斥、克服、打压的力量,对方的手代表的是一种成瘾的、很大的想要冒出来,渴望被满足的向上的力量,两种力量形成了两个相反的方向,这就是对抗的体验。</h5><h3><br></h3><h5> 如果作为学生,你内心里这样长期对抗和拉扯,会造成很大的内耗,必然不能专注的学习。如果是家长和孩子的「网络成瘾」行为的对抗,可想而知你和孩子的关系了,那将是两败俱伤。</h5> <h5> 我们如何打破这样的循环?</h5><div><br></div><h5> 你拿开往下压的手,让对方谈谈TA的感受,或许,TA对抗的力量也变得没有那么大了。如果你用代表你的手,握住代表「网络成瘾」行为的手,你去体验一下感觉如何?让对方谈谈感觉如何?</h5><div><br></div><h5> 握手言和的感觉是不是不一样?要想改变网络成瘾行为,先从握手言和开始,从接纳开始。</h5> <h5></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02<br>把「问题」看成一种「资源」</b></h5> <h5> 问题不是问题,问题本身是一种资源。网络成瘾的行为其实是一面照“妖”镜,它照出了我们的家庭教育,也照出了家长自身。心理学家科胡特说:父母是什么人,比他做什么更重要。又如我国著名心理专家曾奇峰所说:“人格有问题的父母,哪怕对着最科学的育儿方法,也会养出有问题的孩子。”</h5><h5><br></h5><h5> 当父母内在匮乏,他就想掌控一个生命,就希望他弱小、难以自主,不给孩子做自己的机会;当父母有未能达成的意愿,有未被满足的期待,他会忍不住投射给孩子、扭转孩子的意愿;当父母都不知何为“活着的感觉”,又怎能期待孩子活出富足丰沛的人生呢?</h5><h5><br></h5><h5> 我记得有一位著名咨询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很多家庭本身有很多问题存在,只不过反映在孩子身上时才会突出显现,并引起家长重视。”有时候经由一个孩子,就能看出整个家庭系统功能的综合体现。</h5> <h3></h3><h5> 父母的关系,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孩子命运的雏形。</h5><p><br></p><h5> 一对貌合神离的夫妻,同在屋檐下,父母的感情如何,孩子怎么会感觉不到? 一个喋喋不休的妻子,一个暴躁的丈夫,同在屋檐下,父母每天无休止的争吵,孩子会做何感受?一个身在心不在的妈妈,一个天天应酬或所谓忙碌的爸爸,同在屋檐下,面对不能感受自己存在的父母,孩子将会有怎样孤独的心灵?一个没有完成自己未满足期待的妻子或丈夫,他们自然的把高期待投射给对方或是孩子身上,同在屋檐下,不能做自己的孩子将会用什么样的情绪对待自己的生命?三世同堂的家庭,边界与结构失衡,隔代养育的纷争,使家庭氛围剑拔弩张,同在屋檐下,孩子将何去何从?</h5><p></p><p><br></p><h5> 面对这样的家庭状况,孩子会用什么安放自己的心灵?他们最容易的选择就是网络,如果家庭的动力关系一天不改变,他们就会选择更多时间沉浸在网络里。孩子们的问题行为,是对不良环境做出的适应性反应。改变不良环境,家长改变是改变网络成瘾的有效手段。</h5><p></p> <h5></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03</b></span></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看到问题背后的渴望</b></span></h5> <h5> 问题不是问题,问题背后才是问题。世界著名的家庭治疗专家萨提亚说,人就像是一座冰山,我们看到的每一个人的行为,只是冰山的一角,行为背后还隐藏着很多我们看不见的东西,比如我们的应对方式、感受、观点、期待、渴望、我们生命力的资源。真正影响我们外显行为的是行为背后的东西,也就是说行为是我们内在状态的呈现,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先要改变行为背后的感受、观点和期待,满足内在的渴望。</h5><h5><br></h5><h5> 网络成瘾行为是借用外在行为,在表达内心对爱的呼唤。爱是一件大包裹,不同的人对爱有不同的需求。作为家长,如果孩子有网络成瘾的行为,你关注的焦点不应该是孩子的行为,而是行为背后的内心需求,TA渴望的可能是被爱、被接纳、被认可,也可能是被看见、被尊重,被理解,还可能是被包容、被允许,亦或是渴望自由、成功、自我实现。家长就像一个营养师,你要看一看你的孩子需要选择什么样的营养,用TA想要的去滋养TA的心灵,这样孩子才会健康成长。孩子的内心需求被满足了,TA的行为就正常了。爱是一切的答案!</h5> <h5> 有这样一个孩子,小学四年级。四岁之前是爷爷奶奶带大,四岁回到父母身边上幼儿园,突然离开依恋的爷爷奶奶,孩子整个人崩溃了,内心的思念让孩子哭闹、难过、抑郁、焦虑,可是父母并不懂得孩子的内心需求。后来,这个孩子开始玩手机游戏,当他玩游戏的时候,人会安静下来,慢慢的这个孩子离不开手机,并出现了抽搐、出怪声等躯体症状,不能上学。家长一筹莫展。心理沙盘、心理咨询师无条件的接纳、陪伴与积极关注,父母的改变,开始给到孩子心灵滋养。孩子开始上学,一周上三天,一周上三天半,上四天,直到每周全天上学。再到按时完成作业,参加考试,考试成绩由不及格,开始跃升良好,有的科跃升到优秀。业余生活开始丰富,打乒乓球、做蛋糕、踢足球。开始有理想,想上哈佛大学,想设计自己的软件。那个鲜活的生命又被找了回来。</h5> <h3></h3><h5> 记得在参加一次心理培训的时候,有一个老师讲到跳蚤的故事,跳蚤是世界上,跳的最高的动物,它跳的高度是它身高的一百倍,可是有一天,跳蚤们被装在了不同高度的瓶子里,瓶盖阻挡了它们的跳,瓶子高的就跳的高,瓶子矮的就跳的矮,有的甚至是变成了爬蚤。可是,不论怎样,它们的生命之初都是一样的。当有一天它们从瓶子里出来,爬向田野,去掉了瓶盖限制的它们,还会慢慢找到最初的自己。成长是生命的本质!每个心灵原本都有活的更好的资源!</h5><p> </p><h5> 家长们,亲爱的同学们,网络成瘾行为,就像装跳蚤的瓶子,瓶子限制了生命跳的高度,但是,它也恰恰给我们带来了审视自我、对自我生命拷问的机会,我们应该如何更好的活着?</h5><p></p><p><br></p><h5 style="text-align: left;"> 祝福每一个生命,都能活出自己!活着实际上是一门专业,祝福每一个人都成为自己活着的专家!</h5><p></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片来源于网络</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