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3> 2月12日的深夜,正在值夜班的我接到医院<b><font color="#ed2308">紧急通知</font></b>,第二天下午乘坐专机出发到武汉驰援。</h3><h3> <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既是计划中也是意料外,计划中是</span>早就预料到我一定会来到前线,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爆发以来,通过各个方面的消息,和我的职业感觉,我做好了随时前往前线的准备。因为我的专业是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是一位经历过2003年“SARS”、2009年“禽流感”、2次“地震抗灾支援”的“老兵”,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也是成都大学附属医院院内抗击新冠肺炎诊疗专家组成员。回想当初我主动请缨驰援武汉的情景还历历在目,“我知道我不是党员,但我是一名医者,我支持——保卫家园!救死扶伤是医者的责任和担当,前线需要专业的医生,<font color="#ed2308"><b>大敌当前、岂能退后!</b></fon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line-height: 1.5;">虽然在医院第一批援鄂医疗队赶赴战场的最后关头被留下待命,但下一批次我肯定要上!有点意外的是来得那么突然,只有十几个小时就要告别家人、同事、朋友踏上征程!</span></h3> <h3> 2月13日上午我和医院其他27位援鄂队友齐聚医院门诊大厅,举起右手庄重宣誓,“不忘医者初心,牢记健康使命!我志愿献身医学,救死扶伤、不辞艰辛、众志成城、不辱使命、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狙击战!”我的内心激动而又自豪!<b><font color="#ed2308">武汉,我来了!</font><span style="font-size: 17px; line-height: 1.5;"></span><span style="font-size: 17px; line-height: 1.5;"></span></b></h3> <h3><br></h3> 同事们前来送行。 和同为医生的妻子拥抱、告别,相信我会平安归来,放心吧! <div> 为了减少感染的风险和方便工作,我毅然剪短了头发,还有很多女同事也剪短了自己宝贵的长发。<br></div> <h3> 这是<font color="#ed2308"><b>一张没有姓名的机票</b></font>,开启特殊的一段征程。从机场开放贵宾通道,到起飞前地勤集体敬礼致敬,从英雄机组送航,再到湖北接机工作人员排队鼓掌欢迎,感谢四川!武汉加油!响彻接机大厅。平凡的事情,承载着希望和敬仰,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感受到了浓浓的暖流,希望早日圆满完成任务,平安安全,归期可待。</h3> <h3><p> <span style="line-height: 1.5;">2月15日 充实的一天,为了明天的安全,作为医疗老战士,也是院感新同学的我,加紧练习防护用品使用。</span></p> 昨天有记者采访我,问:您作为经历过SARS的医生,觉得现在的疫情与当时有什么不同?<br> 答:虽然疫情较SARS严重,但是现在的各种条件大为改善。主要理由包括:<br>1.国家层面的更严格防控;<br>2.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积极响应,我们单位就是院长亲自挂帅出征;<br>3.上至国家,下至单位个人的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更加成熟,我们单位可以在几小时之内完成大规模应急人员集结,人员配置合理,连工作、个人物资准备工作也更加充分,本次出征28人,各种行李物资多达近200件;<br></h3><h3>4.医疗技术大幅提升,检测手段更多,防护用品更科学。所以我们必将<b><font color="#ed2308">战胜本次疫情</font></b>!</h3> <h3> 2月19日 十一点过,下夜班回酒店,看到朋友圈里朋友发的图片,成都已是春光盎然的景象,<b><font color="#ed2308">甚是想念。<br></font></b> 今天也是我到武汉的第七天,在疫情的迫切需要下,我们四川省第七、第八批援鄂医疗队紧急进驻定点收治新冠肺炎的协和肿瘤中心,有序开展救治工作。经过高强度的两个夜班,对这边的工作要求及流程有所适应,各项工作逐步进入正轨。</h3> <h3><br> 在值班时发生的一些<b><font color="#ed2308">小插曲</font></b>,却让我动容。<br> <font color="#ed2308"><b>插曲一</b></font>、一位65岁的危重女患者突然出现病情恶化,必须采用持续无创机械通气等抢救措施,我在凌晨两点接班后多次去查看她,调整呼吸机参数,并给予相应药物治疗,这个节奏一直持续到早晨。七点多,我再次去病床边查看这名患者时,隔壁床那位81岁的老太太给我打了个手势,我一愣,准备靠近这位老太太听她准备说些什么,但老太太却立即给我做了个手势,示意我不要靠近她,然后双手合十,用湖北话轻声说道,“她(65岁患者)好多了,谢谢你们!你们技术真的太好了”!我心里忍不住一阵感动,老太太真是细心,她体谅我、怕传染我,不希望我靠近。但我和战友们一晚上的努力付出,也得到了她这个旁观者的认可。<br> <font color="#ed2308"><b>插曲二</b></font>、下夜班查房,一位20出头的小姑娘焦急地来找我,要求尽快复查胸部CT和核酸检测。对于我来说,查房时病人提出这些需求很常见。我随口询问她,为什么想这么快就复查指标,想回家了吗?她却坚定地告诉我,“我是志愿者啊”!我有点意外这个答案,问了具体原因才知道,这个小姑娘是一位核酸阳性的轻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在转诊至我们这里住院前,她一直在方舱医院隔离,期间自愿担当志愿者,协助医务人员完成一些日常工作:比如登记、文案这些。现在她希望尽快转诊回方舱医院,继续志愿者的工作、帮助繁忙的医务人员减负。<br> 从她们身上,我看到了<b><font color="#ed2308">武汉人的乐观、积极</font></b>的精神,也看到了武汉的希望,相信武汉很快也会<b><font color="#ed2308">迎来阳光灿烂的日子</font>!</b></h3> <h3> 2月20日 援鄂第八天,今天我们前后花了近7个小时,完成组内30个病人的查房,按照最新出台的《新冠肺炎第六版诊疗方案》,<b><font color="#ed2308">对所有病人再次做评估和筛查,分级分层</font>,</b>调整诊疗方案,找出真正有死亡风险的病患。相信医护齐心协力,很快就有我们管理的第一批治愈出院的患者。</h3> <h3> 2月21日 援鄂第九天。今天又有4位患者病情由病重转为普通,内心很有收获感!<br></h3><h3> 上午查房时,一位65岁患者和我交流,原来他不单纯只是一名患者,还是一位<b><font color="#ed2308">已经退休10年的影像科医生。</font></b>因为这次武汉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紧迫,他主动放弃了相对舒适、安全的生活,毅然重返临床岗位,但是却不幸染病。老前辈表示,如果他的病情好转了,还会继续回到岗位,继续战斗。</h3> <h3> 2月23日 下午,从成都寄来的包裹到了,怀着雀跃不已的心情打开包裹,里面装着的是大后方的亲人们送来的问候和紧缺的生活用品,既有科室为我精心准备的工作、生活用品,也有家人为我打包的裤子和孩子的一张明信片,这都是她们对我的关爱,这无疑是给努力拼杀的我打了一针<b><font color="#ed2308">强心剂</font></b>。</h3> <h3>小宸宝的标志性小猪,萌萌哒。</h3> <h3> 看着明信片上女儿熟悉的字迹,想起她的音容笑貌,心突然颤动了一下,我亲爱的小宸宝,你可还好吗?爸爸在武汉也很好,<font color="#ed2308"><b>想你们了!</b></font></h3> <h3> 科室领导和同事们给我寄来的方便食物和生活用品。经常下班已经过了吃饭时间,直接在房间里吃点东西,方便罐头还是需要备着的。</h3> <h3> 2月23日 援鄂第十一天,清晨6:20我开始起床准备,7:00搭上了开往武汉协和医院肿瘤中心的汽车,到我们所负责的病区查房,<b><font color="#ed2308">对计划出院的第一批治愈患者做最后的评估</font></b>。<br> 当我穿戴好防护服,和当班医生在病房里,告诉他们这个消息那一刻,病人们听闻即将出院,病房瞬间充满了欢乐和激动的气息,病人们对我们前期医疗和护理工作表示了高度认可,或当面、或微信、还有不少病人因为找不到信笺纸,立即在挂号单的背面、检查报告单上写下了对我们成大附院整个医疗队的敬意和谢意,简单的话语、歪歪扭扭的字体却让人感动不已!<br> <font color="#ed2308"><b>当医生就是这么简单,一句衷心的“谢谢”胜过千言万语。</b></font>这一刻,我的内心被从未有过的荣誉感和价值感填得满满的,相信其他医务工作者也是一样,成就感不是要高薪、高酬,不是要锦旗、红榜,仅仅就是能够帮助自己的病人重获健康,能够送他们回家,这就是<font color="#ed2308"><b>最大的成就</b></font>!</h3> <h3> 2月25日,援鄂第十三天,今天是个春光灿烂的日子,我们团队<b><font color="#ed2308">第一批5名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font></b>,每个人脸上都是开心的笑容和感激的目光,在我们挥舞双手送别他们的时候,作为医者的我,也发自内心的高兴。他们围着我,倾诉这段时间的所见所闻所想,对未来重启美好生活的期待,对我们援鄂医务人员工作的高度肯定和理解。这一刻,多么和谐!</h3> <h3> 脱防护服时,发现鼻梁和额头已出现的压疮,这是我这段岁月<font color="#ed2308"><b>难以忘怀的印记</b></font>。</h3> <h3> 前几天女儿的同学家长写了一首诗送给我,很感动,虽然“英雄”这个称号愧不敢当,但还是很感谢他的一番情谊。<br> 抗“疫”英雄赞<br> 长江潮涌浪奔流,武汉驰援战未休。<br> 云海苍茫妻女泪,英雄名越黄鹤楼!</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