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笔画集萃》第二十三期2020.3.9~4.10

(河北 刘长青)

卷首语 精品赏析 <h1>胡胜钧</h1> <h1> 胡胜钧及他的钢笔画长卷</h1><h3><br></h3><h1><b> 《古黟神韵》</b></h1><h3><b><br></b></h3><h3> 汤 向</h3><h3><br></h3><h3> 认识胡胜钧老师,是在前年上半年,我带学生到安徽屏山写生,在菩萨厅超市看到一本书,被里面的作品深深打动了。后来通过老板要了胡老师的电话,并且几天后,便在屏山见面了。</h3><h3> 这是一个低调的人,放到人堆里你无法想象这竟是一位艺术大伽。老胡是一个随和的人,非常谦虚,而他的作品更是让我极其崇拜。其人其艺,可圈可点。</h3><h3> 胡老师擅长书法,也喜欢国画,而钢笔速写写生,对他来说曾经只是工作之余的调味"点心",然而即时如此,他每年外出写生的次数不少于十次,天数逾月,这是一个多么勤奋的人啊。和他熟络后,我便给他取了个外号叫“小蜜蜂”。</h3><h3> 我和老胡7月份的时候曾作伴到安徽祁门厉溪一个小村里采风写生。真是同一个地方,不一样的味道,与我相比,胡老师更多运用了短线条,画面更显灵动、有韵味。而我的作品则是以封闭性细线条为主,"有点Q,萌萌哒"(胡老师说的)</h3><h3> 的确,我喜欢和老胡打交道。这两年来,每次开车路过安徽,都必去祁门叨扰老胡,一起和一盏茶,一起画一幅画,聊聊天,不亦乐乎!</h3><h3> 今天,征得胡老师同意,我给大家展示胡老师的这幅《古黟神韵》12米钢笔画长卷,和描绘他的家乡西递、屏山、呈坎等的一批小长卷形式的钢笔画作品。在中国当代钢笔画发展史上,这样一幅"大部头"作品,理应引起重视和肯定。</h3><h3> 胡老师自己曾满怀深情地说,徽州是一片美丽丰饶的土地,这里灵山秀水,民风淳朴,更有深厚的徽文化积淀。我荣幸生长在徽州,并能够用我朴素无华的线条描绘自己对家乡美的理解与感悟。这份执着的热爱,伴我走过无数青春岁月,且必将是我一生的追求。</h3><h3> 他还告诉我,当年在师范读书时,曾买过广西著名钢笔画家罗克中老师的一本速写集,如获至宝。书中描绘的吊脚楼、山寨和古民居,是那样的清新美丽,将自己深深打动。于是,兴之所至,一发不可收,一幅一幅的临摹学习。继而常去歙县的渔梁坝、斗山街、檀越、唐模等处写生,那段时间可谓废寝忘食,"这便是我钢笔画写生的启蒙,难以忘怀",他说。</h3><h3> 算来已经有20多年了,工作之余,胡胜钧老师常背着画夹,游走于古老徽州大地的村落古镇,古朴典雅的徽州民居,原生态生活气息依然极为浓厚的农舍村庄,那潺潺的溪流、斑斑的石桥、森森的古木,袅袅的炊烟……都时刻激发着他为之传神写照的激情。无疑,这是他作为一位朴实而恒毅的普通画者学习和创作的源泉。</h3><h3> 热爱,是所有成功者勤奋的动力。</h3><h3> 胡老师长期默默践行着,探索着。而尤其值得高度肯定的是,他也在尝试着另辟蹊径,将钢笔画写生与国画山水进行嫁接与融合,力争画出属于自己心中的徽州山水,这的确也是他心中一直萦绕着的梦。从他为之奋斗所获取的丰项创作成品上看,胡老师的努力可谓成绩斐然,令人感佩。</h3><h3> 这套《宏村西递钢笔画写生》长卷,从构思到完成历时半年,基本上画出了他自己的想法。他将钢笔线条的劲健厚重,与传统山水画的含蓄朗润有机和谐地结合起来,将西洋的焦点透视与传统中国画的散点透视进行合理整合,构成既气势壮阔,又细节真实,意境纯朴高雅且韵味无限的崭新"心象风景",大起大落,大开大合,作品个性甚为强烈,甚至可以说,他正在尝试着开辟一条当代钢笔画图式语言的新风格、新途径,其意义自然不可小视。</h3><h3> 老胡自己对这幅长卷作品的评价是,"风格上也体现了自己的绘画语言,一砖一瓦,一树一桥,都想表现到位。但也恐有面面俱到之弊吧,其中一些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老师和同道的批评和建议。"</h3><h3> 纵观这套独一无二的长卷钢笔画作品,大家不难发现,这的确是一场难得的视觉盛宴!</h3><h3> 读者朋友,您是也否和我一样,被胡老师的精妙大气、且个性十足的作品而深深震撼呢?</h3><h3><br></h3><h3> 2020年2月27日</h3> <h1>胡胜钧</h1> <h1><b> 作者简介</b></h1><h3><b><br></b></h3><h3> 胡胜钧 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人,生于1973年。祁门县永泰技术学校艺术教师。徽州师范校毕业。</h3><h3> 近三十年来自学书画,薄有所得。曾出版《宏村西递钢笔画写生长卷》、《建筑》二本、《黑白徽》、《黟县全境钢笔画写生》二本。</h3><h3> 现为安徽省新钢笔画学会会员、黄山市美协会员。</h3> 佳作点评 <h1>吴天涯</h1><h3><br></h3><h3><br></h3><h1><b> 《老人像》</b></h1><h3><b><br></b></h3><h3> 西安的家门老师吴天涯兄,亦师亦友,其人物画作品自成一格,格外感人动心!他深入农村体察民情多年,作品中自然注入有一种浓浓的乡情。而他的技法格外吸晴和感人,直劈的直线,娴熟的构型技巧,恰到好处的虚实处理……在与他的多次交流中,他反复强调了这样的理念,尝试用直线切形,不使作品 有“肉”感,该重的重,该丢的丢,整体有势,对于抓住人物的灵魂:形、神,会有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他做到了,而我也在不断探索实践中。的确,精琢是美,斧凿同样也是美。不论如何画,离不开对形、型、势的理解与把控,结合得好,必然佳作频频!</h3><h3> 天涯兄这幅老人像,是他千百幅肖像作品中的一幅,有一种拙朴天成的意趣,细观此作,对于许多绘画大师所阐述的造型和概括能力的培养之于绘画的重大意义有了更深切的理解。</h3><h3> 谢谢天涯老师!</h3><h3><br></h3><h3> 执笔~吴志勇(雅士)</h3> <h1>王冬青</h1><h3><br></h3><h1><b> 《雪景》</b></h1><h3><b><br></b></h3><h3> 与深蓝老师网交多年,为他在钢笔画艺术上的坚守执着所感动!应该十年不止了。这是一个真正的钢笔画发烧友,就这样为她远足,就这样为她付出,经年不休终不悔,不到南山不回头。冬青兄的作品韵达一个“冬”字,他喜欢雪景,喜欢那种白净中的圣洁,那种天然而成的意境追求,他一画就是多年。笔触不坚,却韧性遒劲,调子不细,却主次分明,特别是对北方乡野中的树木、沟壑观察仔细,刻画真实,给人以场景的融入感,如同“我回来了”般的感同身受。一幅钢笔画的好坏,我觉得不完全是技法上的过度较劲,而实实在于能不能撩动观者内心的情愫!这才是一个画家最要注重的地方。有不少画者,技术不可谓不精,甚至其作品从画面上看几近完美,但却如同匆匆过客,很快被人遗忘,相反,三分稚拙,七分情感的作品,更容易被人喜爱,广为留传,就是这个道理。</h3><h3> 冬青老师,感谢您的执着坚持,画面克服一下灰,您的作品将锦上添花!加油![胜利]</h3><h3><br></h3><h3><br></h3><h3> 执笔~吴志勇(雅士)</h3> <h1>李正强</h1><h3><br></h3><h1><b> 写生小品</b></h1><h3><b><br></b></h3><h3> 好友强尊,正强。在我心目中的确是正在变强!他对钢笔画艺术的执着和对于绘画艺术成长规律的理解令人信服。常年累月的坚持户外写生,使他对外物的观察、对美的瞬间捕捉、对景物的抓形能力的提高,进步是跳跃式的。手法更熟,构图更妙,画面效果更为有趣。从作品与场景对照来看,像取真实,下笔由心。不少写生偶得精彩,令人拍案叫绝!可以说他的写生就是创作。他是这样想的,也确乎是这样做的。</h3><h3> 冠状病毒抗疫期间,他都戴着口罩坚持外出写生,这该要多么勇武执着的艺术痴心啊!钟爱一艺,如此这般,他不强谁强?他不成就谁成就?正所谓:</h3><h3>疫虐千难万难,</h3><h3>举国齐力抗殇。</h3><h3>谁敢写笔运足?</h3><h3>唯我尊者正强!</h3><h3><br></h3><h3> 执笔~吴志勇(雅士)</h3> <h1>黄力炯</h1><h3><br></h3><h1><b> 建筑速写</b></h1><h3><b><br></b></h3><h3> 与力炯老师网上神交多年,也是未曾谋面的老朋友了。他的屋宇钢笔画速写,我一直是喜爱有加。用笔直劈大书,很具形、势美感,他的作品,十分耐看,比速写谨,比精细松。构图比较唯美大气。这是我与许多同行的共识。既可以作为建筑方案图,也可以单独成为正式作品。达到这样的效果一定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他的作品,也是他的名片,特别具有风格感。曾经出过名俗古屋的速写专辑,在钢笔画圈子里也是颇有名气的。我相信,力炯老师还会继续前行,更多精彩会展现给广大画友观众,力炯老师,挺你![拳头]</h3><h3><br></h3><h3> 执笔~吴志勇(雅士)</h3> <h1>王明齐</h1><h3><br></h3><h1><b> 景物写生</b></h1><h3><b><br></b></h3><h3> 我们都知道了正强老师的户外写生在中国钢笔画圈子里算是“江南狂人”一枚。但无独有偶,成都钢笔画家王明齐(天下虫)老师的钢笔画写生同样也是“巴蜀一雄”。其实,以雷世平老师为代表的川渝钢笔画家群体中热道于此的还大有人在。这不仅仅是一种风气使然,更体现出一种共同的绘画理念。</h3><h3> 绘画一道,学习期间临绘大量经典非常重要,但创作一途的海量写生也同样是重中之重!他们都做到了。这些作品的日积月累,让我们不仅为他的勤奋所感动,更为他笔下作品质量由量变到质变不断升华而震惊!</h3><h3> 明齐兄为人谦和,知情达理。加之善于学习和思考,不但画艺日益进步,而且人缘极好,与众多画友老师建立了珍贵的友谊。他的写生视觉开阔,构图准确,体现了他以往练就的油画功底。成都周边的民居古迹,几乎都被他巡视一遍,画了个够。写生,已经成为明齐兄每天必修的功课,愈画愈见神奇!我想,如果明齐兄把线条展长,下笔更加干脆利落,那么作品必将更加精彩,平增艺术魅力。愿明齐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艺术之路越走越宽!</h3><h3><br></h3><h3> 执笔~吴志勇(雅士)</h3> <h1>李鹏</h1><h3><br></h3><h1><b> 《古鼎》</b></h1><h3><b><br></b></h3><h3> 好作品实在太多,限于篇幅,介绍推介不过来。只能让过去被介绍过的老师们让让贤了。哈哈!</h3><h3> 今天介绍一下钢笔画家李鹏老师的古器皿钢笔静物画《夔纹直耳分裆三足鼎》,此李鹏非总理李鹏,而是同名画家好友。也是与我同在新钢笔画高研班学习过的同窗,小我很多,应该算是忘年交吧。</h3><h3> 近年来,李鹏老师在古器皿的写实钢笔画绘制上下了不少功夫,画出了不少可圈可点的佳作。此作所绘三足古鼎,是1989年9月出土于河北省邢台市清河县杜村的国家二级文物,系商代青铜炊具。该鼎呈黄色,立耳、重沿、鬲腹,下有三个锥形足,上腹部饰以夔纹。整器造型古拙,工艺精细,纹饰优美,具有商代时期鼎之特征。李鹏老师运用交叉、虚实排线,把古鼎表面的质感结构表达得非常逼真,仿佛触手可及。展示了作者平时深厚的素描底子。对于写实钢笔画而言,这类题材既古老又新颖,却绝对是大有可为的。我们看惯了罐罐瓶瓶花花果果,让静物类作品涉及一下古器文物,既唯美唯华,又徒增文化境界和历史苍桑感,对于钢笔画者的技艺功夫的磨砺有无穷的益处。愿李鹏老师能坚持深入下去,画成系列,画出神奇!</h3><h3><br></h3><h3> 执笔~吴志勇(雅士)</h3> 来稿选登 <h1>吴志勇(湖南长沙)</h1> <h1>吴志勇</h1> <h1>程庆拾(新疆乌鲁木齐)</h1> <h1>程庆拾</h1> <h1>徐建兵</h1> <h1>胡金明</h1> <h1>韩钰</h1> <h1>辛增光</h1> <h1>吴曲波</h1> <h1>王志扬</h1> <h1>王振华</h1> <h1>王勇</h1><h3><br></h3> <h1>王明齐</h1> <h1>王国宝</h1> <h1>王国宝</h1> <h1>王冬青</h1> <h1>王朝荣</h1> <h1>王朝荣</h1> <h1>汪为民</h1> <h1>汪为民</h1> <h1>苏怡华</h1> <h1>苏发辉</h1> <h1>苏发辉</h1> <h1>宋书成</h1> <h1>宋书成</h1> <h1>王磊</h1> <h1>施易含</h1> <h1>施易含</h1> <h1>申彤</h1> <h1>士桐</h1> <h1>任仲龙</h1> <h1>秋添</h1> <h1>秋添</h1> <h1>刘军吉</h1> <h1>刘军吉</h1> <h1>刘建鹿</h1> <h1>刘家强</h1> <h1>刘家强</h1> <h1>刘洪江</h1> <h1>刘洪江</h1> <h1>历琥</h1> <h1>历琥</h1> <h1>李宗武</h1> <h1>李正强</h1> <h1>李晓岗</h1> <h1>李伟文</h1> <h1>李鹏</h1> <h1>李化钟</h1> <h1>兰宁生</h1> <h1>蒋凌</h1> <h1>蒋凌</h1> <h1>黄力炯</h1> <h1>张善忠</h1> <h1>于剑虹</h1> <h1>叶志军</h1> <h1>叶志军</h1> <h1>杨品</h1> <h1>许太平</h1> <h1>徐家新</h1> <h1>徐学</h1> <h1>徐学</h1> <h1>蔡中奇</h1> <h1>窦光明</h1> <h1>阿再</h1> <h1>邹智</h1> <h1>朱云峰</h1> <h1>周挺华</h1> <h1>周挺华</h1> <h1>周东</h1> <h1>周东</h1> <h1>章金豪</h1> <h1>高志恩</h1> 速写掇英 <h1>刘长青(河北廊坊)</h1> <h1>刘长青</h1> <h1>张力</h1> <h1>张力</h1> <h1>印国强</h1> <h1>王伯良</h1> <h1>徐剑哲</h1><p><br></p> <h1>徐剑哲</h1><p><br></p> <h1>方渊萌</h1> <h1>方渊萌</h1> <h1>印国强</h1> 它山之石 <h1>唐怀</h1> <h1>唐怀</h1> <h1>于剑虹</h1> <h1>刘丰</h1> <h1>马勇霞</h1> <h1>韩钰</h1> <h1>陈晓霞</h1> <h1>丹子何</h1> 争鸣天地 <h1><b> 冷丁想起了齐白石</b></h1><h3><b><br></b></h3><h3> 程庆拾 ( 古 生 )</h3><h3><br></h3><h3> 脑袋东想西想,文章写来写去,兜兜转转,一不小心,常常就不知不觉地,绕到可爱可恨的钢笔画上来了。</h3><h3> 突然想到一个问题: 若论画家的知名度,中国当首推齐白石。提及这位"星塘老人",大家想到的,首先是他的水墨画虾与蟹。中国古代也偶有人画虾蟹这类水族的,但只有齐白石的成就最高,影响最大。</h3><h3> 为什么?</h3><h3> 他第一次用了艺术中最重要的"对比"手法,来处理虾与水的关系,明明没有画哪怕是一笔水纹,但观众会感到有水的存在,虾们一定是在清澈透明的水里游弋撤欢。</h3><h3> 他第一次用了减法来画虾,也就是将虾的节减成五节,每节下的脚也相应减了,这样看上去更和谐、更精神。</h3><h3> 他第一次用了加法,也可理解成夸张,即将虾的前螯稍稍加长,虾须也加长了,虾眼加重使其更见神采,而虾头的壳,也强化了黑白层次对比。</h3><h3> 他长期观察活虾在水中的生活习性与状态,早已烂熟于心,对其了如指掌。</h3><h3>他笔下的一应草虫,如蜻蜓,蚂蚱,蝶蛱,螳螂和蟋蟀,莫不如此精彩、精准、精妙,甚至精绝。</h3><h3> 他长期研究如何用中国的水墨画技法,来表现别人较少问津的、小小的、根本不起眼的虾兵蟹将们,最后居然一律画得活灵活现,一片生趣,且前无古人,后无来者。</h3><h3> 白石老人的关门弟子,是平剧皇后新凤霞。据说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新凤霞在一位文化大领导的陪同下,登门拜访齐白石,九十多岁的老头子十分高兴,在画案前用一支小狼毫,手把手教她画虾须,一笔下去,仿佛那根线会立马弹动起来,而且中间浓,两边淡,是立体的。老先生很是自得,说我这把年纪了,还能悬掌画出这样的须线……结果大家都在一边热烈鼓掌,真心表示佩服。</h3><h3> 他的虾,的确是画活了。</h3><h3> 一只真虾,当时值不了几个钱,也就几毛、块把就能买一斤吧。但齐白石画在纸片上的虾,哪怕只有一只,现在怎么也能值个十万八万呢。</h3><h3> 当年他画虾就是明码标价,一只五两银子。贵,值。有个人想佔老头便宜,给了八两银子,心想你总该给我画两只虾吧? 结果老头更绝,只画了一只半。半只那只,只画了前半截,后半截在纸外去了。此老真是既逗乐又严谨,老神在在,说一不二。在他那里玩花的,根本没门,只能自讨没趣而已。</h3><h3> 回头说说咱们的钢笔画。</h3><h3> 例遵前文,现在国内一大群钢笔画家,一大群钢笔画爱好者,但谁是钢笔画家中的"齐白石"?</h3><h3> 我看至少目前还没有人有这样的状态与地位吧? 而谁的题材达到齐虾的境界?可能也依然说不上。</h3><h3> 功夫不到家,心血没下够,就妄想功成名就,只能是想多了。</h3><h3> 我们任重道远啊。</h3><h3> 齐白石只有一个。</h3><h3> 人们似乎津津乐道于他的老北漂,他的励志,他的拒日,甚至他的多妻和爱啃嫩草,但大家都忘了他曾吃过的苦,受过的生活以及艺术的种种煎熬与磨难,以及他的诗书画印全才,还有从艺的绝大气慨。</h3><h3> 老人家已作古半个多世纪,但影响依然,别人难以取代。</h3><h3> 齐氏之虾,我不知道一生画了多少幅,一共画了多少只,恐怕很难统计。这些虾加起来,假设有一万只吧,用今天的市价来衡量,又该值多少钱?</h3><h3> 寄萍堂老人的画,绝就绝在后人难以摹仿和超越。比如不少画者都临摹过他的虾,笔者亦然,但都一一被那位湘潭老头甩出几条大街去。</h3><h3> 我在乌鲁木齐见过他的一位货真价实的孙辈,是个女画家,只可惜,她那两下子,比乃祖差得有点远,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h3><h3> 齐白石就是齐白石,千古一人而已。</h3><h3> 我们钢笔画怎么办?</h3><h3> 好好想想吧,诸位!</h3><h3> 2019年5月22日</h3><h3> 于天山下三即斋</h3> <h1><b> 画画——生活因你而添趣</b></h1><h3><b><br></b></h3><h3> 吴志勇(雅士)</h3><h3><br></h3><h3> 画到如今,差不多已经忘记了画画的最初目的,成为僧侣颂经一般似乎每天必修的功课。名之曰功课,却无半点为难勉强感觉。画什么?怎么画?这就是每天脑子里的思想“病”。</h3><h3> 岁月如是,功利的追求已渐行渐远,但我每天仍然毫无放弃地笔走龙蛇,仅仅是满足于心灵中的一种感觉,一种心绪,一种情愫。时笑时泣时怒时悲——它构成了我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我因画画而丰富,生活因画而生趣!画美了,我亦美了!</h3><h3> 有歌曲唱到“有多少爱可以重来……”,这不过是一厢情愿的奢望。时光何能倒流?然而心灵却可以洗洁荡涤,肉身终究归于尘土,但精神却应该飞升——我的道,必定因画画而达致永远!</h3> 编辑部通告 <h3>(1)作者把稿件投给刘长青、吴志勇、程庆拾或者发到群里即可。</h3><h3>涉钢文稿投给吴、程二位老师。</h3><h3>(2)作品像素不低于500kb。</h3><h3>(3)投稿作品一定要属实名。否则不予采纳。</h3><h3>(4)本刊改为月刊,请大家周知。</h3><h3> 钢笔画集萃编辑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