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职责和使命,守护脚下这片土地

南华附二 雷秀红

<h3>这是一个不平凡的春节,新冠肺炎在中华大地上蔓延开来,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炎黄子孙守望相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国家有难,义无反顾。 大年初一,我院首批医疗支援队17名成员抵达湖北黄冈紧急驰援当地危重患者救治工作。2月9日下午,接到通知,我和邓鑫虎、资雅玲、吴宝玉、黄奥兰5位同事将组成医院第二批抗疫医疗支援队与其他医院医疗支援队共22人进驻衡阳市集中救治定点医院--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从主动请缨到接到通知出发,我们带着所有同事对于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胜利的期盼,深知肩负重任。2月10日出发,当日下午便进入隔离病区投入到工作状态,和战友们并肩作战,用医者的职责和使命,默默守护脚下的这片土地。24日,我们完成了14天的值守从一线撤离至酒店进行医学观察。疫情终将结束,而这段经历将成为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记忆。<br></h3> <h3><font color="#ed2308"><b>选择遵从内心</b></font></h3><h3>这段时间感受到了很多关怀和褒奖,大家称呼我们为勇士。其实我想说,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更作为一名青年共产党员,疫情面前,得知前线需要支援,我只是做了很多普通医务人员的选择,遵从内心。</h3><h3>进入隔离病房后,组织安排我为护理组的的副组长,在护理病人的同时也协助组长承担部分管理工作,检查队员们进隔离区前防护措施是否到位,出来脱防护服的流程是否规范,为隔离区把好门……也要经常与队员们沟通交流,关心他们工作、生活中的问题。</h3><h3>隔离病房的工作强度很大,如同之前听说的那样,包裹严实的防护服、隔离衣、护目镜,还没来得及活动就开始出汗,以及摘下N95口罩后留下深红压痕的脸和鼻子……这一切困难和艰苦,在病人对我们说的一声声“谢谢”“辛苦了”中,在病人害怕我们被传染而保持远离的举动里,在即将出院的小伙咨询如何捐献血浆救治他人时,都逐渐消散。那些可爱的人,和那些或大或小的感动,能让我们去保持这颗善良的心、和对护理工作的热爱,促进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成为更好的守护天使,用自己的小小力量守护这座小城的健康。</h3> <h3><font color="#ed2308"><b>答应要陪你们,对不起我食言了</b></font></h3><h3>邓鑫虎是我们队里的大哥,但是也只有33岁,我们队伍5人平均年龄是29.5岁。出征时候他的妻子已经怀孕八个多月,即将临产,但他还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全国的医务人员一道勠力同心,在家人的支持下他义无反顾加入抗疫一线。他也深切感受到了党员同志们勇于自我牺牲的奉献精神,期待和他们一样成为有责任有担当的人,于2月12日在一线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用行动表达了坚定的入党信念和决心。</h3><h3>进入隔离区后,拥有11年ICU护理工作经验的他,主动承担起重症病人护理的重任。长时间佩戴口罩和护目镜,使他的鼻子出现了压疮,还破了皮,但他用药物、敷料做好处理,便继续坚持上班。</h3><h3>2月15日,他在隔离病房上完夜班后,才得知原本预产期为3月2日的妻子羊水破了,要进行剖腹产手术。他不能离开隔离病区,只能委托同事代替他在手术告知书上签字。而妻子在手术时很害怕,希望邓鑫虎能陪着,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两人通过视频通话“隔空”相伴,七尺男儿哽咽:“答应要陪你们,对不起我食言了”。</h3> <h3><font color="#ed2308"><b>疫情面前,我们一直都在</b></font></h3><h3>资雅玲是中共党员,医院中医科副护士长,当得知前线需要中医人员,她立即请战前往。出发之前,她在科室为每个队员熬好增强抵抗力的中药,并备足量,每天叮嘱队员按时喝药,保持好的抵抗力投入战斗状态。</h3><h3>隔离病区的护理的工作是繁琐且辛苦的。因为人力紧张,有时晚班上到凌晨一点,第二天又接着上白班。8小时班不敢喝水,不能上厕所;护目镜、口罩长时间压着形成压疮;频繁的洗手导致皮肤过敏,起红疹;防护服、隔离衣层层穿戴,最里面的衣服总是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但是她不断给自己打气,不断和战友们互相勉励,坚持到底,决不退缩!</h3><h3>几天之后她慢慢适应了这样的工作强度,也收获了不少感动。她所护理的病人中有一位大哥,其爱人也是护士,正在武汉抗击肺炎的第一线,这位病人很配合治疗也经常把自己房间打扫的很干净,生怕给护士添麻烦。还有一位叔叔,每次资雅玲为他做完操作,总是催促她说:“谢谢,你赶快出去,不要被我传染了。”病房里病人热情而真挚的情感流露,都让她心中充满力量。</h3> <h3><font color="#ed2308"><b>春山在望,暖阳可期</b></font></h3><h3>吴宝玉也是中共党员,是我院放射科副护士长,曾有多年的急诊科护理工作经验,所以义无反顾写下了请战书。她将三岁的女儿送到奶奶家,让女儿适应没有妈妈陪伴的生活。奔赴衡阳市集中救治定点医院开展支援工作前,她去看了女儿,尽管女儿月月粘着她不肯放手,她还是忍住了即将夺眶而出的泪水,一遍遍叮嘱女儿听话,叮嘱丈夫按时吃饭、戴口罩,叮嘱公婆不能出门……做完这些,她立即收拾行囊出发。</h3><h3>消毒隔离是传染病病房最重要的工作,在医疗队里,她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承担院感兼职。一向认真负责的她,对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认真思考,尽最大的努力保护战友和病人的健康。她的工作劳动强度非常大,每天不仅要对整层楼几乎是每一个角落、每一块砖进行消毒,还要将全病区产生所有的垃圾进行统一处理。这里没有保洁阿姨,所有保洁的工作便落到了护士的身上。每天消完毒后,她和队友要把六七十大袋垃圾从楼层的东头运到西头,一天下来,腿和腰都感觉要累断了,她却从来没有抱怨。</h3><h3>吴宝玉的母亲也在老家一线参与疫情防控,每天在村口劝导村民,当她告诉母亲自己要去支援隔离病房时,母亲稍有犹豫,但还是用朴实的话语告诉她:“人民需要你时,你必应”。吴宝玉说,疫情的寒冬终将散去,暖阳已可期……等到春暖花开之时,定要回乡亲自跟母亲道一声“我很好!”</h3> <h3><font color="#ed2308"><b>我年轻,我可以!</b></font></h3><h3>黄奥兰是一位23岁的小妹妹,也是一位非常积极向上的小姑娘,工作一年便考上了南华大学护理研究生。自武汉疫情爆发以来,她便向护理部递交了志愿书申请去一线,充分彰显了青年党员敢为人先、冲锋在前的良好精神风貌。</h3><h3>她目前工作不到三年,是队员中最年轻的一位,本来是应该受到哥哥姐姐们照顾的对象,她却主动说,让我去上晚夜班吧,我年轻身体吃得消,我可以的!14天下来,从未叫过苦和累,这位96年的姑娘,在疫情严峻的形势下,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领域,难免紧张与担忧。但是她深知肩负白衣的使命,救死扶伤,义无反顾。</h3><h3>同时,她也是一个内心柔软的孩子,感动于出征前医院为大家准备的行军包,冲锋衣,洗护用品……点点滴滴。她说,每晚睡前总会回想起出征前医院领导和主任们看大家的眼神,充满着担忧与关心,他们就像我们的大家长,永远站在身后,告诉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春天是象征希望的季节,我们是一群带着信念与爱而来的战士,定会不负众望,平安回家。</h3> <h3><font color="#ed2308"><b>有人冲锋前线 有人守护后方</b></font></h3><h3>驰援期间,我们收到了来自衡阳市卫生健康委、南华大学、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等各级领导的慰问关怀及物资保障。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正是有了这些源源不断输送到一线的装备和物资,医务人员才能够安心地上“战场”。不同呼吸但共命运,这场战役没有局外人。前方战士的义无反顾值得歌颂,但是没有后方强大的统筹支持系统则寸步难行。每一个为一线战士保驾护航的后勤保障者,也都是这场战“疫”的参与者。</h3><h3><br></h3><h3><font color="#167efb"><b>当前,很多医务工作者都递交了请战书,希望为抗击疫情贡献一份力量。他们当中有人去了武汉,黄冈,有人在当地定点收治医院隔离病房,也有人在发热门诊、急诊、重症监护室等岗位默默坚守。鲁迅先生曾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疫情当前,我们不仅仅是附二人、南华人,更是医者,是抗“疫”者,是逆行者,用每个医者的情怀和使命,用每个中华儿女的担当和热血,去守护脚下的这片土地。</b></font></h3><h3><br></h3>

疫情

护理

工作

南华大学

隔离病房

我们

病人

医院

守护

义无反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