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己亥年末,庚子年初,荆楚大疫,爆发武汉,席卷全国……本是辞旧迎新举国庆的春节,一场全民抗疫战猝不及防的打响,1月23日,武汉封城,各地纷纷开启一级响应,同时整装精锐医疗团队驰援武汉,“点兵将,衣白褂,赤子齐心,共破楼兰,誓与捷报同日还”……陕西省第一批救援队也在最短的时间内火速集结,24岁的3201医院男护士赵杨成为了团队最年轻的一员。</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得知武汉告急,亟待支援,刚熬完一个夜班赵杨没来得及多想,立刻联系到了护士长申请出征一线。唯有真情最动容,一句国难当头,我只想尽一点自己微薄的力量说服了原本不放心他的护士长,毕竟眼前的少年郎只有两年的工作经验,尽管平时踏实勤奋,但毕竟缺乏时间的沉淀,当他淡淡的说那就我吧的时候,17年前的非典时期被医护保护过的孩子已经长成顶天地立的热血男儿,他的心里早已埋下一颗光的种子,职责使然,使命召唤,这是一次逆行,更是一次冒险,他只想用自己的羽翼护佑更多的生命,那是儿时便根植于心的信仰,是年少时更加笃定的方向。从报名到出发不过72小时,来不及认真跟父母吃一顿团圆饭,简单的收拾告别,赵杨踏上了抗疫征途。</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26日晚飞机落地天河机场,接卫健委安排,陕西省第一批救援队接管武汉市第九医院,专业对口的赵杨被分到重症组,时间就是生命,简单休整培训后,全员投入战斗。</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如果是医院阵地,那ICU必然是防守要害,穿刺,血气,插管,吸痰这些原本日常的操作在新冠监护病房,它不仅仅只是操作,更多的考验,护士无法保持安全距离,更不能控制插管吸痰的过程患者能否全程配合。第一档班,三轮抢救,两个插管,二十多个危重病人……8个小时的班,防护服里浅蓝色的洗手衣浸成了墨蓝色,汗水从护目镜里滚落,脸上护目镜和口罩的压痕生疼,从准备进病房到层层消杀完出来,整整十个小时,滴水未进,更没有人舍得脱下防护服出去上一趟厕所……回到驻地,草草地扒拉几口已经坨到一起的面,赵杨写下了第一篇战地日记:我被分到重症一组,已经投入战斗,一切都好,请大家放心!</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医疗队来自全省各个医院,没有预期的磨合,大家的合作出奇的愉快,流程也格外顺畅。2月5日,病房里格外忙碌,除了抢救,接诊,监护室的第一台有创呼吸机和血滤机开始运转,本来就是重症人的赵杨自然轻车熟路,但组里大部分人对血滤机的上下机及操作流程并不熟悉,细心的赵杨整理出操作流程及常见报警处理要点,从开机、上管路、预冲、引血等一步步的仔细讲解。年仅39岁的11床最终还是没能赢过可恶的病毒,几番抢救,所有人都努力,也尽力了,总归是遗憾,但工作还要继续。9床的阿姨是病房里为数不多的几个清醒病人其中的一个,她总是沉默,尽量自理也从不提要求,凌晨的病房里除了机器报警,任何别的声音都会显得突兀,听到异动的赵杨放下手中的事来到床旁,原来阿姨想喝水,但是她不忍心麻烦护士,于是想试着自己端杯子……协助她喝完水,阿姨拉住要转身离开的赵杨,噙着眼泪问自己是不是没有生的希望……赵杨说,那一天,他毕生难忘,听完他的开导,阿姨抹干眼泪笑着说要充满信心配合治疗的时候,他看到了言语治愈的力量,昏迷的7床老奶奶听到护士读完家属送进来的信嘴角的那一抹笑意让他相信天若有情天亦老,同事间的合作和信任让他感受到防护服下那一颗颗温热的心,都是对生命,对职责的敬畏!真正护佑着中华民族的火神不是祝融,是灯下的守夜人!</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网上有段子称做气管插管的都是敢死队,不够形象,但诚然中肯。排除病人躁动,呛咳这些情况,打开口腔的那一刻气溶胶和飞沫密度都会成倍增加。技术娴熟的刘主任总是把这活儿揽给自己,生怕别的同事抢了“机会”,每次听到有病人要准备插管,不论是不是自己管的病人,赵杨总是先默默的去准备好用物,推到床旁时才淡淡的回一句:东西准备好了,我来配合插管,这一句,没有含糊也不容商榷。前线时不时传来的抗疫日记记录着赵杨简单却又不简单的日常,传递着信念,也昭示着成长。一个时代有一时代的人应肩负的使命和担当,同所有逆行者一样,95后的赵杨正用汗水和青春递交最好的答卷,历史不会忘记,这一群人最真最美的面庞!</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春寒料峭,疫情险峻,可每一个人的心都被这群白衣战士捂得滚烫,血液中也流淌着暖融融的热流,亿万国人将暖流汇成一条江。医者强则国强,从选择“逆行”的那一刻起,每个人都燃烧着耀目的灼灼火光,散发着让人从灵魂深处感到震撼的温暖和力量,每一个奋战在一线的天使都活成了一束光,中华大地正升起一轮明耀的太阳!</h3>